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书单:36位学人的100本荐书(之 政经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291 次 更新时间:2018-08-27 10:11

进入专题: 书单   政经  

学人君  


导言  近期,学人君邀请了三十六位来自多个领域,以阅读、写作为志业的“读书人”,凡推荐一百本书籍。这些书偏于学术、不废通俗,并附以精心点评。书单将分两期推送,上期为文史哲领域(已发),本期为政经社会领域。

我们相信,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坚持具有抵抗力的严肃阅读,找到并守住一己的信念,是对这仅有一次的生活与生命的真正致敬!希望这份书单对诸位的阅读之旅有所启益。


政治



推荐人: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书目:托马斯·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

推荐语:精英自恋的醒脑良药,致命自负的免疫配方。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知识分子的一项特权:随心所欲地极度愚蠢,却不为其愚蠢观念的后果负责而且其声望还丝毫无损。脱离现实的"主义",人为设计的"社会工程",不坚守专业领域的标新立异,尤其是迷恋追求独断专行的权力,是造成知识分子自身悲剧乃至更大社会灾难的原因。作者认为,避免"圣化构想"和"自我圣化"需要知识分子对世界保持谦卑与敬畏,真正的智慧需要道德责任的制约。

书目:刘军宁:《保守主义》

推荐语:国内第一本介绍保守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作者系统梳理展示了保守主义的起源、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并讨论了保守主义在政治、权利、社会、传统与变革、自由/秩序/权威等关系中的立场。简而言之,保守主义就是"保守自由传统"的主义,它的对立面是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其关键在于:创发自由和保守自由。对于有着漫长激进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更须学习和理解作为人类思想和智慧最高境界的保守主义理论。在不同国度的制度与实践中,保守主义已被证明其带来强盛的重大价值,保守主义也将成为中国走向自由与繁荣的思想源流与动力。

书目: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推荐语:《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之后又一力作。作者从经济活动入手,渐次推进到社会、文化、制度,并将诸结构性要素加以通盘考量,讨论了信任作为文化理念在经济社会塑造中的作用。人类自组织的共同体是信任生成的园地,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自发社会力量的形成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将不仅带来经济的活力,也会带来政治的活力,并将抑制因静止固化而导致的腐败,而其自身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蓬勃的生命力。生长,不断地生长,这可能是我们走出信任困境的真正出路,这也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推荐人:刘业进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

书目:埃德蒙·伯克:《法国革命论》、《自由与传统》

推荐语:读伯克著作的最重要启示是——正确理解和审慎运用我们的理性。伯克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奠基人。用亨廷顿的概括,伯克保守主义思想六大要素:人首先是宗教动物,宗教是文明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一个缓慢历程成长过程的自然的、有机产物,既存制度体现了无数代前人智慧,“正确是时间的函数”;人有本能、情感、理性三重属性,因此审慎、偏见、经验和习惯相对于理性、逻辑、抽象化和形而上学而言是行动更好的指引;人总是生存在共同体中,人的权利源于责任。邪恶植根于人性而不是特定社会制度和秩序,好制度抑制邪恶;除非在终极道德意义上,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差异和等级是任何文明社会不可避免的特征;人的希望高远而目光短浅,因此我们总是偏好经过经验检验过的社会治理模式。伯克的保守思想深刻体察到社会事实的时间连续维度和空间网络特性。

秉持这样的理性观、政治观和秩序观,埃德蒙·伯克为当时的美洲事业辩护、与英国当局在印度殖民地蹩脚管理战斗;为宗教宽容辩护;痛斥非洲黑奴贸易;为自然贵族(而非世袭贵族)辩护;为财产权辩护,认为法国革命是财产权的敌人,他们虢夺贵族阶级的财产接着又把财产送给那些最心狠手辣地攫取钱财的人手中。就像20世纪的哈耶克,伯克在18世纪与对人类文明有致命伤害的观念战斗。伯克恰恰是理性的守护者,他痛恨的是从先验的前提推导出整个观念体系的“唯理性主义”。伯克主张组织社会的原则必须建立在社会经验之上(伯克说我们是过去的人们、未来的人们的朋友)。而抽象化把具体的人加以分类,然后拒绝承认其中一部分仍然是人类,“让我们把贵族消灭掉”“清算资产阶级”。牺牲一群人或一代人、牺牲今天以实现明天,以实现某种理想和目标的革命从来都是对文明的反动,最大的抽象之善立即变成邪恶。理性存在于历史经验中和社会网络中,伯克因此不信任没有情感和道德滋养的理性。不难理解,伯克对习俗和偏见保持尊重:礼俗乃是一个国家恒久的智慧;传统是存贮适应工具的仓库。

伯克是最早真正抓住法国大革命本质的人。他是一个早熟的“法国革命的反对者”。与米塞斯和哈耶克一样,他们都是嗅到革命政权的血腥味并发出警报的人。向本能的返祖和理性的反叛是人类文明始终面临的根本困境,伯克向二者发出了最强烈的警告。伯克无情地谴责法国大革命,视革命暴行是违反自然秩序的迫害行径。在柏克的眼中法国大革命乃是一群 “野蛮人”和“粗鄙之徒”,以“粗暴”、“肆无忌惮”、“穷凶极恶”、“血腥”和“冷酷”的方式“无耻地”发起的一场“阴谋”、“屠杀”、“恐怖”、“弑君”和“篡权” ,是“亵渎神明”的“暴行”,一切可尊敬事物在这场暴行中被摧毁掉。伯克最早预料到,法国大革命将具有世界性影响。“法国革命乃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它其实是一场对抗文明的战争,“它是一场欧洲古代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的热烈荣护者对抗一帮打算将其全部换掉的狂热而野心勃勃的无神论者的战争。但伯克赞同依循自然权利和道德原则的革命,如果一个社会已经到了根本无法改良的地步,革命就成了最后的手段;如果暴政发展到了极点,令人忍无可忍,人民可以且理应诉诸自然权利推翻之,衡量的准则是革命要符合道德原则、符合自然法。英国的光荣革命和美国革命正是建立在传统和理性之上的,而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等则试图焚毁一切,许诺在灰烬之上建立崭新的地上天国。反文明的革命者都排斥宗教。伯克指出,“你们的独裁者们是用恐怖手段来统治的。他们知道,谁位畏惧上帝,谁就对别的东西无所畏惧。于是他们就把那种唯一能产生真正勇气的畏惧从头脑中斩草除根。极权主义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现象,雅各宾主义就是极权主义,它不同于一般的专制主义,它插足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甚至干预到了家庭。至少从1789年以来,伯克告诉我们一条基本历史经验,铲除一切、重建一切的任何再造美好社会企图,无论它假以何种名义出现都是对文明根基的毁坏而不是通往更高文明。


推荐人:张英洪  北京农研中心研究员

书目: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推荐语:向往天堂美好生活的愿望却铺就了通往地狱之路,这是人类的悲剧。哈耶克前瞻性地揭示了追求计划经济理想的后果必然导致剥夺个人自由的极权主义。如果人们懂得和珍惜自由,就必须尊崇法治,远离以乌托邦之名强制推行的社会试验。


推荐人:李春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书目: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推荐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争贯穿了整个20世纪。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哈耶克最终赢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中央计划的“社会主义”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争论最初聚焦于资源配置和经济计算。后来,受苏格兰启蒙思想和奥地利学派的启迪,哈耶克另辟蹊径,从文化进化和“扩展秩序”的视角对计划经济进行批判。在他看来,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演进中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而社会主义者受笛卡尔唯理论的误导,试图人为建构理想社会制度,适得其反,可以说是“致命的自负”。

书目: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推荐语: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真正为政治学奠基的却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该书不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政治事务的丰富经验和惊人洞察力,而且首次将权力和国家作为政治学的核心议题。这部曾被译为《霸术》的奇书,既为不少政治领袖所青睐,又饱受争议。《君主论》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对人类历史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名著之一,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通常被用作“肮脏政治”的代名词。

书目: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推荐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但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却颠覆了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在这部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中,勒庞向我们描述了通常理性的个体如何成为非理性的群体。许多大规模的群体行为具有冲动、多变、轻信、夸张、偏执与专横等心理特点,其原因在于心理趋同、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历史表明,群众渴望英雄,而有些“英雄”则有意识鼓动和操控群体无意识行为,造成巨大的人类悲剧。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专政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都印证了勒庞的洞见。

书目: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推荐语:《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政治发展名著。塞缪尔·亨廷顿应用比较历史的方法,全面深入地考察了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政治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不是过早地扩大政治参与,而是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以确保在政治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水到渠成地实现政治现代化。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和“阿拉伯之春”的失败来看,亨廷顿对政治秩序的强调和对政治衰朽的警示,确有先见之明。在该书的序言中,弗朗西斯·福山对其恩师推崇备至:“也许,鲜有如亨廷顿那般能力、洞见和雄心的,能够写出如此宏大著作的思想家。”

书目:巴里·布赞 等:《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推荐语: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是国际关系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前者擅长国际关系理论,后者通晓世界历史。在世界各大图书馆,无论国际关系著作还是世界史著作都卷帙浩繁,但从世界史的视角审视数千年国际体系史的著作却如凤毛麟角。《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不但视角独特,而且在理论建构方面成绩卓著,一问世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推荐人:严泉  上海大学历史系 教授

书目: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推荐语:本书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对2000多年来各种政治学说作了精心的概述,在批判主义的立场上,实现了对人类政治思想同情之理解的阐释目的。

J·马克·拉姆塞耶 等著:《寡头政治:帝制日本的制度选择》

推荐语:众所周知,二战前日本也经历过民主化进程,而且历时不短,从1890年日本第一届国会选举开始,至1930年代军国主义终结民主政治,历时40多年。与二战后日本民主政治相比较,二战前日本民主化为什么如此脆弱?政党政治又如此腐败?这些问题均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


推荐人:郑佳明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书目:黄爱平:《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马克·戈尔迪 等:《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推荐语:我推荐这三本书的目的是想跟读者一起回顾一下,中国与世界拉开差距的那个关键的世纪,中国人、欧洲人和美国人在想什么。


推荐人:戴建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书目: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推荐语:无论是爱它还是恨它,是向往它还是逃避它,美国都是这个世界上躲不了绕不开的庞然大物。既然躲不了又绕不开,那就得正视它和研究它。《主流》便是我们正视美国的一个窗口,研究美国的一种视角。作者是一位法国驻美大使,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

该书“论述了全球范围内文化、媒体领域的地缘政治”,尤其是阐述了美国如何通过文化的全球传播实现它实力的全球扩张,向人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已经覆盖并风靡全球的现实。虽然局部还免不了战火硝烟,但全球的大趋势已经从武力征战进入到文化征服。武力征伐容易被人谴责,文化征服却招人“喜欢”;你在战场上举起双手成为俘虏可能感到十分屈辱,你在书斋中和电影院里“衷心归顺”一定兴趣盎然。这是由于,武力征伐是让你恐惧,文化征服是让你快乐,前者是要你“不敢不服”,后者是叫你“心悦诚服”。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粗知美国大众文化的特征、文化扩张的趋势和文化经营的手段。青年朋友最好同时阅读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另一本名著《论美国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这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美国文化的特质。


推荐人:田飞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副教授

书目:诺埃尔·马尔科姆:《国家理性、宣传与三十年战争》

推荐语:诺埃尔·马尔科姆的《国家理性、宣传与三十年战争》是一本很难译的书,原因有二:其一,作者是霍布斯研究权威,对霍布斯文献脉络与细节有着精准把握,而且学术风格亦极为精细,全书相当篇幅属于文本比较与考证,这对于不大熟悉霍布斯系统文献及17世纪英国政治与学术风格的译者而言,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其二,霍布斯对《第二绝密谕示》拉丁文原本的英译本翻译尽管较为流畅清晰,但这个文本考证的历史细节(人名、地名、事件)相当细致,拉丁语表达也保留了不少,其总体上属于情报汇编与内参密议的性质,与一般的学术文献有别。尽管如此,作者前面的六章导读和对霍布斯译本最后数页的补译本身都是非常精彩和严谨的学术工作与贡献,对于增进国内学界关于霍布斯早期学术、17世纪英国政治与历史、三十年战争以及国家理性诸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有着明显的助益。在如何接受国家理性传统的问题上,包括霍布斯在内的17世纪政治思想家群体存在较大争议与分歧,但这个关键性的历史与政治抉择正是西方政治现代性入口处的要害,西方思想家与政治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而支持西方文明享受了数百年的自由繁荣及其全球化成果。

本书提供了这个伟大转型过程的一个精彩片段,以深入解读霍布斯之《第二绝密谕示》英译本的方式呈现了三十年战争背景下国家理性、政治宣传与政治现代性之间的繁复关联。霍布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思想人物,对国家理性的思想史与政治实践深有体验和洞察,因而也更加知悉其力量与局限。霍布斯主要的政治法律著作《法律要义》、《论公民》、《利维坦》等有着一个连贯一致的思想性抱负:寻求公共政治的秩序理性与科学基础。与此相关,霍布斯本人早期的这一次翻译实践就是其与国家理性传统的一种深层次对话,其效果见诸于霍布斯后期卓越而富有开创性的思想丰碑。国家理性是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阐释背景,同样也是任何现代学者或公民更深刻与更完整地理解现代性政治所必要的知识背景。有鉴于此,本书之翻译出版或可在知识心智与公共文化上有助于增进转型期国人思考政法问题的凭据与厚度。


推荐人:程广云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书目:孙中山:《建国方略》

推荐语:孙中山为谋划现代中国而作,与《三民主义》等奠定了“国父” 地位的代表作。包括《心理建设(孙文学说——行易知难)》、《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三部。《心理建设》论证了卡里斯玛(威权政治)的法理;《物质建设》试图利用外国资本主义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试图训练人民集会结社以组织社会。


经济



推荐人:夏庆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书目:阿玛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推荐语:如果要说有哪本书对我震撼最大的话,应该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的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我记得2001年我刚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断慨叹为什么我没有早些年读这本书。读阿马蒂亚·森的这本书,感觉到震撼,感觉到这本书在我的心灵世界里打开了许多扇窗子。

从这本书开始,我又读了阿马蒂亚·森的其他很多书。阿马蒂亚·森文采飞扬,读他的书从来都觉得妙趣横生。后来又有机会聆听阿马蒂亚·森在牛津大学、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与阿马蒂亚·森教授共进晚餐,每次都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唐朝初年唐僧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公元627年),今天北京大学刘民权教授(刘民权老师早在1980年代末期跟随阿马蒂亚·森教授在牛津大学读博士)把西天的圣人阿马蒂亚·森教授请到中国来,给我们讲经,还有机会跟阿马蒂亚·森教授共同写书在中国出版。就个人而言,我觉得阿马蒂亚·森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学术和写作。也可以推断,阿马蒂亚·森的思想将影响几代人。


推荐人:朱海就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

书目:保罗.海恩 等: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推荐语:本书理论体系完整,内容涵盖了主流经济学教材微观与宏观部分的内容,而且包括了主流经济学教材往往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产权、货币和企业家等内容。本书从“真实的”个体出发,强调市场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互动的科学,把方法论个体主义与主观主义贯彻始终,突破了主流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框架,更有助于读者了解真实的市场,帮助他们纠正在主流经济学教育中接受的一些错误观念,正如译者所言,这本书是“经济学教育的解毒剂”,道格拉斯.诺斯教授更是在序言称本书为“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本有原则、有态度的书,作者坚持自由市场理念,反对政府干预,当然这一切都是从可靠的经济学理论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本书还附有重要经济学词汇的解释,有助于读者理解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所以拥有本书就相当于拥有一本小型的经济学辞典。本书通俗易懂,文字简洁优美。作者是三位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美国实力派经济学家,本书每一个文字都体现了他们的专注和投入。第一位作者保罗.海恩教授和诺斯教授也已经去世,所以本书也是重量级经济学大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推荐人:刘业进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

书目: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推荐语:1931年,青年才俊哈耶克从维也纳来到伦敦经济学院,此后在此工作了18年。他在这里的一个意气风发之举,是与当时的经济学名家凯恩斯论战,由此埋下他大半生学术思想轨迹的基本线索。从1944年的孤独呐喊,到1988年的盖棺定论,哈耶克的思想遍及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并延伸至心理学、法学、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他从商业周期、货币和信用理论研究开始,因应社会思潮的转变,投身到对计划经济的系统批判,一发而不可收,哈耶克把思考的触角深入到人类合作秩序的近因和终因演化机制,借此不遗余力揭露自由和秩序的敌人。可以说,哈耶克是在用一生的工作来探索文明的生成与演进机制。他的所有作品已经对20世纪及其后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接触哈耶克的著作,缘起于汪丁丁教授在《读书》和《公共论丛》上的介绍文章。哈耶克在二战结束之际,发表了一部“通俗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之后,想把专业论证性文字结集出版,于是有了这本“完全是专业性”的《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这本书以专业性文字(其中几篇经典文章直接为哈耶克获得1974年诺奖奠定了基础)论证了理性经济计算如何可能, “经济秩序”如何可能。形成经济秩序的信息基础,是分散在无数个人和组织中的、适应具体时间地点情况变化的“局部知识”(关于任何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可得性情况的具体知识),由于知识的分散性、主观性,只有赋予行动主体以自主决策权,方可以发现、利用这些知识,因此中央计划经济之不可能,根源于其信息基础的失败。中央计划经济取缔财产权和自由企业制度,源自产权交易的价格信号和相对价格体系无法形成,藉由产权的激励机制、经由价格信号指引下的分散信息发现和利用机制,也一同被废除,于是理性经济计算不再可能,经济系统崩溃成为迟早要到来的事实。

在本书中,哈耶克明确偏离了主流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框架,重新勘定了经济学的中心议题——知识分工问题,即拥有片段知识的人们自发相互作用,怎样导致了价格与成本一致的状态,以及如果用一种单一控制机构的精心指导组织经济活动,又会造就何种状态。因此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不是给定偏好、技术、资源禀赋,给定目的手段进行“纯粹选择的逻辑”计算以证明均衡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分散个体以形成经济秩序的问题。

书目: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

推荐语:在斯密中止的地方,继续推进对分工的深入研究,揭示商业交换和分工具有进化含义,把演化生物学和经济学完美结合的第一人,是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的以色列裔经济学家奥菲克。奥菲克是一位演化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迄今只出版了一本专著(《第二天性》)和13篇文章,但《第二天性》无疑将作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里程碑著作而名垂青史,我视它为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一本经济学著作。《第二天性》出版后,《科学》《自然》杂志都刊发了书评文章。《科学》杂志的评论说:“奥菲克……对人类早期进化进行经济学分析……对人类怎么走到今天,以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它提出的问题是有说服力的。”

《自然》杂志评论说:“奥菲克在经济学和生物学之间建立了有趣的联系。”斯密的 “分工”和“看不见的手”仍然是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奥菲克极大拓展和深化了对分工的一般演化社会科学研究。动物世界不难见 “共生”、“亲属间交换”现象,而唯独人类发展出了“商业交换”,关键是,人类的分工-交换机制是建立在“互利的自利性”基础上的,与动物世界社会性生物的分工机制走向了截然相反的进化之路,走向这条道路的进化适应,需要强大的文化和心智能力支持。可能的因果机制是,早期人类的交换和分工与人类文化的演化,是一个相互激荡的过程,因此经济学视野中的交换和分工不仅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事情——它具有进化含义,换言之,它可能是造就现代智人的核心演化原因。

书目:柯兹纳:《竞争与企业家精神》

推荐语: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柯兹纳的贡献在于,“主流经济学中假设闪电般完成而忽略不计的市场过程,柯兹纳用一辈子来研究”。主流经济学中,生产理论不讨论企业家;完全竞争理论不讨论竞争……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不回避这些主题,而是直面真实经济现象。继哈耶克之后的当代奥派掌门人柯兹纳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企业家精神及其警觉品质、利润现象、对资源配置范式的批评与市场过程范式的建立、对垄断与竞争的重新解释等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系柯兹纳代表作,由本人翻译成中文。

本书中,柯兹纳系统探讨了市场过程理论、竞争与企业家精神分析框架。柯兹纳集中讨论了竞争性动态过程分析的前提预设:“行动人”;企业家精神及其警觉品质;利润现象及其本质;如何理解“垄断”,由此形成了柯兹纳的 “市场过程分析范式”。应用这种理论,柯兹纳对垄断与竞争、营销成本现象分析,得出了有别于新古典视角的全新结论。柯兹纳还应用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理论为“正义”提供了独立的经济学论证。在柯兹纳市场过程范式下,“得自发现的收入”,乃是发现迄今为止根本不存在或没有人知道的收入,它不是再分配,而是对“无中生有”物的占有。按照诺齐克的“资格理论”,只要获取、转让是正义的,那么他的持有就是正义的。柯兹纳为正义理论提供了一种前人没有提出的新来源——得自“发现的收入”,它类似但又不是无主物——因为被企业家发现之前这个收入根本不存在。

书目:马丁·诺瓦克 等:《超级合作者:利他主义、演化和为什么我们需要彼此成功》

推荐语: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在无意之中为自己的研究划定了边界。例如斯密(1972:12-13)谈到分工和交易时说,“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本然的性能,或更确切地说是理性和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是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新古典经济学则从一开始就在偏好、技术和资源禀赋假定为不变前提下探索以价格为核心协调机制的一般均衡这一中心议题,其中效用最大化作为驱动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行为假设。1990年代后期以来,实验经济学、人类学和人种志、演化生物学对人类合作的研究扩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界,同时又对新古典框架的给定前提预设进行检验、批判和修改。新研究方法不仅扩展了新古典经济学边界,也扩展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边界。Joseph Henrich, Robert Boyd, Samuel Bowles, Colin F.Camerer, Ernst Fehr和Herbert Gintis(2004)应用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和公共品博弈实验在15各小规模社会开展跨文化研究表明,自利公理被推翻了、更高水平的亲社会性偏好与对合作高水平的支付和更高水平的市场整合程度相联系;特别是,他们区分群体层次和个人层次变量来检验行为差异(这种分层直接导致对群体选择的研究),结果发现亲社会性偏好只能用群体层级的变量来解释。价格机制(新古典的核心)的确是在超越熟人社会的大范围人群实现合作的核心机制,但显然不是全部合作机制;而斯密所阐释的自由经济系统运行(斯密的核心任务)的支撑条件和发生与演化解释也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关注范围。与其说演化生物学、演化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对人类利他偏好和亲社会性的研究驳倒了流行了200多年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不如说以“人类合作机制”这一更一般主题为中心任务扩展了经济学研究范围。

人类的独一无二性体现在人类合作及其演化,Casey G. Rothschild(2009)将其归结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利他主义行为如何在演化压力下生存?合作如何能在大规模非熟人群体中演化?为什么非熟人群体大范围合作是显明的人类独有现象?哈佛大学的明星科学家马丁.A.诺瓦克是当代数学生物学权威,在病毒进化动力学、癌症进化、演化博弈论、演化图论和语言演化等领域颇有建树,他与E.O.威尔逊和道金斯一道被誉为当代顶级演化生物学家。诺瓦克从本科到博士先后受到生物化学和数学训练,注定其日后的跨学科研究风格。从牛津大学辗转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他的研究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他对合作进化的研究引起了行为和演化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马丁.A.诺瓦克钟爱数学,极度欣赏宇宙中的数学之美,甚至认为那些精确定义的数学术语、方程和符号就是世界的根本,数学在宇宙法则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美丽花瓣绽放的图案到天体运行法则,宇宙中发生和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根据宇宙规则进行逻辑推演的结果。

针对生命世界合作的演化,Martin A.Nowak(马丁.A.诺瓦克)探索了从分子、细胞和真社会性生物群体层次再到人类的合作进化机制。马丁.A.诺瓦克对人类的特有的语言能力予以特别强调,正因为语言使得理性能力、道德能力和间接互惠成为可能。人是具有语言能力和理性能力的社会性生物,大范围而复杂的合作是其典型文化和生物学性状。马丁.A.诺瓦克据此提出“合作创造人”的观点并全面综合出人类合作的五大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合作的结构与组织化(空间选择)、群体选择和亲选择,其中直接互惠和间接互惠扮演了关键角色。


推荐人:周乃蓤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

书目:丹尼尔·卡尼曼:《 思考, 快与慢》

推荐语:心理学家卡尼曼从事对认知偏见的研究, 2002年以非经济学家的身份摘下经济学诺贝尔奖的桂冠。古典经济学强调理性和利益最大化,这本很浅显易读的行为经济学,指出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有系统性的成因。(卡尼曼是我在中山大学教书的几年,每年都推荐的补充教材。开始没有中译本,在亚马逊购书,比在美国买还便宜,学生们读起来不吃力,都说是本有用的好书。)


推荐人:梅剑华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

书目:汪丁丁:《 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

推荐语:从九十年代初期《回家的路》、二十世纪初的《制度分析基础》,一直到最近几年的各种经济学/史讲义,丁丁将其研究一直铆钉在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上。在《行为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一书中,丁丁利用最近几十年以来生物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尤其是基因编码和脑成像技术的进展,勾勒了当前人文社科思想最系统、最全面、最新颖的思想/知识/信息地图。从梁漱溟到纳什,从乡土中国到神经元网络,没有哪个话题是丁丁没有触及到的。在当今以批判科学为时尚的学术思想界,丁丁是另类,也是先行者。不能忘记,十多年前,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世纪之初,丁丁《制度分析基础》附录的80个G的电子文献光盘,给我们这些学习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推荐人:本力  经济金融网主编

书目:彭慕兰 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推荐语:“大航海时代”是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在各种贪婪、暴力和混乱冲突之中,全球化的贸易也大大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这本书从市场准则的形成、运输手段所开启的观念革命、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等七个主题讲述了世界经济创造中的盛衰消长,以及五百年的全球化积累下,21世纪的人们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建基于1400年以来的全球贸易体系的世界观。而且有趣的是,我惊奇地发现,其中展现的许多逻辑完全适用于互联网开启的新的贸易时代。

书目:赖建诚:《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推荐语:在当前这个经济读物泛滥的时代,经济思想史却不是很受待见,甚至许多商科学校里并没有开设经济思想史的课程。这种遗憾带来的浅薄和误解比比皆是,也让经济学显得似乎更加无趣。赖建诚先生这本经典著作是该领域的最佳中文读本,在这本书里,不但可以了解到经济学的来龙去脉,也可以重识那些推动经济学发展的经济大师们妙趣横生的一面。书中收录的课堂问答内容,也让这本书具有互动意义而更加鲜活。


法学



推荐人:林来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书目:芦部信喜:《宪法》

推荐语:出自当代日本已故宪法学泰斗芦部信喜的手笔,并经当代日本宪法学权威高桥和之(作者弟子)的多次补订;全书集中体现了对日本现行宪法及其运用的体系化思考,对他国的宪法理论与实践也不乏启迪意义;该书无论学理还是文字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已被列为现代宪法学的经典之作。


推荐人:周大伟  旅美法律学者

书目:迈克尔·舒德森:《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

推荐语: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历史。一个社会有黑暗,主要原因是缺乏阳光。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其实就是人类牵引阳光的一把金钥匙。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之间,并没有天壤之别。当然,有阳光的地方,往往会伴随着阴影(比如虚假信息和舆情报告等)。难道我们能为此就拒绝阳光吗?事实证明,阴影再令人沮丧,也比黑暗要进化和文明。多年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聆听过舒德森教授的演讲,对他的著作关注已久。此书不仅仅只是新闻传媒领域的书籍,其实更多的是有关法律和人权领域的书籍。我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引起中国法律界人士的注意。


推荐人:田飞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
书目:恩内斯特·康托洛维茨:《国王的两个身体》

推荐语:这是一部迟来的中译巨著。对民主宪法学而言,国王并不首要,亦不重要,因为“人民”已取代国王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来源与权力主宰。然而,民主宪法学的一系列基础概念与制度架构,仍有赖于对国王之政治神学的某种精致模仿与变造。人民仍然需要“首领”,只是被称作总统或主席,人民也需要“代表”,人民更需要“保护”。这些名称与职能背后都有着“国王”的影子。但“国王”毕竟被民主革命及人民主权所“斩首”。

于是在历史的特定时段,比如本书作者所处的魏玛民国时段,就仍然存在高亢的“民主史学”与衰落中的“王权史学”之隐秘对话与复杂勾连。“国王”的自然体是有朽的,但政治体是不朽的。“国王已死,国王万岁”是国王双体论的辩证法。随着民主在20世纪以来的高亢及退潮,尤其是西方世界当今的“民主民粹化”及全球范围内“强人政治”的威权回归,“国王不死”的政治神学意象再次幽灵般闪现。本书虽以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张目,但其核心旨趣与基本关怀仍在当下,其提出的政治哲学拷问也是根本性的:民主政体与民主史学如何面对“僵而不死”的国王政体和王权史学?民主政体的“头”在政治神学上的性质到底如何?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国王”的神学幽灵是否就是民主政体的“心中之贼”?人民自治的道德理想与人民渴求保护的政治质地之规范落差如何消弭?本书对此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求解之道。阅读本书同时也是一种艰难但愉悦的哲思之旅,可帮助你深入理解当代政治世界的诸多乖乱意象并触及对政治本质的重新思考。

(推荐语2-李腾):康氏此书初版于1957年,迄今一直盛行不衰。在这部作品中,康氏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勾画了从11世纪到16世纪西欧历史上拟制的“国王的两个身体”。简要而言,所谓的两个身体是说国王有一个自然的肉身,是可朽的,但同时还有一个永恒的身体,亦即王室的尊威。康氏认为,这种拟制深受天主教神学的影响,并在中世纪政教博弈的过程中形成了神学概念的政治化和世俗化,这一政治神学的理念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近代早期欧洲民族国家的构建。虽然这本书并不好读,但根据康氏所勾画的线索,我们还是能模糊地看到西欧政治传统、合法性与权威如何在通过和教会的对抗、融合中逐渐建立的过程。

书目:梁美芬:《香港基本法:从理论到实践》

推荐语:香港是中西文明冲突的独特产物,香港基本法是一国两制与中国国际化的独特宪制安排。一国两制内含丰富的国家理性,其宪制目标不限于香港本身的繁荣稳定和高度自治,亦包含着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高位诉求。回归二十年来,一国两制的内在对峙,显示的正是两种制度的文化冲突与价值博弈,但在国家发展与法治进步条件下也展现出国家整合的明确取向与路径,依法治港日益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最大共识。

梁美芬博士的《香港基本法》一书即诞生于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段,以具有内地经历的香港法律人视角展现作为混合法的香港基本法之历史、现状和演变趋势,呈现香港基本法实施的主要宪制争议和制度细节,努力解释和沟通普通法与大陆法传统之间的法理差异和冲突。一国两制首先是国家制度实验,在香港面临某种结构性转型的发展难题,需要国家责任更加明确的确认与承担,以及香港社会的共识凝聚与合力。从对峙走向整合,是一国两制内含之历史与制度辩证法的合逻辑展开,也是中国国家发展与国际化的合历史互动。


推荐人:辛允星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书目:范忠信 等:《情理法与中国人》

推荐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就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想与目标,然而,至今这一目标还显得十分遥远。中国的法治之路为何如此地艰难?除了制度因素之外,文化因素同样不可小觑。本书通过对中国“法文化”的考察,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是“天理”、“国法”、“人情”的三位一体,这是中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法观念。这种观念,给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社会



推荐人:陈映芳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书目:维维安娜·泽利泽:《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推荐语:从被估值的经济性存在,到被视为无价的道义性存在,“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这是一位经济社会学家的研究,通过对美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儿童社会史、儿童观以及围绕儿童保障的国家制度等的演变历史的独特梳理,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资本、市场貌似可以主宰所有价值的时代,人类的文化力量、社会力量依然可以让儿童一步步成为无价之存在。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人类的社会进步是如何可能的。

书目: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

推荐语:人为什么能够对同类实施暴力、杀戮?这项研究综合了从生物学、历史学、宗教学到相关各门社会科学的各种分析角度和主要观点, 其中的一些阐释或许会让我们对人类命运感到悲观,但对真实的黑暗面的了解,亦是人类获得自我认识的一个必要方式。


推荐人:唐晓晴  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书目: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推荐语:我们都思考社会,但读了《经济与社会》才知道运用体系和方法思考社会与胡思乱想有什么区别。韦伯在这部著作中既构建了他的社会学体系和方法,又阐述了这种体系和方法的应用,很容易让读者迷上社会学。阎克文的高水平翻译几乎让读者忘掉这是一本译著。


推荐人:田飞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

书目:毕竞悦:《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1978—2018》
推荐语: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改革本质上不是革命,而是寻求革命原初理想的另一种妥当实践路径,故属于“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但改革开放40年之于中国,其影响则遍及社会阶层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于世界历史进程亦有结构性变革之意义。这场改革开始于前三十年激进社会主义路线的基本失败,所进行的则是整个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精细调整与制度重构。但讲好改革故事很不容易,这不仅是因为当下的话语环境限制,更由于这场改革本身远未完成。

毕竞悦博士出身法制史与战略学背景,有学术翻译及公共写作之阅历,不避艰难,给中国改革的“不惑之年”做了一次形象素描,侧重从经济转型、社会民生、文化心理三大层面给出一位女性学者特有的敏锐观察与深度剖析。本书混合穿插对政策、法制、价值观、社会变迁、战略设计与网络生态的要素及结构分析,一定程度上重访及还原了改革开放40年里走过的坎坎坷坷,尤其是执政者与社会大众在这一巨变过程中的复杂调适与自觉,甚至一定程度的利益和观念斗争。在新时代改革方兴未艾、踌躇满志之际,这本书可以为你的时代理解与适应提供必要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基础。


推荐人:黄文治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
书目:秦晖 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

推荐语:作者秦晖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此书对理解中国当下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有重要借鉴意义与价值。


推荐人:本力  经济金融网主编

书目:《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推荐语:徐贲先生著述颇丰,而且难得地保持了较高品质,但这本尤其值得推荐。主要原因是基本填补了国内在西方古典人文教育的经典阅读方面的一个空白,也较为充分得展示了作者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脉络。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比如从阅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关于密提林的辩论》谈“美军出兵阿富汗是否正当”。徐贲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伦理是人文教育课的核心所在,在阅读史诗、戏剧和哲学时,伦理是讨论得最多的一类问题”,书中从西方人文经典读物中引发的关于“无辜受难”、“辩解与道歉”、“公共生活中的原罪”、“血统继承与腐败”等重大问题的讨论,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推荐人:谢志浩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书目: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

推荐语:涂又光修辞立其诚,整部《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流淌着涂又光的人格。涂又光从孔夫子贯通到蔡元培,将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史分为“传说与成均”、“孔子与私学”、“董仲舒与太学”、“朱熹与书院”、“蔡元培与大学”分为五章,进行论述。涂先生认为从中国先秦到清末高等教育处于人文阶段,从蔡元培开始中国大学处于科学阶段,将来应当走上一条人文·科学的路。实为不刊之论。中国高等教育学界,自从有了别开生面的涂又光先生,才算是真正有了大学问。

书目: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推荐语:陈洪捷先生似乎喜爱述而不作,因而,这么多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本别开生面的《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陈洪捷先生将修养、科学、自由、寂寞作为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观念,令人过目难忘。

也许,不仅德国,整个欧洲都是如此。古老的大学机构既然渊源于欧洲的修道院,那么,僧侣在修道院练就了心如古井的心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此的心境成就了大学的象牙塔。反观中国,现代大学随着西学东渐来到中国,蔡元培先生虽然濡染了德国古典大学观,但,“寂寞”的自由很难在中国落地。也许中国的大势所趋,是让“象牙塔”的大学经常在“十字街头”流连忘返。


科技·前沿



推荐人:李春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书目: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推荐语:米歇尔·沃尔德罗普撰写的《复杂》讲述了美国桑塔费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聚集一批杰出科学家对复杂系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故事,同时向读者介绍了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复杂学。这些研究者包括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天文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等。他们之间的跨学科智力碰撞产生了奇异的结果。在摆脱牛顿式线性思维和简单化世界观之后,他们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存在混沌,而且存在结构和秩序。复杂系统无处不在,复杂学使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目: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 

推荐语:2011年,正当信息革命如火如荼之际,美国大名鼎鼎的科学史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向世人奉献《信息简史》,可谓恰逢其时。该书回顾了信息的历史,从非洲原始部落的鼓声,到文字的发明,到词典的编撰,到巴贝奇的差分机,到摩尔斯电码,再到稥农的信息论及其后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除了恢弘的历史视角之外,该书聚焦于信息论问世后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伴之以对科技人物及奇闻趣事的描述,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类似散文,极具可读性。《信息简史》问世后好评如潮,屡获英美的读书出版界大奖。加拿大科幻作家科里·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盛赞格雷克是“所有时代的伟大科学作家之一”。


推荐人:徐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书目: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推荐语:继2011年出版《人类简史》风靡全球,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2015年再次推出放眼未来的《未来简史》,主要讲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然被攻克,智人(人类)面临新的议题,即如何成为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然而,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的“常识”,比如人工智能和算法的革命将使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迎来技术人道主义(Techno-Humanism)和数据信仰(Data religion),而生命本身,终其本质就是一种自然进化的算法……作者采用流畅的叙述手法,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有趣,无论你是否同意其观点与论述,书中以大视角及独特观点来“预测”人类历史走向的思维与论述,无疑将触发我们对生活当下及未来的深刻反思。正如作者所提出的,“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如何让我们的个体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永远是时间长河中人类思考的永恒命题。

    进入专题: 书单   政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9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學人Scholar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