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红:“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概念之辨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9 次 更新时间:2020-05-13 00:12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  

宋月红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是近几年不时见诸报端的一个概念或说法。它关涉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课题,也直接影响如何推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用之于具体学科,立意是好的。能否立题立论和具有创新之见,则须观其内涵与外延是否科学严谨。不然,立意而不达,恐事与愿违;以此类推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则应慎之又慎。

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或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义和理论逻辑,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具体实际特别是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如此,就需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它与“中国”“中国化”存在怎样的历史与逻辑关系,又如何称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学”等,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之“源”。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则是其思想理论之“源”和指导思想之魂。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情况、解决中国问题,推进党的建设,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和发展进步事业,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作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基础和理论认识前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理论与实践中,必然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各种具体学科。这些学科反过来则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内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之中和指导之下。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的思想,通常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而非单指具体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体系上完整、准确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提出或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者,大多没有一个准确的具体定义,只是笼统地讲起。然而,谈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就会很自然地将其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的思想联系甚或等同起来。那么,它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吗?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里的“历史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即使在学科上也不能将之归结为“历史学”。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历史在这里应当是政治、法律、哲学、神学。总之,一切属于社会而不是单纯属于自然界的领域的简单概括”。因此,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科学”归结于“历史学”,进而指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则是偏狭的,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体系,也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也有学者在定义“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时,强调这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这看起来立意恢宏,但其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则是把这一“中国化”产生、局限于“中国历史研究实践”即史学本身,而撇开了“中国特别是中国历史实际”这一本体、实体,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揭示的中国特别是中国历史实际,所谓的“中国化”也就不免成为“学者化”“研究化”甚至“个性化”。因此,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指导,即使是从某个具体学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具体学科,都有可能偏离主题甚或南辕北辙。

再次,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历史研究、历史学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成为一门科学,也才在人类社会思想史、哲学社会科学史上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实际而形成和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包括历史研究、历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来说都是如此。凡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或历史学,才能属于和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根源于而且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逐步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兴起和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确立和发展,并参与到、贡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从历史发展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历史实际,放眼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史学;并在与国外史学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交流互鉴中创建、推进和发展。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包括中国和国外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概念成立,就有在范畴上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脱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嫌疑。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难以成立。提出这一概念问题的价值在于如何反映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中国化”概念之间的历史与逻辑关系,同时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避免概念上的偏狭与混乱。一般说来,使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学”,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史学”等一系列概念,指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当代中国史学或中国当代史学,主题鲜明、概念清晰,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足以科学界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彻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之中,必将不断推进、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27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