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教育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2 次 更新时间:2016-06-21 08:25

进入专题: 教育   新世界观  

柯领 (进入专栏)  


引言:心的宣言——这里是“心与人生境界”的内心独白:信仰是什么?信仰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与精神生活,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美、真、善、爱”的持有和关怀。所谓有信仰的人其实就是指对终极价值有所追求并且能够过精神生活的人,没有信仰的人就是指没有终极价值追求与不能过精神生活的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多都有,碱水里泡三遍,血水里煮三遍,油锅里炸三遍的人生经历。

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有狐狸与刺猬这两种风格,我讨厌“狐狸”而希望自己成为“刺猬”,成为一个眼光敏锐、高屋建瓴、特立独行而又有强大独创体系的思想家。我追求的是一种巨流河般的史诗气质,立足人类文化的时空观,围绕追问本质的思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思考大问题并且解决大问题。面对世界的本质难题,胸怀世界,放眼中国,全球化视野与本土行动。仰望星空并且追求真理,准确地说是追求教育真理,寻找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结构,与自然科学家寻找人类物质世界的内在逻辑结构一样,无理找理,得理就不饶人。

费尽心力,捕捉灵感,立足人类精神世界的普遍性的第一原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从抽象到具体而建构体系,象静穆的“珠穆郎玛峰”俯视全球,把一切“物质主义中心”的非人的思想体系与教育体系通通扫进历史的拉圾堆,象雪崩、象蓄势已久的火山爆发、象山顶洞里的猿人再现、象沉睡千年的木乃伊复活、象锈迹斑斑而又横冲直撞的航空母舰、象雷鸣般咆哮的重型推土机、象掘口的大坝洪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横七竖八、一泻千里、彻底移平。

写书或者那怕是写一篇小文章,也要有见地、有思想、有体系、有气势,就像交响乐。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决断、是一种不顾一切的死里逃生的生命的博斗;我的教育思维与教育语言完全出自骨骼,由心发出,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气韵生动、吞云吐雾、斩丁截铁,有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让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鲜活的生命精神从字里行间里流淌出来,横扫一切,高山让路,大海填平。以下《教育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是一篇具有史诗气质的文章,将会引发全人类的教育革命。三个层次,六个部分,象一首六个乐章的巨型交响曲:一是关于“教育是什么与教育功能”的本体论,二、三是关于“精神定位、知识结构与美育普遍原理”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四、五、六是关于“教育实施、国家发展与正在兴起的全球美学运动”这三个方面的实践论。


正文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现在,经过我对“美是教育的本质”揭示以后,教育变成了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我把这一转变称为教育的革命,所谓革命,就是世界观的改变。

——柯领

人类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正走向转折点。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人的态度,才能根本上改变对教育的态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而真正实现为人谋幸福的理想。



当今人类的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对教育经验的现象学阐释,而且更需要对人类几千年教育经验的理性反思以及理性反思后提炼出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的经验是灰色的,唯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没 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为人谋幸福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础应该是在教育的本质中去寻找。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教 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困扰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学术难题,对这一难题的探索,在我思考了十二年以后于1997年1月6日 的早晨,我直觉地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在以后对教育的本质的理性论证过程中,我又发现美不仅是教育的本质,同时,美也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

这样,长久困扰人类教育的世界学术难题,就有了一个可能是终极意义的解答。那么,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我 简单的回答就是,美是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种普遍性,这就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为实现人类教育的统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教育应围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个维度展开,内心要有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去掌握求生存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内圣外王”是人类教育的共同信念-----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总的来说,思想的溪流是由高向低奔流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 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受益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精神;美是无限的潜能;美是埋在社会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美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美是内在的道德;美就是幸福;美就是创造;美就是生产力;美就是生活。”这一深刻的道理;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审美教育是一种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审美教育是 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 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美教会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教会我们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

教会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因而,审美教育也就构成 了人类最高境界的与最完美的教育”。不仅如此,境由心造,我们还需要整体地建立起“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生存信念,并把这一信念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全过程中。

现在,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情感、回归人的感性存在吧!由感性经审美走向理性,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由此展开我们的人生历程吧!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情感永远是我们快乐生活与创造性生活的唯一源泉;教育永远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



在我看来,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理念引领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一个哲学的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当代社会的落后首先是一种哲学的落后、一种教育核心理念的落后、一种如何处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落后。事实上,人类的文明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 精神文明,一种是外在的物质文明。历史的经验与创造的实践告诉我们:观念先于行动;人是按观念来生产的生命;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没有内在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外在的物质文明;没有伟大的梦想,就没有伟大的现实。这就是一切强大的国家、一切强大的民族与一切强大的个人走向成功的内在秘诀。因为精神本体是人最内 在的核心力量,它充满想象力地最充分地开发了人的创造潜能,是人类进化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人 类的知识从功能上划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塑造我们灵魂的知识(价值形态的知识)。如:艺术、哲学、美学、道德伦理、生态文化、宗教等;第二类是放大我们手脚的知识(工具形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工艺技能等;第三类是扩展我们视野的知识(事实形态的知识)。如:一般常识、历史、地理、风土 民俗等。这种三维一体的知识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棵树,那么,价值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根、工具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干与枝、事实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叶,根深、干粗、叶茂才是健康成长的象征。这就是完整教育的知识结构模型,是我们进行教育设计、教育实施与教育测评的理论根据与判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对20世纪的世界教育进行一番富有说服力的理智的批评并为21世纪的世界教育实践指明一个正确前进的方向。

二十世纪全世界的教育在“唯物主义”、“实用主义”与“经济中心主义”的主导下都片面地重视了第二类与第三类知识的教育,而轻视了第一类知识的教育。轻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缺少人情味的人,手脚放大了,可充满批判意识的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价值判断丧失了,人投机取巧、追名逐利地无根本的工具 般的活着,沦落成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偏偏倒倒的没有精神家园来回不安游荡的、无本质的痛苦存在。试想一下,一个缺少审美价值判断、缺少灵魂与健康价值观、缺少人道主义思想、没有健全理智的人,能够创造性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吗?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吗?回 答当然是否定的。人类探索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经验表明:科学研究的最高使命就是从混沌与杂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在一特定领域内找出支配全局的统一规律;科学研究必须要在哲学与艺术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更好向前发展;头脑只有借助对艺术、哲学与科学的思考才能趋于完善;只有完 善头脑的人,才能更好综合多元知识的优势,面对问题,综观全局与放眼局部地探索规律的世界;只有完善头脑的人,才能建设一个完美的世界。

关于教育的本质,现在全世界的教育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搞清楚,正因为缺少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缺少一个永恒、健康而有效的价值观念作为教育设计与教育实践的出发点。所以,全世界的教育都处在一片混沌、混乱与贫困之中。

当代的教育危机与世界危机其实质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危机。全世界的教育都陷入了功利主义,以追求功利为目标,把人培养成了追求功利的机器,以致演绎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危机:

(一)、地球的危机:科学技术非人道化应用造成的生态危机;

(二)、国家的危机:无灵魂的教育造成的人的素质的危机;

(三)、个人的危机:无意义生活之痛苦的精神危机。

 人类正处在"生存还是毁灭"的 十字路口。目前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可选择的道路:人类走向毁灭之路——如果继续按现在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走下去,人类必将灭亡,全球生态系统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环境的破坏使有机体正在加速地走向死亡,生态破坏的极限就是人类的末日,正像罗曼·罗兰说:"人类在通往天堂的大道旁边,有一条小路也在通向地狱"。

人类走向生存之路——唯一的选择就是重建人类“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即整体地转换价值时空观——在系统生态主义的指导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价值时空观,全面地建设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把美的教育同法制相结合,把美作为教育设计与教育实践的出发点,以天人合一 的自然价值观为中心,在"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理念主导下,塑造人格、建构智能与掌握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有整体观念与审美修养的人,因为只有美的人,才能建设一个美的世界,从而真正实现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伟大梦想。

唯 有美才能引领我们飞升;唯有美才能重建人类的整体性与整体思维方式及其“天地人我”的整体和谐;唯有美才能把人类的精神从物质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导向超越,走向创造,走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让美永远成为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与内心深处的道德法则吧!——美是教育的本质,美为 教育立法。因而也就重塑形象与更树精神地为教育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



人类需要“美”这种“绝对精神”的导向与指引,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向往绝对的信念,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求生存与求发展。事实上,在我看来,“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教育的原理,就象“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规律;人类未来教育的命运与发展主要就是把这三句话由理想变成现实,变成现实的种种形式,仅此而已。为 了能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把教育放到文化、政治、经济这一大背景中去作整体思考才能完整与深刻。教育之所以为立国之本,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人永远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基础。如果我们在中国的中小学校园内巡视,我们就会 发现许多学校的墙壁上都用醒目的红字写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教育在国家的位置。教育究竟在国家的结构中处于何种位置?是被动生存的工具,还是主动引领国家前进的灯塔?在传统的社会里,教育没有主体性,教育只是国家主义的意识形 态的政治工具与经济工具,而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教育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是一个具有精神独立的文化实体。教育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育人功能(充分培养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优秀个体),其次才是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也就 是说,育人功能是教育最本质的内在的核心功能,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是教育外在的附属功能。教育是通过立人来实现立国之本这一根本目标的。

美育之所以为立教之本,是因为美是无限的潜能,是热情与创造的源泉:就构成教育内容的要素来说,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劳育这五大内容是最基本的要素,在这五大教育内容中,唯有美育是从个体审美的需要出发的、最能为人的心灵愉悦服务的具有精神超越性与普遍性的要素,对其它“四育”具有最大的包含性与形象生 动的渗透性,因此,美育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五育的中心,它像一个五彩的光源向四周发射出能量与信息并稳稳当当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扎根。在我看来,美育对人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培养一个人超越功利的审美精神,从而使人能够自由自在的享受人生。美育是什么?美育就是通过美的观念与美的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来 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美育的意义是什么?美育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培养具有审美世界观的人,也就是人的审美心的养成、是美的陶冶;感知美、辨别美、体验美,这是美的欣赏力;表达美、创作美、设计美,这是美的创造力;美育所要陶冶的主要就是欣赏美与创造美这两种能力而言。

从一般意义看,美育可分为广义美育与狭义美育。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美育:美育就是自然美育、艺术美育、社会美育、科学美育与哲学美育的总和,是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一切教育。美无处不在,教育要处处表现美的理念与美的形式:从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环境的布置到教材的编写、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 法的实施,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都要处处表现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就是对美感的唤醒,只有教师的美感才能最大程度唤醒学生的美感。因此,我们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让感性的审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课程之中,把“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原则渗透到所有学科的教学 过程中,每门学科都要表现美的理念与美的形式,形成一个审美教育场:使音乐教育由综合乐感训练代替单调的歌唱识谱训练,用对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欣赏与评论代替语文的杂文选读、篇章结构分析与作文训练,用中外美术名作 欣赏与美术技能训练代替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使德育的道德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光辉形象,变成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生哲学教育与营造美、真、善、爱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使注重死知识灌输的智育,变成一种应用活方法的把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激动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使死板 的记忆变为主动的想象与丰富的形象记忆,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变成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构美与规律美的伟大发现;使体育的注重运动技巧的教学,变成一种在体育美学精神指导下通过运动以强身健体并且磨炼意志、塑造勇敢顽强性格的训练;使劳育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的劳动态度与美化生活的技能训练。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美育: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是审美精神的形式显现,艺术就是完美的生活。艺术是理想的世界,社会是现实的世界。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越强,它的革命性就越大,它解放人性使人回归心灵生活的超越性就越彻底、越纯粹。把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核心和主要手段, 具有最好的思想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就人格的形成而言,情感是最为基础的东西,由于艺术包涵了十分丰富的情感,因而没有什么东西比艺术更能有效地铸造人类的人格了。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伟大创造,是许多勇于探索的高尚心灵的展览,艺术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对心灵具有最强的感染与渗透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高雅音乐的节奏与情感经听觉接触心灵来建立儿童最早的认知结构(元认知结构), 当儿童的理智达到能够熟悉语言的时候,再配合诗歌、文学故事、绘画、舞蹈、游戏、运动、玩耍、野外体验学习等艺术形式来激发情感、培养野性、丰富想象力与

动手操作能力,以塑造美的人格、建构优良的智能,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与创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与认识基础,从而充满后劲、朝气蓬勃地 走上追求卓越的人生道路,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个体人生是否幸福的重要开端。总之,艺术是社会的中心,而不是外围:艺术能帮助个人用艺术的知识与审美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生富有意义与充满生活情趣;艺术能用人道主义的思想照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之灌注崇高的精神;艺术是一所 情感的学校,通过艺术来丰富与培养学生们高尚的情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只有艺术教育同其他教育有机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

审美之所以为立人之本,是因为人类唯有通过审美才能在人的内心建立一个超越的维度,从而使人能够自由自在的享受人生,也就是说,唯有通过审美,人才能成为自由而幸福的人。美是人的本质,美是心的本体,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审美的人的培养也就是人的审美心的养成应该永远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整个家庭教育、学 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是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来展开的。审美是一种感觉、一种选择、一种体验。人的成长是从感觉、选择与体验开始的,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个体唯有与审美相连,生命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对我们的学习来说,审美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体验就是目的、快乐就是目的。教育说到底 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到体验自然美、体验艺术美、体验社

会美、体验科学美、体验哲学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的积淀来形成审美价值观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塑造美的人格、建构优良的智能,形 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人的审美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与其它素质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美对人格结构的建构与智能结构的建构起定向、调节与整合作用。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了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教育就其基本的出发点来说首先要教人学会审美,学会审美就是学会享受生活, 生活才是人生的中心。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尽可能通过审美来培养人发现美的眼光,从而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走向发现自然美、发现艺术美、发现社会美、发现科学美、发现哲学美、发现学习美、发现工作美、发现吃穿住行用玩的美的日常生活。 总之,只有美的东西,才能从人们的内心深处普遍激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把渴望成长的心灵导向正确的方向;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激发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学习变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一种愉快的审美享受,一种怀着希望的文化旅行。这时,学习不再是一种负 担、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有了以上教育理念的准备为我们展开下面的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永恒价值观念主导下的培养人的伟大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把美、真、善、爱的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教 育的最高目的绝不是对任何功利主义的灌输,而是顺应人性的对美、真、善、爱的唤醒;人类文明与进步阶梯的教育阵地应该永远是人类文化的传播中心、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训练中心、勇敢探索真理的批判与创造的学术中心;教育不仅要满足个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要高高举起弘扬美、真、善、爱的理想主 义的旗帜,用全人类优秀文化的价值来提高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以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向更高层次、更文明、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须要从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个体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就象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用玩耍与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 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玩耍与体育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 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突 出了以上建设教育根部的重点,现在,我们还需要对教育更上一层楼地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教育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来自内心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之美的体验;人的心理是“情、知、行”合一的结构,情感为本、认知为末,与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相对应。从宏观 上看,教育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情感是主体认识与行动的动力,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动主导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情感活动的强弱,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与大小。就培养人的过程来说,教育根本的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人 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美、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 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用。 就全面培养人来说,美感的培养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慨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 个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生命、美、自由三位一体-----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这么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 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音乐、文学、美术、 舞蹈、生态世界观、公民与社会、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运动、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习等】;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 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艺术设计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 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 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进入大学后就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审美空间,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美、立美与创美的水平并向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课程主要有人 文学科的课程: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美学、宗教、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设计艺术、舞蹈、道的哲学、禅的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外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 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金、管、音、美、体、舞等专业课程】。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 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这 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

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浪漫、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 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在这里,我还要进一步重点强调的是美育、德育与宗教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人的内在的道德力量是靠完美人性的培养来完成的;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确定方向,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导;一个人与一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从美育开始:事实上,美育、德育与宗教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建立人类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信仰就是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 恒定不变的内心信念,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人生摆脱精神空虚、走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人生与宇宙的一种把握方式。共同的信仰则是民族、阶级与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凝聚力。信仰是人类自我意识 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识发展而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与直觉体验,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感情、意志和生活方式。

信仰是什么?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个人的一种内心的生活。所谓有信仰的人其实就是指有精神追求的人,没有信仰的人就是指没有精神追求的人。信仰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相信“精神高于物质”的内心的力量,与美、真、善、爱的价值内涵相联系。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信仰是人对终极价值的肯定、持有和关怀,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显然,美、真、善、爱是人类终极关怀的最高价值,理应构成人类的共同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一定缺少审美价值判断,心理是一种不稳定的、消极的被动状态,很容易被环境所左右,从而走向功利、走向投机取巧、走向享乐 主义的人生道路;有信仰的人,信仰确定方向,有明确的审美价值判断,会产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内心信念,心理是一种稳定的、积极的主动状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人生需要信仰、社会需要信仰、世界需要信仰。对美、真、善、爱的共同信仰,把个人同社会、国家与全球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类走向健康的信仰主要有三条道路:

(一)、由美育模式走向信仰: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崇高形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二)、由理性模式走向信仰:受人生哲学、科学、道德伦理、政治信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如对“人生即选择”的信仰、科学信仰、伦理道德信仰、绿色和平信仰等。

(三)、由宗教模式走向信仰:受“上帝”、“佛”、“真主”、“道”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爱美是人的天性,唯有美的人性、神性、物性才具有永恒的生命。信仰不是强制的、给予的,而是发现的,是由心灵的审美共鸣,经长久的审美内化而形成的审美价值判断。一个人一旦在心灵深处形成了关于美、真、善、爱的审美价值判断,并把这种审美价值判断用于主导自己的认识与行动,使认识与行动受美、真、善、爱价值 的约束与支配,这就标志着这个人有了信仰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对美、真、善、爱的崇高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所谓道德就是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自律。

我 们应该看到,以上的教育结构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审美情感是一种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心理动力,它鼓励人们冲破结构性的生存,追求自由,追求变化、多样与创新,追求动与静的内心体验,追求动态平衡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在这里,在教育为实现理想的艰辛的 跋涉过程中,真理显现了出来,美育已突显为整个教育的中心,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只有发展到美育的高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美育,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以美为中心来实施的一切教育。显然,在人类求生存与求发展的偏偏倒倒的过程中,由于有美的存在,人类 才有得救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在美的绝望、孤独而又英雄主义的召唤的过程中,审美构成了人的最后归宿,美育构成了教育的最后归宿,美学构成了文化的最后归宿。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命运吧!

   


美是教育的本质,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类教育的共同理想;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人类的这一理想。因为,共同的价值观,是统一思想的基础,共同的价值观,来源于共同的人性。美是人的本质,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充分 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最大程度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以最和谐的方式形成人与美真善爱、人与自己、人与工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双赢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促进东西方文明走向融合、走向相互学习、走向彼此欣赏。东 西方文化就象太极图一样,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东方文化“阴盛阳衰”,西方文化“阳盛阴衰”,因此,东西方文化都需要在美、真、善、爱的价值结构内,在系统生态的“自然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而形成阴阳平衡的世界文化。这种“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吸收了东西方智慧精华的世界文化是是感性主义、审 美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统一,是生态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统一,是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最终走向“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和谐统一的世界文化将促进人类在“团结互助、共创未来”的崇高精神信念的指引下,充满自信地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走上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这正是21世纪全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现在应该抱持“美为立国之本” 的信念并实施“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的发展战略。人类的文明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的狂飚突进运动已向我们表明:人的解放要从审美的解放开始,审美能给人以丰富的自由体验并充分的解放个性。美感是文明的基石、是创造的基础、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文 明的国家是建立在拥有美感的国民身上。对美的认识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高度。美的教育为我们建立了美的世界观与美的方法论——美确定方向,为我们确定了一个一直遵循到底的生活模式,而对美的追求也正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本质的动力。在当代,“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三大标志【帕森斯】,正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但我认为,社会必须要发展出美学的“市场经济、个 人主义与民主政治”,要让美来约束自由带来的内在的躁动与功利的心态,美是内治,法治是外治,二者结合这个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与宁静,否则,自由会走向其

反面。所以,宗教家马丁·路德说:“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总之,艺术和美 是文明社会的灵魂与价值中心:艺术的审美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核心力量的作用;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走上文明复兴的道路,就得首先从繁荣艺术开始 ;只有当美的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得势,一个有积极健康心态的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的民主与法制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建立并动态平衡地完美发展;只有当国家的民族精神经过美的教养与升华上升到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这个民族才真正地融入了世界。历史已向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国家由 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主要有自然国家【道德无序】、道德国家【道德他律】、审美国家【道德自律】三种型态;只有当国家的发展由“自然国家”到“道德国家”再走向“审美国家”,这个国家才真正能够在文化、政治与经济方面实现个体与整体、民族与世界、国家与全球的全面整合;只有立足于审美国家的普世价值观,世界 才能同心同德地走向统一,法治主导下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美是教育的本质作为普遍真理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一个 正确前进的方向,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观正在地平线上渐渐升起,它是我们在苦难中期盼已久的胜利的日出,是我们人类的教育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守护神,它让我们的教育实践不再犹豫、不再摇摆、不再徬惶,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了自信、勇敢和坚强,我们需要屏心静气并 满腔热爱去倾听它、关注它、跟随它,好让它不断的茁壮成长,由树木变成森林以笼罩大地,由小溪生成江河汇成大海。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美是人类心灵克服自私,走向自我觉悟、走向宽容、走向彼此欣赏、走向团结互助的必由之路。

一切有苦难感的人们,与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点亮一支蜡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抱怨、不要悲伤、不要放弃,让我们首先回到内心世界屏心静气、心平气和去仔细感悟美、欣赏 美、体察美作为本质的整体存在,然后,找到感觉后把美作为变革的基地,化悲痛为力量,把苦难感转化为一种变革现实的创造的力量,再走出去,去信仰美、去跟随美、去竭尽所能地改变不美的现实。人类因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设人类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一个以美为本体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我们应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哈佛大学“八大智能教育理论”为中心,正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一场“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这是一场通过“艺术与美”来解放人与解放社会的运动。“艺术与美”将引领人类执著地追求着自己情感生活的和谐发展、追求天地人我的整体和谐,为我们时代日益增强的潮流带来了新的世界观、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生活理想。事实上,作为“艺术本体论与审美解放论”的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正在渗透到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之中,使我们的建筑、电影、音乐、诗歌、小说、散文、绘画、 雕塑等艺术形式,正在朝向唯美性与实用性方面发展。我们的言语、精神气质、行为、服装、风度由于渗透了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而别具一格,更加美好。让我们把个体纳入整体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去吧!

最后,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渐渐的兴起。当转变正在发生时,衰落中的文化与教育及其传统的习惯是会拒绝变革的,甚至会更加僵化地固守过时的思想,机械而又可怜巴巴地作最后的抵抗。但是,历史会超越它们,它们都将不可 避免地继续走向衰落和解体,而正在兴起的作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充满“美与爱”终极关怀的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却将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悲壮而又底气十足地以压倒一切的力量继续生长,并且最终必将获得领导地位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当这个转折点临近时,认识到这一重大的进步性变革不可能被任何力量所阻挡,我们因此有理由对未来充满希望。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   新世界观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2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