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精准扶贫是人类史上的一场伟大试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2 次 更新时间:2019-03-20 23:01

进入专题: 精准扶贫  

刘守英 (进入专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精准扶贫作为今年季度报告主题,很有意义。我给出三点评价。


第一,此次主题报告的影响可以存入历史。中国的精准扶贫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反贫战争中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但议论也最多、后期影响更是值得进一步观察的事件,是人类史上一场伟大的试验。这件事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这个研究才刚刚开始。此次宏观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是对中国中部一个县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取得了基于经济学分析的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文献和历史价值,越往后看这一研究的价值越大。


第二,这份主题报告给出了此次精准扶贫的独特价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扶贫是制度改革的减贫,通过改革开放权利,使一些被体制束缚的农民从贫困陷阱里跑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区域扶贫战略。在第一波没有摆脱贫困的人,不能说简单地说是扶贫工作不到位,更不能怪老百姓不努力。我们到这些地方去,老百姓反映,村里也琢磨了各种产业,比如看人家种板栗,自己也种,但是第二年什么都种不出来,这种例子在90年代大量发生。原因在于硬基础设施的阻隔。在第二波反贫困中,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区域性扶贫战略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打通了老百姓与外面沟通的渠道,很多受环境阻隔的贫困人口走出去,并把外面的信息带进去,同时缓解了当地人跟自然之间的恶化状态;第三个阶段就是这一波的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各种力量,通过特殊的安排,让最后一批贫困人口进入小康。这份主题报告非常“精准”地呈现了一个县的精准扶贫是如何实施的,澄清了许多关于精准扶贫是否必要的非议。同时这份报告还有以下两个增量,一是此轮精准扶贫实施中,发觉了我们在乡村政策上的大量空白和缺失,仍然存在大量制度和政策性障碍,导致不该贫困的人还处于贫困状况;二是中国这套体制安排的独特性,这份报告细致描述了精准扶贫中,只要上下动真格做一件事的时候,自上而下由一个指挥棒带领大家脱贫,其效力无与伦比。这点只有中国做得到,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得到。同时,有些做过的地方也与这一体制特征有关。


第三,报告中的一些客观分析值得称道。一是关于贫困人口识别的问题。很多人对此是怀疑的,但从新县的情况来看,只要假定动真格,是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是否真干。二在精准扶贫中,乡村劳动力的利用十分重要。报告在很多方面都给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


接下来,我就反贫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几个看法。


第一,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些贫困户很难带动,我在一次云南的调研中,跟一些贫困户去聊,问他到底缺什么?政府做的怎么样?那个贫困户就翘着二郎腿听着地方小调,也不说什么。还有一次在毕节调研时,有个负责帮扶的人跟我讲,他负责三户,其中有一户很难带动,有一次下雨,帮扶对象打电话给他说屋子漏雨了,床被漏湿了。他立马赶过去,发现是他自己把床移到漏雨的地方。这些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有些贫困户为什么会这样,需要好好思考。我们经常讲穷则思变,但是人由于各种挫折,可能会导致他对所有的东西都麻木。我们对穷人加以干预的时候可能需要想得更深一点,现在很多的干预措施还是偏表面、偏外在。


第二,扶贫政策的连续性需要深入研究。我们不要指望一个政策、一个阶段就能解决贫困这样一个人类未解决的难题。尤其最后剩下来的这一批贫困人口,往往不是简单的原因导致的贫困。可能是因为孩子上学,可能是因为经济活动的挫折,甚至可能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最后这批人的贫困。所以,反贫政策一定要有连续性。这次精准扶贫在总体上通过攻坚,可以将贫困群体往上拉一个台阶。但是,这些人要真正持久性地摆脱贫困,既需要想法激发和培育贫者的内生动力,也需要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三,关于贫困地区的产业问题需要更针对性的研究。中国乡村的危机往往是由于整个乡村各种结构的有机配合被破坏导致的,最后使农民完全只依赖于农业这一根稻草。很多地方搞产业扶贫,但没有好好琢磨在如此贫困的地区产业如何长出来。产业扶贫出了非常多的荒唐事,比如有些地方养羊、养奶牛等,最后发现并不是真正的养,而是为了联手套取扶贫资金。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乡村产业的复杂度如果不提高,仅仅靠简单的农业经济活动,还是很难富裕起来的,需要加大农村产业的复杂性的深入研究,比如产业到底怎么形成?怎么提高它的复杂度?需要有对这些问题的充分认识,才有可能把贫困地区的产业真正做起来。


第四,精准扶贫的特殊群体值得关注。对于最后剩下的这批贫困户,精准扶贫予以了充分关注。但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分化问题需要细致研究。这一轮的精准扶贫的进步是精准到户,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目前和今后已经露头的特殊群体就是乡村里的老人。这些老人原来在农村务农,也出不去,之后他的孩子和孙子出去了,这就导致整个乡村的老人在不能动以后感到极度绝望,这也是未来贫困研究和进一步的反贫中非常需要关注的对象。


(本文系嘉宾3月1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的主题发言,已经本人审核。)


进入 刘守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精准扶贫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61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大国发院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