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7 次 更新时间:2017-09-21 11:51

进入专题: 价值观自信   文化自信  

郭建宁  


观点提示

价值观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底蕴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就失去了魂,失去了方向和引领。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精神清醒的自觉、坚定的认同、执着的追求和传承创新,价值观自信则是文化自信最深层的内核和灵魂。坚持价值观自信,才能更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魅力,基本特点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软实力不仅要求思想深邃有穿透力,而且要求在表现方式和途径上有亲和力。

价值观包含了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总体评价、深入思考和价值共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就失去了魂,失去了方向和引领。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价值观自信具有坚定主心骨、激发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当下,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并存,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以及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魂聚力,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多元中立定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从而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和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坚定价值观自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引领风尚。

价值观自信的根本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的伟大实践总结。

价值观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底蕴所在。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头脑清醒、才有政治定力、才有执着坚守、才有自觉践行。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进一步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筑牢价值观自信的根基

坚持价值观自信,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从“不忘初心”到“走好新的长征路”,理想信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和精神支撑,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总开关”和“压舱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只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价值观自信,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就把30多年与5000年相联系,将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相贯通,表明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华文明,它们是内在衔接、相互贯通、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从而使中国道路具有强烈的纵深感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坚持价值观自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向“硬性规范”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得益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强化依法治国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三是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防止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使社会治理更加有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作者郭建宁,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价值观自信   文化自信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0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