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铁: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视域研究中国历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9 次 更新时间:2021-01-28 21:33

进入专题: 文明构建   中国历史   全球文明史  

方铁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文明血脉与历史传统未曾中断的唯一大国。中华文明的延续、传统的继承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视域探讨中国历史,可以揭示不同文明交往交融、协同发展、趋于融合的过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从中国古代关于华夏、蛮夷两个概念的使用来看,“文明”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等多重意涵的指向,从这一方式来认识历史,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所谓“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之所有的社会行为及其成果积累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文明囊括了人类历史活动的所有建设性成果。文明的范畴涵盖社会生产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领域包括文化与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文明彼此接触、相互影响,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并继续前行。文明间的关系主要是交流、竞争、交融与协同发展,并非压迫、消灭、追求零和博弈。文明具有巨大包容性,这决定了人类文明具有交流互鉴的强大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特殊性与独特价值,理应获得充分的尊重。

古代的中国与周边地区,主要存在农耕、游牧、山地三种类型的文明。农耕文明在上述文明形态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其他两种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农耕文明产生于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进而相连成片。历史上的湖广地区多山。明清时期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表明湖广地区的农耕文明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并与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连。农耕文明以高度发达、精耕细作、结构相对单一的农业经济为基础,其意识形态主体是儒家文化,其统治政权主要是以富有、强盛、自信为特征的中原王朝。充分发展的农耕文明为构建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农耕文明也存在软肋,主要是经济构成单一固化,官僚政治体制容易僵化,社会或生态出现危机时道路选择有限。

游牧文明流行于北部草原,包括蒙古高原与相连的中亚部分地区。游牧文明以结构相对单一的游牧经济为基础。因受气候条件变化、产品难以储存等因素影响,游牧经济虽有令人称羡的发展活力,但发展中较易出现波动。另外,粮食、布帛、铁器等社会产品长期供给不足,文化积累、城市建设亦显薄弱。一些游牧社会长期徘徊在军事民主制时期,战争、掠夺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受游牧地区资源类型、生产方式大体相同等因素影响,游牧社会内部较易实现整合重组,经常聚集为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农耕文明区域构成严重威胁。

山地文明是有别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另一种类型的文明。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内陆地域,凡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分布之外的区域,均可归入山地文明的范畴。山地文明的经济基础是资源多元、类别多样、长期滞留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初级复合型经济。经济形态以种植业为基础,兼含游牧、狩猎、采集、渔捞等经济成分,通常进步缓慢,总体发展水平有限,不同地区经济构成差异较明显。山地文明长期滞后,强盛者登上历史舞台较晚,易被文献记载忽视,致使古人较少关注山地文明形态。古代后期山地文明发展速度加快,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明清时期,山地文明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巩固的重要环节。在地理分布方面,山地文明包括西南山地、东南山地、东北山地、西部山地、西北山地、台湾山地等较大的地域板块。就区位分布、开发模式方面的差异而言,山地文明可分为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区、中原王朝腹地的山岭僻地、边疆政权或局部政权的基本辖地等不同类型。山地文明的情形较复杂,一些类型彼此差异明显,但不同类型的山地文明与典型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仍不难区别。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存在彼此依存、互为补充,以及相互竞争、趋于交融的复杂关系。上述三大文明的交融,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出现过几次交融的高潮。元代大致完成农耕文明、游牧文明较大范围的交融,清代前期完成三大文明的成功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期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期,中国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文明。明清时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进入中国,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逐渐形成。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海洋文明、近代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相互接触、交融演变,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简言之,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以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展开,后期加入海洋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共同推动中国历史演化前进。

基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视域探讨中国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的特点,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并与中国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吻合。同时,阐述好中国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接触交融、相互借鉴、协同发展易于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相衔接。二是能进一步体现中国多民族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历史逻辑。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充分阐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等文明形态的拥有者共同创造了中国,而且能使人们更为重视分布在广大山地文明区域的众多民族的文化,进一步揭示民族文化交融在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发展的不均衡性,推动人们对中国大历史环境作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三是能将中国演进的历程置于更广阔的视野。通过研究游牧文明、山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覆盖的与中国毗连邻国,推动对中国与邻国关系、中国与邻国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而研究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形成与演进的过程,则有助于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历史。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边疆治理传统战略研究”负责人、云南大学教授)



    进入专题: 文明构建   中国历史   全球文明史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85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