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殖民地制度与今日印度的经济根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55 次 更新时间:2019-09-19 21:57

进入专题: 殖民地制度   印度  

梁捷 (进入专栏)  


学界对殖民地制度对印度经济影响的争论还在继续。不过学界多少也有了些共识,即现在的印度经济史宏观研究主要还是总体性描述,容易掩盖实质性问题,例如历史上的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及国际贸易,每个问题都与我们从欧美经济历史中学到的情况不同。


马克思曾表示:“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从未踏足印度的马克思为他的判断寻找到一个理由:“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他把印度经济的停滞归罪于英国殖民主义。


一般认为,1857至1859年发生在印度中北部的民族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却使印度更直接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从此我们可以直接观察英国统治下印度经济。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对19世纪后半叶印度各地经济表现的认知并不一致。但可以确信一点,印度经济绝没有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而是经常面临停滞与倒退。


先从较为可信的人口数量和增长率来观察。1871至1921年间,印度人口总体而言一直有增长,但增速时有变化。在高速增长阶段,如1890年前后,印度人口的增长率可达0.9%左右,极为惊人。可在1900和1920年前后,人口年增长率只有大约0.1%。同样,印度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也在这个时期发生过波动。1911年,也就是欧洲一战爆发前夕,印度人的预期寿命已超过23岁,但在一战结束后又跌落到20岁左右,回到1900年的水平。


到了20世纪上半叶,随着统计数据逐渐丰富,学者对印度经济的真实表现有了更强信心。综合印度学者Sivasubramonian和英国学者Maddison对印度早期GDP的估计结果,这半个世纪印度经济经历了两次繁荣和两次萧条。第一次繁荣发生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延续到一战爆发。期间印度的经济年增长率超过了1%,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印度经济本有机会趁机分享英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可惜这一切被一战打断。


战后,印度经济报复性反弹,迅速回升到2%以上的年增长率,这也是印度经济在这百余年里所取得的最好成绩。整个二十年代,对世界许多国家都是黄金十年,印度也不例外,制造业和贸易都有不俗表现。可惜,这很快又被美国大萧条所打断。


大萧条期间,印度经济增速比之前的黄金十年要降低一半以上,紧接着,全世界又陷入二战。印度作为英国的重要军事基地,本土几乎没有受到战争侵袭,所以经济增速反而比大萧条期间还有所增加。到了二战结束独立前夕,印度经济实力已比1913年时增加了50%。不过,印度人口也在这几十年里稳步增长。所以,从人均GDP来看,独立前的印度比1913年好不了太多。


这就表明,无论资本积累还是技术进步,或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都已实实在在地在印度发生。甚至有一度印度几乎是世界上铁路最发达的地区。然而,印度人在独立前的大半个世纪里生活水平提高极为有限,超过半数极度贫困的底层人群,生活水平完全没有改善。


认识印度经济,必须将其置于英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背景来看。独立前的印度并不是个独立大国,而是老牌殖民地。20世纪初,当英国在全世界的投资、贸易都呈下降趋势时,印度是保证英国可采取赤字策略和倾销商品的最重要基地。有种估计,在殖民地时期,英国把印度每年GDP中大约10%的资产,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到了本国。与之相应的是,自东印度公司时代起,孟加拉等地区曾多次发生经济萧条乃至粮食危机,英国却并未施以援助。


因而,以印度国大党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一直批评殖民者破坏了印度经济根基,扼杀了印度本土经济的潜在增长动力。回溯18世纪,印度局部地区有过不错的经济表现,各地经营多年的国际贸易网络也与世界诸多地区建立了联系。但东印度公司全面进入印度后,大力推广所谓“现代”增长模式,用新贸易网络取代传统贸易网络,引入英国企业加强竞争,在农业上施行一定程度的强制贸易,基本瓦解了印度传统经济。建造铁路、工业化、城市化,这些外在的力量都改变了印度的经济结构。此外,殖民者还在印度很多地区课以重税,致使印度农业长期负增长。


不过近来有经济史研究发现,国大党学者宣称的前殖民地时期的优异表现可能被夸大了。东印度公司到来之前的印度经济并没那么出色,而贸易作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则被低估。同时,一直有一批学者坚定地为英国辩护,认为印度运往英国的低价原材料,英国早就以投资或其他服务形式回报印度,两者并非掠夺关系。英国在印度税收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货币汇率波动。当时英国采用金本位,而印度是银本位,所以白银贬值增加了印度税收负担。英国在印度绝大多数税赋来自贸易,并非农业。


学界对殖民地制度对印度经济影响的争论还在继续。印度经济模式非常复杂,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论似乎无从下手,引入“法律-制度”的演化分析框架,似也只能解释一部分问题。不过学界多少也有了些共识,即现在的印度经济史宏观研究主要还是总体性描述,容易掩盖实质性问题,例如历史上的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及国际贸易,每个问题都与我们从欧美经济历史中学到的情况不同。


印度虽然受到殖民统治,但其内部差异与分裂程度可能更甚于作为总体的印度与殖民者之间的差异。现在流行的“庶民研究”试图揭示底层的真实历史,但似对把握英属印度历史的助益有限。一些大地主、大商人从殖民地经济中获取了惊人的财富,而他们财富的具体来源和数量仍处于迷雾之中。简言之,距离认清楚印度经济,我们还缺少好几块重要拼图。


进入 梁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殖民地制度   印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82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上海证券报》(2016.11.21日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