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红: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78 次 更新时间:2023-06-22 23:39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宋月红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彰显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前进动力和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形成、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探索、开辟和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以强盗逻辑入侵中国,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面对民族危亡,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从奋起抗争、救亡图存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坚定不移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向前发展、深化和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彰显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前进动力和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由来与文明底蕴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善良、有志气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连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在不懈奋斗中向前发展进步。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博大精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彼此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和国际观,这些思想文化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形成并积淀为古代中国在国家制度、社会治理和对外交往方面的传统道德观念,推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使中华民族保持了民族自信,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使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最强国家之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明进步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重要力量源泉。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在风雨飘摇中前行。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泱泱中华在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朽没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中华民族遭受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苦难,“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救亡图存,林则徐感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魏源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近代中国人从“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种种救国方案和策略都相继失败。历史发展复杂变化、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艰困中更显增强,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前进路径。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体,是对中华各民族的统称和总称。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就当时的认识和观念,概述什么是“中华”时说,“中华”是“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1905年梁启超还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强调:“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日渐深入人心,标志着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然而,由于历史环境、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期盼中国强盛起来,“恢复民族的地位”“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中华文明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神基因,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挑战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拥有深远历史底蕴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源泉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道路的探索和开启

正当近代中国“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中华民族在苦难和挫折中艰辛求索、奋起抗争之时,《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问世,马克思主义光辉诞生,“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各个国家、民族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形态演进,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针对近代中国所处悲惨境地,“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习近平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马克思也曾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时,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同时观照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就将之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把中华民族推向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918年12月,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中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在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五四运动爆发,其“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激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觉醒,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软化”。1920年8月到1921年1月,毛泽东与蔡和森以书信的方式探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式,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形成、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开辟和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改变旧中国、成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发生和发展。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大会宣言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中指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探索和尝试。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随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发展进步开启历史新纪元。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开创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中国和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自己和国家命运的真正主人,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推动新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并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1953年,党确立“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过渡时期中,党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五”计划,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新中国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根本扭转、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在不断探索中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依然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立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促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关系上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坚信到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的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对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立足我国国情,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把脱贫攻坚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相结合,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脱贫攻坚中,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全面部署精准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是党的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意气风发地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的战略安排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则贯穿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蕴含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五、结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波澜壮阔,时代大潮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赓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变革性和时代性。

新中国成立,中国发展从此开启新纪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宋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

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研究”(21ZDA074)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91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