郑振满:清代闽西客家的乡族自治传统——《培田吴氏族谱》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9 次 更新时间:2020-05-21 16:33:13

进入专题: 明清时期   乡族自治   清末新政   闽西客家   家族组织   族谱  

郑振满  

   摘    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实行以家族组织为基础的乡族自治,曾经是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地区,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乡族自治的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所谓乡族自治,是指在国家法律和官府授权之下,对乡族事务实行自我管理;在聚族而居的社会环境中,乡族自治主要表现为家族自治。解读福建省长汀县培田吴氏家族的族谱资料,可以发现闽西客家的乡族自治传统,与晚清地方自治有历史渊源。培田吴氏的家训、家法与族规,体现了家族自治的理想模式。培田吴氏的各大支派和社团组织,对乡族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了有效的管理。清末新政期间成立的“培田公益社”,取代了乡约的行政职能,实现了从家族自治向地方自治的历史转型。

   关键词:明清时期; 乡族自治; 清末新政; 闽西客家; 家族组织; 族谱;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实行以家族组织为基础的乡族自治,曾经是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北宋时期的《蓝田乡约》,南宋时期的《朱子家礼》,明清时期的《圣谕六条》、《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其目的都是为了推行乡族自治,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地区,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差异,乡族自治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全面揭示乡族自治的历史与逻辑,有必要开展深入的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本文主要依据福建省长汀县培田吴氏家族的族谱资料(1),考察闽西客家的乡族自治传统,探讨晚清地方自治的历史渊源。培田是著名的客家古村落,现存丰富的历史文献与文物古迹。因此,在闽西客家历史研究中,培田吴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2)本文拟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先对培田吴氏家族史略作概述,再集中分析家族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规则,揭示从家族自治向地方自治演变的历史轨迹。

  

   一、家族发展与社会转型

  

   培田地处长汀县和连城县交界的河源溪流域,1956年以前隶属于长汀县,此后则划归连城县管辖。当地的早期居民,主要是刀耕火种的畲民,宋元之际始有大批汉人迁入,逐渐演变为闽西客家的聚居地。由于培田远离政治中心,历来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乡族自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据清人记述:“长汀兵米由汀军同知征收,向于秋后开征,民亲赴城输纳,吏役从无至乡者。”(1)道光年间的长汀知县徐日都,在《九月过吴氏村庄》中写道:“问俗宣河里,延陵族最先。熟闻佳子弟,饱看好林泉。美菊香生酒,嘉禾庆在田。扪心惭抚字,应共识拳拳。”(2)可见在当地官员的心目中,培田吴氏的乡族自治也是堪为楷模的。

   培田吴氏的始祖“八四郎公”,据说生于元末泰定年间,曾在江浙一带为官,元末为逃避方国珍之乱,由浙江迁徙至宁化,再从宁化来到长汀宣河里。他在培田附近的上篱村看到水口龟蛇交合,认为是风水宝地,就向地主魏氏购地建屋,并娶魏氏之女为妻,从此定居开族,号称“吴家坊”。这种为躲避战乱而由浙赣等地入闽,经宁化转迁闽西各地,又因风水绝佳而定居的移民故事,是闽西客家族源传说的普遍模式。明成化年间,兵部主事张郃应邀为八四郎作《墓志铭》,直接采用了这一族源传说。其铭曰:“吴为著姓,渤海源长。哲子肖孙,休有烈光。由宁徙汀,宣河名乡。垂裕后昆,以蕃以昌。上屋山头,林木苍苍。我铭其墓,奕禩流芳。”(3)实际上,八四郎以排行和“郎”为名,是闽西早期土著普遍的命名习俗。(4)他很可能原来就是当地土著,明初因编入里甲户籍而定居,成为上篱、培田等地吴氏家族的始祖。

   培田吴氏的开基祖“文贵公”,为八四郎之长孙。据族谱记载,八四郎生胜轻、胜能二子,胜轻生四子,胜能不知所终。胜轻四子分家之后,一度聚族而居,后来因人口太多,住房不足,长子文贵迁离上篱,从而开创了培田吴氏家族的历史。明人张郃在《文贵公上屋记》中说:

   昆季四人,公居冢嗣。诸弟俱各成立,生口日繁,力不能以合食。各为专居重室,诸户并列于内,而同出于正门。居之者众,遂将上篱之屋逊让诸弟居焉。君念祖父母二垄在培田,隔一岗,距家半里,望之不见,乃于祖坟下之山麓,构屋数楹,以为别业。此上头屋之名所由来也。(5)

   从明初至明中叶,培田吴氏族人力农起家,逐渐成为乡村社会中的领袖人物。文贵之孙琳敏,据说曾“掌国赋”,可能是当地的里长或甲首。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曾任鄱阳教谕的应志和在《琳敏公行略》中说:

   公孝友兼备,能承先志。自高、曾、祖、考,四世居于宣和,素称富室。雅尚礼义,乐善好施,人称之曰“怜悯先生”。……公掌国赋,或贫乏不能输者,捐己资代输;家人征私债,则谕之曰:“吾家颇自给,小民贫困,国赋已不能输,况私债乎?”取积券焚之。或私占其疆场,佃者告公,公笑曰:“彼无恒产如此,何较哉!”其人闻之让还,公又与之。有曹溪头曹胡氏夫丧,三子俱幼,公扶之如己子。又有乡人聂其名者,一家疫死,止遗幼子,邻人皆畏避,公与之衣棺埋葬,扶其幼孤……凡侍僮仆,多加恩意。正统中,诏民出粟赈饥,以多寡褒赏有差。公输谷以石计者几二千,遂得奉敕表厥宅里,旌曰“义民”。公年老贵尊,为乡邦所矜式。(6)

   琳敏应诏捐谷赈饥,总数近2000石,可见他已拥有雄厚的财力,而且以“乐善好施”著称,朝廷因此赐他“义民”称号。在明代,“义民”享有政治特权,可以免除劳役,这就为家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琳敏生郭隆、郭明、郭盛、郭琼四子,其中“明公徙朋口,盛公移谢屋”,仅郭隆和郭琼的后代留居培田。郭隆为人豁达,交游甚广,时称“当代豪杰”。曾在吴家任教的兵部员外郎谢省,在《郭隆公六十一寿序》中说:“君以族望于乡,以赀雄于乡。生平厚赠孙千户,急周沈监生,诉罢县官吴潜,剿获广寇蒲毛。当事申文题请,寻蒙朝廷荣以冕服,旌以‘尚义’。”(1)所谓“尚义”,即“尚义郎”,在明代官制中为七品散官,可以穿官服,免劳役,具有比“义民”更高的政治地位。民间传说,由于吴郭隆受到风水先生的指点,在卧虎山下建造了“至德衍庆堂”,致使其他族姓都不能安居,只好陆续迁走了。这虽然不能尽信,但说明吴郭隆已经控制了当地的主要生态资源,使培田逐渐成为吴氏家族聚居的单姓村。

   如果说,吴氏前六代只是“力农起家”的土豪式人物,那么,从第七代吴祖宽开始,就逐渐发展为“耕读传家”的士绅家族了。祖宽是郭隆的次子,“少读书,有远志。十四好剑术,三十成文章。名擅当时,徵士缪恭称其诗为闽海最”(2)。祖宽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县学生员,而他的长子方茂和方茂的四子迁,都是府学生员,时称“三代同饩于庠”(3)。自此之后,吴氏家族历代皆有族人考取科举功名,培田被视为长汀东南部的首善之区,号称“入孔门墙第一家”(4)。

   明中叶以后,吴氏族人也开始进入仕途,外出从政。方茂的长子玺为府吏员,次子廷由吏员出任广东新兴县尉,升任贵州仓大使;同代族人廷富出任湖广等地巡检,廷譔出任本省大田汛把总。第十代族人仰道出任江西南城县尉,升任广东南雄府司;第十二代族人国相由捐纳入仕,出任广东海阳县典史,升任肇庆五斗口巡检。这些吴氏族人虽然只是低级官吏,但在地方社会中却很有影响力。如吴廷致仕还乡后,“解忿息争,惟谕之以理”(5)。

   明代后期,吴氏家族的人口迅速增长,修族谱、建祠堂等宗族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在郭隆公的子孙中,最为兴盛的是第十代的钦道(字在敬)、宗道(字在崇)、正道(字在中)、任道(字在宏)四大房,共传下16子41孙,可谓人丁兴旺。明以后培田吴氏的“敬公房”、“崇公房”、“中公房”、“宏公房”四大支派,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从第八代吴方茂开始,已试图创修族谱,但因故中辍。至第十代正道,于万历年间正式编成《培田吴氏族谱》,系统地记述了历代祖先的“名行次第、仕宦始终、生卒、茔墓”(6)。同代人钦道找到了风水宝地,为奉祀本支派祖先创建了祠堂(7)。这是培田吴氏最早为祭祖而建的祠堂,但不是建在村内,而是建在河对面的山边,俗称“大树下祠堂”,于清咸丰年间废弃。从正统的宗法观念看,明代培田吴氏的宗族组织并不完善,但已经初具规模。

   清代前期,由于家族人口急剧增长,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有不少族人无法安居乐业,先后失传或是外迁。据族谱记载,培田吴氏的第十三代男丁为78人,第十四代为174人,第十五代为368人,第十六代为454人。这四代人的生存年代,大约为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恰逢清朝的“康乾盛世”,因此人口的增长也不同寻常。然而,在培田有限的生存空间中,这种人口增长速度是难以承受的。从第十三代开始,对外迁徙和失传的族人日益增多,有些支派甚至全部外迁。例如,自明代以来留居三世祖屋的郭琼公后代,就是在乾隆年间远走他乡的。据十九世族人吴泰均记载:

   上屋祠,三世祖文贵公开基处也。传至六世……惟琼公居此。伊孙有初泉者,官历三朝(嘉靖、隆庆、万历),绩著两省(湖南、广东),人丁蕃衍。至十四世,只存士群(增盛)、士工(雪甲)。乾隆三十年丁亥,增盛兄弟集众告曰:“此本三世老屋,年久倾颓,间屋卖尽。我母子三人,行将往浙,香火无人,愿将屋交众,修为祖祠。”(8)

   这就是说,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留居培田的吴氏族人就全是郭隆公的后代了。在清代留居培田的吴氏族人中,最为兴盛的是在敬房派下子孙。据说,在目前的培田村民中,在敬房的族人约占3/4以上。

   清前期在敬房的崛起,关键在于第十三代吴嘉宾父子。嘉宾生存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幼习儒业,因父、弟早逝,弃儒治家,抚养子侄。他原想让后代读书做官,“延名师以课子侄”,但他去世时,独子日炎“年方十八,遂弃笔砚而理牙筹”。(1)日炎以经营竹、木、纸等山区土特产起家,一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建造了七座大屋。培田现存的清初建筑,几乎都是他亲手建造的,可见他对家族发展贡献之大。日炎生6子,传29孙,其中共有生员3人、贡生2人;他的堂弟日泰生5子,传13孙,其中共有生员2人,贡生1人,四品武官1人。清代培田的商人和士绅,大多出自这一支派。

   明清之际,培田吴氏的科举事业一度趋于衰落,第十三代只有4人考取科举功名,第十四代只有1人考取科举功名。清康熙以后,文风日益兴盛,第十五代考取8人,第十六代考取9人,第十七代考取10人。这些士绅积极编修族谱,兴建祠堂,推行礼仪改革,使培田吴氏的家族组织日益严密。现存的乾隆版《培田吴氏族谱》,就是这一时期反复修订和首次刻印的。在这部族谱中,确立了修谱“凡例”、命名“字派”和“家训”,收录了历代祖先的世系、传赞、行略、像赞、寿序、志铭,还有“乡图”、“屋记”、“祠记”、“桥记”、“捐屋记”、“尝产”、“诗调”、“圣诞序”、“屏太诞辰序”等,是相当完整的家族文献汇编。这部族谱共刊印40部,由族内主要支派收藏,族谱中专门刊印了“修谱人名”、“领谱人名”和“领谱字号”,以示慎重。

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刻的“乡图”上,可以看到当时培田村内已建成了“祖堂”(衍庆堂)、“文贵公祠”、“中公祠”、“宏公祠”、“江公祠”、“浩公祠”、“鉴堂公祠”;在河对面的山麓上,也建成了“敬公祠”、“演公祠”、“瀚公祠”、“浩公祠”、“宏公祠”、“配尊公祠”等。有的祖先还同时有多座祠堂,如宏公、浩公在村内、村外都有祠堂,瀚公在村外有三座祠堂。(2)在当时,这些祠堂可能有不同的用途,或是在不同的时期创建的。大致说来,村里的祠堂主要是由明代的老宅改造而成的,而村外的祠堂则主要为派下子孙停放棺柩的“祖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培田吴氏还与上篱村的族人一起,在汀州府城创建了始祖八四郎公祠堂。(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明清时期   乡族自治   清末新政   闽西客家   家族组织   族谱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405.html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2012年04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