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 张夏青:教育理论创新的五个前提性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9 次 更新时间:2016-04-20 14:56

进入专题: 教育理论;创新;前提性问题  

于伟   张夏青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 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而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育的生命、教育发展的动力, 但是教育理论创新不是“ 空中楼阁”,也不能“ 闭门造车”,教育理论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坚持教育理论创新,必须首先弄清楚教育理论创新的五个前提性问题。

一、教育理论创新必须深入研究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

教育理论创新必须以中国的教育实际问题为前提,才能真正的有所创新。以中国的教育问题为前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育理论创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外国实际出发,盲目照搬外国的东西。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有其历史性和民族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的思想,其创新必须以本国的、本民族的教育实践为基础。离开了本国的教育实践,空谈教育理论创新,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育理论创新是针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而言,如果所谓“ 创新”的东西不针对本国原有的教育理论的实际提出,那么这样的“ 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 深入研究本国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地推动本国教育的发展。二是教育理论创新要认真研究教育中的真问题。教育问题有真问题、假问题、无问题之分。对无问题的研究,属于“ 无病呻吟”;对假问题的研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实现创新;只有当我们研究的是教育中的真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 才能实现教育理论的创新,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所谓真问题,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的、共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当前我国有很多教育问题,如农村教育问题、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教师专业化问题、教育与就业问题,教育产业化问题等等,在理论上深入研究这些教育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理论的创新。

二、教育理论创新要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文化遗产

教育理论创新不是“ 空穴来风”,也不是从零开始,教育理论创新离不开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文化遗产。不了解历史,不了解过去,就不能准确地把握现实,不可能实现创新。创新意味着破旧立新, 要破旧就必须了解“ 旧”也即了解历史,把握其发展的规律与存在的不足,否则就会出现重复前人研究的形式主义创新,或者名曰教育理论创新,实质上是为前人的研究做注解的现象。最近,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倡导搞教育创新“ 要学点教育史”,批驳那些名不副实的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如果不对这种浮躁、浮浅、浮夸的假冒伪劣的教育理论创新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如果找不到前人研究的终点,不能虚心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就难以创造出新的教育理论。历史是连续的,任何研究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进行,教育理论创新要求教育工作者透彻研究教育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批判地吸收历史上教育理论研究的精华,清楚地认识自己研究的起点。从!""# 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某些创新,如注重学生的活动、兴趣、体验、探究就与批判地继承杜威、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教育思想遗产有重要关联。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理论创新很难有原创性的成果,我们只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在历史的基础上看得更远。

三、教育理论创新要有全球的视域

教育理论创新要有全球的视域,教育理论创新要以研究本国的教育问题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理论研究要关起门“ 闭关自守”。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是整个世界发展的主题,创新不能满足

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视野,创新必须具有全球的视域,必须走出狭隘视域的限制,必须能为更多的人接

受,这样的创新才具有意义,才能从本土走向世界。教育理论创新要有全球视域的意义还在于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高层次、开拓型、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国际通用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是符合国际需要的,为国际所公认的人才。要培养

这样的人才,需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的教育,需要教育理论的创新。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既有民族性也有趋

同性,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命运决定了各国教育之间有更多的相似、相容与相通。如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教育、信

息技术教育、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等等,由此教育理论的创新就必须具有全球视域,关注当代西方社会与教育发展

的最新趋势,借鉴国外的教育理论,准确地把握时代的前沿和需要,把握当代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使教育理论创新既立

足本国,又面向世界。

三、教育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教育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方法论问题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教育理论研究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与方法论的转换有关,方法论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法,确立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理论的转换与创新。现在教育理论创新在方法论上面临着选择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发展的马克思哲学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从研究实际引文和结论看,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福柯、哈贝马斯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同,虽然马克思的观点也被引用,但基本上是同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并列而言的。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实际上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它要么成为使用者的装饰品,要么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科技决定论、物质功利主义、工具理性、“ 单向度的人” 的批判, 为我们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是它们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思潮存在许多问题,它们倡导“ 存在先于本质” 和“ 只有存在没有本质” 甚至“ 没有存在也没有本质”,否定、消解、反对关于世界“ 普遍性”、“ 规律性”、“ 必然性”、“ 根源性”、“ 基础性”、“ 统一性”、“ 崇高性”的论断,张扬个人的主观意志,反对普遍对个别的规范、现实对根源的依赖、必然对偶然的支配、规律对创造的制约、统一对选择的排斥、崇高对渺小的蔑视。把个人主观的绝对自由、边缘化、模糊化、相对主义奉为圭臬,放纵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我行我素的各种游戏人生。受此影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在如何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与社会,教育规律,建构、探索、发现与接受等方面出现了某些偏激的思想,对教育实践甚至包括对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教育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同时批判地汲取其他方法论中有价值的成分。

五、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和底线

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创新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其标准是不同的。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标志的原创性成果。皮亚杰在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在!1935年与1965年这一段时间之内,几乎所有我们所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中,都能提出一些伟大的作者、具有国际声望的人物的名字,他们在所专心从事研究的那一部分学问里面,在一定程度上都曾进行过一些深刻的革命。然而,在同一个时期内,却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教育家可以列入杰出人物之列或他们的名字可以在教育史中构成一个里程碑。”从皮氏的里程碑标准( 创新标准)看,教育理论研究中里程碑性成果并不多,也即近百年来鲜有世界公认的教育理论创新。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因为历时性和个人价值观多元性的影响,很难做到最大的客观公正与统一,皮氏的标准也只是他自己的见解,要研究和评价教育理论创新,就必须先确立创新标准和底线。我们认为这个底线和基本标准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不能是像某些人主张的教育理论创新“ 怎么都行”,结果往往会把人们引向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因此,,教育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最基本的底线和标准。



    进入专题: 教育理论;创新;前提性问题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8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