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30 次 更新时间:2008-07-21 11:04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王建 (进入专栏)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速度已成定局。回顾这一年的增长格局,与前三个高速增长年份略有不同,其主要在于投资需求的拉力下降了,出口与消费需求对增长的拉力则相对上升了。这种增长格局的变化,主要出现在进入三季度以后。

展望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说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之所以说是“挑战”,是因为中国经济将很可能走入本轮经济增长的末尾,是一个从繁荣到衰退的过渡年份。

这是一个市场周期,自2002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经济增长从复苏到繁荣的过程,但我们还没有经历过危机与萧条这两个阶段,中国在基本上已经踏入市场经济轨道后,是否会经历历史上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市场周期,我们因为从未经历过,所以目前还不知道,但是目前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到,在经历了四年繁荣之后,明年的经济增长率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投资先行指标在不断下滑

在经济增长率仍高达10%以上的时候说经济增长率会下降,当然需要用经济增长中的“先行指标”来说话,由于对目前的中国内需来说,投资需求是主体,所以要看投资中的先行指标,就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增长率。

这个指标在2003年本轮投资周期刚出现的时候,当年上半年的增长率为70.5%,而同期投资完成额的增长率为31.1%,由于投资的先行指标比同期的投资完成额高出1.3倍,说明一个巨大的投资高潮正在到来。但是到今年前10个月累计,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同比已经下降到只有4.4%,说明本轮投资周期的高潮阶段已经过去了。如果看进入三季度以来新开工投资增长率的走势,7月份当月的增长率已经只有3.8%,8月份开始进入负增长,到10月份当月已经是负的20.8%。新项目投资代表着未来新增投资需求的增长,去年前10个月,新项目投资的增长率还在28.5%的高水平,而到今年同期已经下降到了只有4.4%,新增投资需求的下降,乃至负增长,必然会带来后续投资需求的明显回落,也与10月份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下降到16.1%的趋势是一致的。

由于投资是需求的主体,投资需求增长放缓,必然对其他方面产生重大连带效应。观察10月份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当月的工业生产增长率下降到14.7%,比9月份下降了1.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从9月份的3.5%下降到2.9%,这两个指标连同投资指标的下降,都说明了国内生产领域的需求增长已经开始减缓了。在10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中,只有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出现提升,M2的增长率上升到17.1%,上升了0.3个百分点,M1的增长率上升到16.3%,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是在生产活动减缓的背景下,货币增长率的上升,显然不反映生产性需求的增加,而主要可能是股市繁荣的影响,而与生产活动相关紧密的贷款增长,仍从上月的15.8%下降到15.2%。

稳定而健康的经济增长,必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对应的循环关系,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应,就会出现或者是过热,或者是过剩。在现阶段看,由于本轮投资周期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而分配领域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当投资周期过去,开始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释放的时候,过剩矛盾甚至演化成危机的前景,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

许多同志仍在为目前高居不下的投资增长率发愁,仍然认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资需求过大,他们据以作出判断的指标是投资完成额。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如果只有当投资完成额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才开始放松宏观需求控制,则对于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而言,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向已为时晚矣!

消费增长不可能接替投资减少

由于今年以来消费增长率开始提升,许多人把需求增长的希望寄托到消费,但是对9—10%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言,如果投资增长率下降到15%以下,消费增长率就得上升到25—30%才能接替投资需求对增长的拉动效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分配矛盾根源于体制与制度矛盾,仅调整某些机制与政策根本不起作用,非得动大手术才行,这就决定了在投资需求落潮后,消费不可能接替投资的地位。而且由于投资是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投资增长率下滑必然会牵动生产增长率下滑,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导致消费增长率也下滑,因此经济增长率在明年的滑落是不可避免的。   生产过剩阴影的浮现会极大地压抑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消费物价与生产者价格都会持续走低,因此明年的CPI可能会低于1%,PPI也会下降到1%上下。

亟须必要的思想和政策准备

对国际经济关系来说,最应该关注还是美国经济与美元的走势。从目前美国经济与美元的状态看,房地产市场的衰退还没有见底,财富效应正在显著减退,已经有很多专家预计,四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比三季度1.6%的增长率还要差。如果美国经济在明年走入衰退,美元也会出现较大幅度动荡。此外,如果中东局势波动加剧,将会导致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并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顺畅,这都会对中国的出口需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生产过剩与经济增长减速正在向中国逼近,走入市场化道路的中国将可能面临从未面对过的严峻形势,这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新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9亿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这个大格局决定了中国的生产过剩是“短期过剩、长期不足”,因而走出过剩时期也会用不了太长时间。从世界范围看,新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形成高潮,发达国家的需求正在不断向中国转移,也为中国战胜市场周期波动提供新机遇。因此,只要我们能未雨绸缪,有了必要的思想与政策准备,就可以把市场周期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进入 王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0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