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修昔底德陷阱:在目前中美关系中的适用性及其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27 次 更新时间:2019-08-07 23:00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修昔底德陷阱  

孙立平 (进入专栏)  


修昔底德陷阱:适用于解释目前的中美关系吗?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最近被人们频繁地提及。


这个词用于认识当前的中美关系是否合适,是否适用?人们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人一提到当前中美关系的对立,就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来论证这种对立的必然性;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概念对于分析当前中美关系并不适用。


我的看法是,一个概念,对于认识一个现象来说,只要可以提供一些别的角度提供不了的洞察,就是有益的。当然,你不能指望,你借用的一个概念为你说明一切。如果你抱这样的期待,这是你的问题,而不是这个概念本身的问题。


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认识中美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


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的价值在于,它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把历史上这样一种重大而又多次出现的现象凸显了出来:先发的守成国与后来的崛起国的关系。因为这对关系实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它对历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在此之前,学术界还没有任何一个概念,把这个问题以如此引人注目的方式揭示和凸显出来。


可以说,这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以及相关研究的最大贡献。


避免宿命论与自证预言


但这个概念最大的问题是,它很容易导致一种宿命论的预言甚至是一种自证预言式的误导。这就如同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概念所遭遇的情形一样。


在当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于是,有人就说,这很容易导致自证预言,即事情本来还不是这样,你说是这样,大家也都说是这样,结果真还就成了这样。而在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的运用上,就更是容易带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说,你看看,历史已经证明,老大和老二必定一战。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对目前中美关系的研究和预判上。我们知道,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与2012年提出来的。201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在走向战争吗?》,进一步对这一概念进行论证。在2017年6月,他又出版了一本书,《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这样一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很强的宿命论色彩,即这个修昔底德陷阱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的效果也是如此。


据他后来透露,这个书名其实是出版商加给他的,也是为了吸引眼球。他的实际意思不是这样的。所以后来他一再强调,我从未说过中美注定一战。从他的著作来看,相当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在探讨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但愿艾利森这个说法,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自证预言。


但在本文中,我们想讨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者艾利森教授是一位历史学家,因此,他提出这个概念的方式,与其说是学术的论证,不如说是事实的描述。因而,在他的论文和著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事件的梳理与描述,而不是科学的分析与论证。特别是,与这个概念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都没有提出并进行讨论。而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前一段时间,我用了两个音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相对实力、实力差距与临界点。也就是说,老二和老大的实力距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先是表现为不断地接近,然后是并驾齐驱和反超。


这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断接近的过程及其体现的阶段性:从对方没有感受到威胁的接近,到对方感受到威胁的接近;从感受到威胁但有能力遏制的接近到感受到威胁而无能力遏制的接近;从接近到并驾齐驱,胶着状态,再到反超;从对方有遏制可能的超越到对方无遏制可能的超越等。


这不同的阶段的临界点在哪里(当然,决定临界点具体位置的,不完全是客观的因素,也包含人们主观的认知)?各个阶段的可能状态是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对把修昔底德陷阱的认识具体化和深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由上面的问题,自然就会引申出另一个层面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崛起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守成国遏制的窗口期问题。这是决定崛起国与守成国博弈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


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就新兴的崛起国而言的。它是指自身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条件,而守成国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之一的时候,或是还没有意识到崛起国的威胁,从而没有采取遏制的措施,或是已经意识到威胁但已经没有足够能力对崛起国进行遏制的时候。可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最有利于崛起国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发展的窗口期。


而遏制的窗口期,则是对守成国而言。很明显的,对于守成国来说,它的目标是遏制崛起国的发展,从而消除对自己地位的威胁。而遏制的最有利的时机,就是感受到威胁,自己还有遏制的能力的时候。这就是遏制的窗口期。


可能的误判与风险


而上述的问题,都涉及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客观上,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主观上,当事国是如何认识或判断的。这两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对于崛起国的中国来说,现在是处于正在崛起但还不足以对对方提出挑战的阶段?还是处于虽有差距但对方已经无可奈何的阶段?或是处于胡鞍钢教授所说的并驾齐驱的阶段?甚至如金灿荣教授所讲的在某些方面尤其在军事方面中国已经一骑绝尘的阶段?我们究竟是处于哪个阶段?相应的,在特定的阶段上,我们应当采取哪种策略才是明智的?这对于延长中国发展的窗口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判断出现大的失误,就会缩短甚至葬送这个发展的窗口期。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崛起国来说,发展的窗口期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对方没有感受到威胁的阶段,一个是对方感受到威胁但已无可奈何的阶段。但在这两个窗口期中间会夹着一个阶段,即守成国发现威胁而且还有能力进行遏制的时候。应当说,在中间夹着的这个阶段上,最容易形成误判,甚至是关键性误判,即崛起国误将守成国还有能力遏制的阶段判断为其已经没有能力遏制的阶段。


反过来说,对于守成国的美国来说,也存在类似的判断问题。对守成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判断威胁,如何判断自己的遏制能力,以及如何判断这两者的关系。这涉及到它如何确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反应。从目前美国的情况看,在这方面显然存在存在很大的分歧。美国在这方面的情况今后会如何发生变化,是需要拭目以待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窗口期的客观层面上,有两个数量性的情况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是,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的问题。在美苏对峙的时候,美国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当时苏联的经济总量大体是美国的三分之二;而这次中美贸易战发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也是美国的三分之二。这里的三分之二是个什么含义,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是不是一个临界点?另一个是,大约是前年,美国发表一份军事白皮书,其中讲到,中美之间的军事窗口期就是十年。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美国在军事上的机会只有十年,如果中国再发展十年,这个窗口期就错过了。


我想说的是,上述两个说法,都具有了数量的含义。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上,分析已经有可能进入数量的层面。


但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上面的问题无论如何的重要,无论如何的有意义,都仍然是属于策略的层面,格局都是有限的。更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当是,人类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避开修昔底德陷阱,维护世界的和平和良性的竞争。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这对于中国,对于美国,对于世界,都是功德无量的。


进入 孙立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6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孙立平社会观察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