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心理与大国之梦

————伊拉克战争过程中波兰现象的背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83 次 更新时间:2003-11-07 00:21

进入专题: 环球观察  

孔寒冰 (进入专栏)  

这次伊拉克战争如同一个大的国际舞台。在各式各样的角色中,有一个并不重要但很扎眼的小角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它就是波兰。就在美英两国紧锣密鼓地准备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时候,多少年来都一直是它们亲密盟友的法、德等国唱起了反调,而在冷战期间处于敌对阵营的中东欧国家表现得却异常积极。其中,波兰在开战之前不顾国内外的反战压力声明全力支持美英,战争期间又派出军队与美英军队并肩战争,战争结束后又将向伊拉克派出维持和平部队。投桃报李,美国不仅将战后的伊拉克划出四分之一让波兰管理,而且布什在参加八国峰会之前先到波兰进行访问以示谢意。有报道说美国可能将驻德军队移至波兰,还有报道说一位波兰外交官可能出任北约副秘书长。伊拉克战争中出现的这种波兰现象不是偶然的,表面上的利益诉求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基于历史伤害而产生的厚重的民族心理。

地处欧洲中部的波兰长期夹在德国和俄国之间,英国学者艾伦·帕尔默称波兰是“夹缝中的”国家。从宗教上看,波兰人主要信奉天主教,与德国人相近;从种族和语言上说,波兰人与俄国人相近,分属于西东斯拉夫人。如果说德国、俄国若能都看重与波兰的相同之处,那对波兰来说是喜剧;可历史演绎的却是悲剧,它们看重的都是与波兰的不同之处。于是,多少年来,波兰得到的不是两个大国的恩宠,而是来自东西方对它的伤害,成为它们对立、角逐的最大牺牲品。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领土的三次瓜分。第一次发生在1772年,其结局是波兰失去了1/2的人口和1/3的领土;第二次发生在1793年,其结果是波兰将靠东的立陶宛白俄罗斯的剩余地区和西乌克兰割给俄国,将靠西的格但斯克和托伦割给普鲁士;第三次发生在1795年,其结果余下的波兰领土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彻底分光。作为国家的波兰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消失,但作为民族的波兰人在俄国和德国的残酷统治下为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而苦苦地挣扎。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波兰1918年在从德国、奥地利和苏联收回的领土基础之上重建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但是,波兰所处的地缘政治的窘境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欧洲各大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30年末期,苏联在谋求与英法结盟共同抵御德国不成,遂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补充议订书。后一个文件规定:一旦波兰国家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保留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如何的问题,只有视今后的政治发展才能最终明确。这实际上意味着法西斯主义的德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私下又将波兰瓜分了。9月,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式进攻,占领了波兰西部;苏联则出兵占领了波兰的东部。事后,莫洛托夫不无得意地说:“先是由德军,然后是红军,对波兰突然一击,这个靠压迫非波兰民族而存在的凡尔赛条约的畸形儿就完蛋了。”第四次被占领和瓜分之后,波兰人遭到了空前的大劫难。德国纳粹在希姆莱的指挥下从1940年4月开始在波兰建立集中营(后来变成灭绝营),约600万波兰人(占波兰总人口的1/5)惨遭杀害。苏联军队则在贝利亚指挥下也同样修建了战俘管理营,关押波兰军人。但没过多久,根据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密令将上至将军下到准尉狱卒共2万多人枪杀,这就是著名的“卡廷森林事件”。战争期间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都在波兰人心上留下了永久的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苏联军队将德军赶出了波兰,并且帮助波兰共产党人组建了临时政府,重新恢复了波兰民族国家。但是,苏联也获取了多方面的好处,除了得到波兰东部大片领土之外,最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成了波兰的解放者和守护神。可问题在于,苏联对波兰的守护不是平等的和充满爱心的。于是,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在1949~1956年竟当上的波兰的国防部长和部长会议副主席;于是,1956年月10月当波兰露出要摆脱苏联控制迹象时,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军领导倾巢出动不请自来到了华沙,一下飞机就大声训斥波兰人:“我们为这个国家流了我们的血,而现在他们却在试图把它出卖给美国人和犹太复国主义者,这办不到,绝对办不到。”波兰人的确办不到,因为赫鲁晓夫们背后是强大的苏联军队,是再一次对波兰占领的潜在威胁。波兰人激动一阵儿之后也只好现实起来,将苦楚的情感藏在内心深处,表面上在各方面与苏联保持一致。

面对这样的历史,波兰人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是不难想象的。

所以,当80年代后半期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苏东国家开始动荡不安的时候,波兰率先起来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苏联的控制。反对党派出现、执政的统一工人下台、修改宪法、改变国名、大搞休克疗法、要求加入北约,波兰开始了全方位的“返回欧洲”进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波兰经济上实现了私有化、政治上实现的多元化,思想上实现了多元化,外交上实现了西方化。然而,所以这些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过去的阴影。在东方,苏联没有了,可俄国又回来了;在西边,分立的东德西德没有,可统一的、更为强大的德国重新出现了。虽然加入了北约并且一只脚已跨进欧盟,但是,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波兰离完全融入西欧的境地相距还非常远。更主要的是,波兰仍然生存在两曾经给予它巨大伤害的大国之间,历史仿佛又回到一战之后的十年中。

然而,如何能真正摆脱历史命运的怪圈呢?从近十多年的表现上看,波兰似乎要另辟蹊径。首先,选定世界上最强大的而且离自己又很远的美国作为依托。在历史上,美国与波兰基本上没有什么恩怨,也谈不上谁对谁的伤害。不仅如此,在波兰启动“返回欧洲”进程时,美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早在1989年,老布什宣布向波兰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美国国会向团结工会提供400万美元的特别拨款。美国对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这种投入,主要是服务于自己全球战略以及为了这种战略的北约东扩。如果说以前的东扩主要表现为吸收原苏东地区的国家加入,那么,现在及以后的北约东扩可能表现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向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移。对美国和波兰来说,此举是一种双赢的事情:美国可以步步为营向东扩展,实现它的全球战略,波兰则有了强大的依靠,走出德国和俄国的阴影。

再往深层说,波兰还可以在“摆脱”的基础之上,重圆自己的大国之梦。在欧洲的历史上,波兰也曾有过短暂的大国辉煌。比如,公元15~16世纪,波兰在与立陶宛合并之后一度成为中欧的强国,先后打败过日耳曼条顿骑士团、奥斯曼土耳其人和莫斯科大公国,普鲁士甚至都成了它的藩属。日耳曼是德国的主要民族,而莫斯科大公国则是俄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基础。波兰后来遭受的那些苦难或许就与这时的辉煌有一定的关系。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替代往日打败、征服别人的辉煌的,是被别人打败和征服。可是,往往越是处于悲剧性境地的时候,人们越是留恋曾有过的辉煌。在波兰人内心深处一定有种挥之不去的情结,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时候使它逐渐成为现实。伊拉克战争就为波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美英执意要打伊拉克,而欧洲的大国德国、法国和俄国都不与其为伍。波兰等东欧国家站了出来,十分强眼。拉姆斯菲尔德高兴地将它们称为“新欧洲”,将美英大兵拿下的伊拉克分出一部分让波兰管理。此举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打压了德法为代表的“旧欧洲”的同时空前地提升的波兰的国际地位,美国、波兰各有所得。如果再能当上北约的副秘书长,波兰也许真的能一改往日弱者、小者的形象。

伊拉克战争中的波兰现象不只指波兰,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了中东欧其他小国的历史和现实。关注它的意义不只是波兰一国将来会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对中东欧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会有什么影响。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环球观察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发布(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