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都是斯密的孩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99 次 更新时间:2017-03-21 23:39

进入专题: 凯恩斯   弗里德曼   斯密  

许小年 (进入专栏)  

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记者问他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不假思索地答道:“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一个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学者,在事业的峰巅向学术对手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敬意并非佯作大度,与谦虚和礼貌也没有任何关系,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批 判是众所周知的。正是这一批判将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弗里德曼。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横扫西方世界,主流的古典经济学一筹莫展,它既无法解释萧条的产生,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凯恩斯大胆抛弃了传统的经济 学分析方法,不再固守完美竞争的市场,不再视价格为具有充分弹性的供需平衡器,在价格刚性的假设下,导出了长期萧条的可能性,并提议政府增加开支以补充私 人部门的需求不足,从而赋予政府前所未有的经济功能。

凯恩斯简单假设了价格和工资刚性,但未给出刚性的微观理论解释,这一缺陷由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者部分弥补。凯恩斯学派另一更关键也更致命的假设,是 “无所不能与仁慈的”或“聪明且意愿良好”的政府。这里“意愿良好”的含义,是政府最大化社会福利。令人诧异的是,迄今没有几个凯恩斯主义者对此基本假设 作过认真和系统的说明。

弗里德曼不得不肩负起这一任务。政府真的比市场聪明吗?以引发凯恩斯革命的大萧条为例,弗里德曼用数字和事实揭示了那场灾难实际上源于“政府失灵”, 而不是“市场失灵”。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美联储未能及时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反而收紧银根,致使商业银行在基本面尚属健康的情况下,因头寸短缺无法 周转而破产。银行系统的瘫痪令经济陷入混乱,酿成长达十年的萧条。

在弗里德曼与施瓦茨的里程碑式著作《美国货币史》中,两人以大量数据说明,截至上世纪60年代,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非但没有稳定经济的运行,反而直接造 成了经济的周期波动。政府能否先知先觉,在恰当的时点上,以恰到好处的政策力度调节经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保证。如果政府不比市场聪明,为什么要让 政府调节经济呢?

至于“意愿良好”的政府,更是凯恩斯主义者为了搭建理论体系的方便,信手拈来的一块积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指出,近代史上,英国首先实现经济发 展的飞跃,完善的产权保护为重要的原因;但这并非出于英王政府的良好意愿,而是宪法与议会对国王形成了有效制衡。相比之下,享有绝对王权的法国和西班牙政 府,恣意侵犯民众产权,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使两国经济长期落后于英国。

即使到了现代,世界上也鲜有“意愿良好”的政府。格林斯潘在他的新书中就认为,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布什家族和副总统切尼都与得克萨斯石 油财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布什也曾抱怨过这位美联储前主席,没有在1992年大选前放松银根,创造更多就业以争取选票,害得他输给了克林顿。若非法律和 制度保证了美联储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就可能沦为总统牟取政治利益的工具。

如果政府也是理性经济人,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聪明且意愿良好”的假设便失去意义,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就不可能像凯恩斯主义者设想的那样简单:经 济萧条时增加政府开支和放松银根,过热时削减开支和提高利率。现实中永远是花钱容易紧缩难,对选票的考虑时常压倒一切,调节经济的需要反而沦为制定政策的 次要因素。欧洲的福利国家就在这种政策和选票的博弈中膨胀,今天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监管的实践也说明“意愿良好”这一假设的虚幻性。政府干预自然垄 断,原本应促进竞争,降低价格,保护消费者利益,结果却是行政垄断代替自然垄断,公众继续承受高价之苦。又如政府出面规范市场,原本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 结果演变为部门利益的扩张,行政审批代替了法制规范,交易成本不降反升。

施莱弗等经济学家证明,当政府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时,政府干预的成本有可能超过“市场失效”所带来的损失。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不 言而喻,与其行政垄断,还不如自然垄断;与其政府规范,还不如市场自律;与其政府干预,还不如放任自流。转了一圈,又回到市场,回到斯密关于政府职能的定 义,政府的作用不在市场之内,而在市场之外界定和保护私人产权。

毫无疑问,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对经济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一学科的公认奠基人是斯密。斯密第一个对人类经济活动进行了理性分析,天才地论证了市场的有效性,无论今后涌现出什么样的大师,经济学家都将永远是斯密的孩子。

(本文原刊于2007年12月24日《财经》杂志)



进入 许小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凯恩斯   弗里德曼   斯密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7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