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中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12 次 更新时间:2017-02-13 14:28

进入专题: 中国农业  

陈文胜 (进入专栏)  

一、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跨越的关键阶段


中国农业自2004年以来连年丰收,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尽管当前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但已经发生了从过去全力解决温饱到今天全面迈向小康的历史转折,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跨越的新起点上。

01由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安全跨越的窗口期

为了应对“谁来养活中国”的人口大国世纪难题,相当长时期以来的中国农业发展核心目标主要锁定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用占世界不到7%耕地养活超过世界20%人口的伟大成就。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过度注重以提高产量为第一目标,忽视了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使今天的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造成了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量齐增”现状,必然要求农业发展取向的根本变革。

02由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跨越的窗口期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基于大国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长期食品短缺形成的历史惯性,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中国历代治国理政者的头等大事,农业发展就是以生产为导向,不以销售和市场需求为前提,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已进入整体结构转型期,以生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与整个国内农产品需求严重脱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

03由从政府直接干预价格向市场决定价格跨越的窗口期

为了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对农业采取保护和支持政策,对农产品以及农资价格进行政府直接干预和补贴,有力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粮食有效供给,实现了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保护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但赋予了过多的保护功能,扭曲了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影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仅推动了国内产量增加导致农产品库存挤压,也形成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刺激粮食进口量大增。毋容置疑,当前政府直接干预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体系已难以持续,必然要求发挥市场供求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04由从单纯粮食安全战略向多重战略目标跨越的窗口期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绝不能仅仅定位于确保自己吃饭的单纯粮食安全。在当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多重功能。特别是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农业具有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多重战略作用,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等多重战略目标。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农业发展战略跨越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供需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中国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现实选择。

01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优化农业结构的主线

中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尽管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少中高端农产品缺口越来越大,而一些农产品却产能过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主要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生产结构、经营体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几个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与区域结构优化,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促进国际国内市场联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确保农产品供给结构在品种、质量上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消费的需要,使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相匹配,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核心内容。

02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农业正承受着农产品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的“黄线”逼近与农业资源环境“红灯”亮起的双重约束,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以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为取向,从供给端发力,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由“以量取胜”的低端路线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品牌路线的跨越、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跨越、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跨越,是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

03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

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少人认为就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但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改革就意味着需要破除制度性障碍,通过变革制度来破解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优化制度供给、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为目标、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的体制机制,激活农业要素供给,激发农业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的发展潜力,推进农产品过剩产能向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能转化,是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最根本动力。

04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了片面追求农业增产,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不仅导致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而且导致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引发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农产品品种品质异化,危及生态环境安全,必然难以持续发展。生态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还要遵循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尊重农业发展的生态规律,维护生态资本,以生态效益为农业的最大化效益;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以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因地制宜明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以区域优势互补为目标优化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区域地标品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路径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农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无疑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现实途径。而产地决定了农产品的品质,特定的农产品生产对自然生态资源及其空间分布与组合有着特殊的要求,那些品质优良、产自特定地域的区域地标农产品,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价值。

01特定地域环境决定着区域农产品品牌独具的地标符号

“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生产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不同地域的土壤、降水、光照、积温等生态环境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域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品质不同。正是农业生产的这种自然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地域生态环境生产什么样品质的农产品,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规模,如东北的大米、新疆的棉花、河北的鸭梨等,是千百年来与地域农业资源相匹配、与地域种植习惯相适宜、与地域生态环境相适应而为世人所青睐。从中国现有的品牌农产品来看,无一不是独具特定地标符号的产品,包括特定的地域品种、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定的地域种养方式、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特有的营养价值。因此,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具有独特的地标区域性、资源稀缺性、产品唯一性、品质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有效化解当前中国农产品的同质竞争造成“高库存”困境的突破口。

02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代表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

在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什么样品质的农产品决定着什么样的市场品牌价值。由于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是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产物,在市场上具有“自然垄断”地位,比较优势非常突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蕴育了诸多具有地理、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品牌农产品,其所具有的特殊品质,迎合了当今时代的市场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消费导向为出发点,以优化品质结构为着重点,以提高农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落脚点,实现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发展,使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相适应;同时,以区域地标品牌为纽带,推进农业的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提升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供应链、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实现由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向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化经营的转变。

03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亟待加快区域地标品牌的农业发展

区域地标品牌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产品差异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生产过程,就是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无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选择。一是要推进农业总体结构优化。不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地方,即使科技含量再高,规模再大、产量再高也不会有市场竞争力,无法成为品牌。因此,要以区域空间布局为突破口,全面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区域普查,制定与生态环境相对应的区域农业品种发展规划,以区域地标品牌为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以农业资源环境为基准优化农业品种结构,以地标品牌经营为引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要推进区域地标品牌体系建设。围绕农业区域地标品牌化系统工程,探索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创建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发展体系;推进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立法,强化对品牌的法律保护;培育区域地标品牌战略联盟,提供系统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形成具有特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地标品牌专业化生产区,打响中国农业的地域名片。三是推进农业发展政策转型。要改革现行的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突出将具有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地域品牌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从粮食均等“最低保护价”转变为按照品质差别对待“指导价”,从奖励“种粮大县”转变为奖励“品牌大县”,从注重产量考核转变为注重地标品牌考核,实现农业发展政策从确保粮食安全的数量优先,向结构转型的质量优先跨越。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本文原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发《求是》2017年3期有精简,此为原文)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7年第1期。



进入 陈文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农业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1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