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生:中华文明可供全球治理借鉴的思想智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8 次 更新时间:2018-06-12 11:08

进入专题: 中华文明   全球治理  

滕文生  


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实现世界上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各国人民所共同向往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我们必须为加强和改善各自国家的治理,加强和改善全球经济、政治的治理而共同努力,使我们共同居住的这个星球和世界变得公正合理、光明美好。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历史文明与现实文明所积累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在加强和改善当今国家和全球治理中的指导、启示与借鉴作用。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可供当今国家和全球治理借鉴的思想智慧,择其要者有以下六点。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思想作过精辟的阐述。比如,孔子之前一个叫史伯的人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些话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各个侧面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彼此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产生出新的事物。如果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不会发生相互转化了,就永远是一个样子,不会有新的事物产生了。所以说,“和”与“同”是相异的,“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相处。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而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辩证法。我们倡导和坚持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正是以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

所谓有容乃大,是说如同大海之所以浩瀚是因为它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一样,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只有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而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无论哪一种文明,都是在流动、开放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只有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养料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才能增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持久地发扬光大。这是一切文明发展的规律。

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文明特性不尽相同,但不同意味着多姿多彩,差异包含着融通与统一。不同文明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美好。如果只是对自己文明孤芳自赏,甚至奉为至高无上,而鄙视甚至打压别的文明,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文明霸权,最终只能事与愿违,自己的文明也终将孤寂而衰亡。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来促进不同国家的共同繁荣,建立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选择理论指导、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实现民富国强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尊自信、自己作主、自力更生、奋斗不息。当然,这并不是要拒绝他人和外部的支援、帮助与合作,而是说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点上。这样才能真正自主自强,而不会变成他人和外部力量的附庸。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正是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鼓舞下,才能不断地实现和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才能不断地缔造近代以来中国的救国、兴国、强国大业。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热爱我小小的寒冷国家,哪怕是它的一条树根”“我也要在那里生”“我也要在那里死”。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也曾说过,一个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正像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孤独的。这两位拉美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和文句,所要表达的也正是对于自己国家真诚的热爱与自信,以及对于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精神的尊崇与倡导。这也说明中拉人民的心是相通的,说明我们彼此都懂得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不仅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中要倡导和坚持,而且在全球的经济、政治治理中也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每个国家遵循这一思想精神来想问题、办事情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嘉言懿行。意思是说,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也不要把自己喜欢、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关系时,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能够推己而及人,能够既成己之得之利之美,亦成人之得之利之美。这一思想早在18世纪末就被写入了法国的《人权宣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它是“最纯粹的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这一思想还被国际社会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上。

古往今来,那些信奉弱肉强食、阶级压迫、民族歧视、强权政治和种种霸权主义的人们,却极力排斥这个道德金律,而施行“己所不欲、硬加于人”的逻辑。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许多事实都已证明,凡是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金律而搞霸权主义的,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在当今的国家和全球治理中,应该广泛倡导和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和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共进,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讲求平等政治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是说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分贫富、大小、强弱,都应平等相待、互信互助、和睦相处,而不应以富欺贫、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等,都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崇尚。

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同类型的民族。在各种国家中,有社会制度、发展程度不同之分,有规模大小、国力强弱之别;在各种民族中,有人口数量、经济文化水平不同之分,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之别。因此,要始终倡导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都应一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促进各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极为重要的。中拉人民曾长期经受外来侵略和殖民之苦痛,深知和平相处之可贵,都应一如既往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把同舟共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我们“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相符合相统一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实事求是,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检验一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认识、政策、措施、办法,坚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的真理,修正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这样才能不断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概念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评价刘德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和人民所倡导的“求真务实,不尚空谈”“言行一致,躬行实践”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内在体现。客观实际和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实际变化了、实践发展了,人们的认识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办法也应随之相应变化和发展,否则就会同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与实践脱节,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在中国历史上,与时俱进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和深入人心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所倡导的“因时达变,与时偕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给各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要解决好这些新课题,努力运用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是没有发展出路和光明前途的。

天人合一、俭约自守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勤俭与奢华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天人合一、俭约自守,是说人与自然界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为此,人们应该节俭朴素、力戒生活的奢华,防止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以免造成对大自然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破坏。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时,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合理有序、俭约有度,如果过度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脍炙人口的警句,都表达和强调了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力戒奢华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治家治国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但与此同时,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应该到了反躬自问的时候了:今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严重失衡了?我们是不是从自然那里索取得太多了?如果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无限度地膨胀下去,将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带来什么样的严重毁坏?而其失衡以后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怎样的恶果?一切关心地球命运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应该高度关切并严肃回答这些问题。毫无疑义,认真借取和积极践行天人合一、俭约自守的思想,对于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进入专题: 中华文明   全球治理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4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