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亦芳:论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再实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1 次 更新时间:2015-11-29 23:02

进入专题: 社区教育  

宋亦芳  

【内容提要】 自教育部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一批基础较好、有特色的社区教育示范区。一直以来,围绕示范区示范什么、如何示范等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示范区开展再实验,有助于突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促进示范区的内涵发展、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是示范区进行示范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因此,示范区应该在加强示范、破解难题、创新方式等方面继续开展实验工作,不断提升品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扎实推进示范区的再实验工作,需要通过项目引领提升实验的专业水平,多方协同形成实验的长效机制,注重推广扩大实验的辐射效果。

【关 键 词】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


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部于2000年确定在部分大城市的区(县)和部分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起先后分5批确立了177个社区教育实验区①,2008年、2010年和2014年又分别在实验区的基础上命名了90个社区教育示范区②。社区教育示范区是在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示范区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和示范性,既强调它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强调它对其它地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影响效果和辐射作用。”[1]因此,命名社区教育示范区并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旨在推动社区教育新的变革和创新。所谓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再实验,是指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区教育示范区开展的新一轮社区教育科学实验,又叫示范性实验,或二次实验等。

一、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价值

(一)有助于突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

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设立,既体现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推动模式,即通过发挥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来带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2008年,教育部在命名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文件中(教职成函(2008)1号)明确提出,“各社区教育示范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开拓进取,把社区教育工作推向新阶段,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在提出社区教育发展任务时特别强调,“总结推广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成果,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

实验区阶段的实验,主要是围绕区域内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展开,实验的着眼点以立足区域为主,以便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经验。早在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教育部确立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但是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与无序,社区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经费保障,办学网络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课程难以满足社区教育需求等等。多年来,通过围绕上述问题的实验,各实验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社区教育办学更加规范有序,办学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是“社区教育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行动;从无序步入规范有序;由单纯活动型向制度化、实体化、网络化转变;由经验型转为注重科学研究、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时期。”[2]这些,都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示范区的建立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与实验区阶段实验不同的是,示范区阶段的再实验,是要进一步拓展示范区的外延,着眼点是以示范和辐射为主,形成在面上更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如果把实验区的实验作为初级实验的话,那么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实验。综合现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并转化了一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凝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力量,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也出现发展乏力、后续不足等问题,在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足,面对瓶颈问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有所回避,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有的示范区甚至出现“牌子到手、发展到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示范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此,教育部曾于2011年、2012年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了督查,对示范区予以了高度关注,也回应了社会各界对示范区的美好期盼。

(二)有助于促进示范区的内涵发展

内涵是示范区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是示范区发挥示范效应的前提,“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意味着社区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必须加强诸如队伍、基地、制度和体制改革。”[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明确了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基本标准,并在“领导与管理、条件与保障、教育培训与学习活动、社区教育成效、特色与创新”5个一级指标中作了明确规定,示范区标准是对示范区内涵的最好诠释。具体来说,示范区需要建立和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在社区教育环境、经费、队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保障,需要完善面向各类人群的社区教育活动,突出社区教育的成效等。

现实是,示范区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示范区之荣誉并不是无懈可击。从示范区的评选机制来看,由于全国存在地区性的差别,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并未达标。从示范区的实验过程来看,有的示范区并未开展过全面的实验工作,基础不牢;有的示范区开展了相关实验,但并没有解决好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系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依然缺乏;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低水平,如对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学习方式拓展等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的进展。从示范区发展的时限来看,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取得过重大成果,但时过境迁,面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新要求,需要示范区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鉴于此,示范区的设立,不是实验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实验的重启。着力提升内涵,各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一是补课性实验,那些尚未全面开展过实验的示范区,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补上实验这一课,并达到相应的实验水平;二是延续性实验,那些已经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示范区,需要巩固已有成果,进一步开展实验并有新发展、形成新成果;三是提升性实验,那些已取得较丰富实验成果的示范区,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把示范区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应该指出,上述三种不同要求的再实验,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要在提升内涵上下工夫。201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422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并指出,“实验项目是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开展,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不过30年时间,本世纪开始,我国社区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起,社区教育通过实验区带动逐步拓展,实验区从28个发展到177个;2008年起,社区教育通过示范区引领不断提升,示范区从34个发展到90个;展望2015年,社区教育将进一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延伸。在此背景下,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头羊、先行者,示范区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实验,进一步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激发社区教育新的活力,增强社区教育发展动力,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向纵深持续发展。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验阶段,社区教育遵循了自身发展规律。“社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的规律,既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本身的特性”[4]。一是与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社区教育首先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比如第一批28个实验区,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扩展;二是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社区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并有了更加广阔的运行空间,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三是与社区教育现状匹配,就是立足社区教育实际,依据市民需求、办学现状等因势利导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固的“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又将面临新的变革与创新,社区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示范区的再实验如果能够主动对接新形势、揭示新规律,必将大有可为。

社区教育发展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示范区的再实验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实验阶段,各地通过创新管理,健全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创新载体,建立了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模式;通过创新机制,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资源体系,等等。这些,都有力助推了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社区教育能否持续发展,显著标志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否不断增强,学习的人群能否不断扩大,学习的效应能否不断放大等等。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指出,要“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因此,社区教育能否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多元学习模式,满足市民不同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的认知度,必将成为示范区再实验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一)示范区如何加强示范的实验

所谓示范性实验,是指示范区围绕自身的社区教育特色,不断探索、提升而进行的实验,也叫示范点实验。示范区特色是示范区的标志、灵魂和引擎,已经成为示范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目前,我国前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除了具备良好的社区教育基础外,一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示范点。比如,杭州市上城区“终身教育券”调动居民学习积极性示范,深圳市宝安区社区教育督导制度示范,上海市杨浦区三区联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示范,上海市普陀区以终身学习推进员提升居民参与率示范,长沙市岳麓区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创新队伍建设模式示范,上海市长宁区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示范,上海市静安区打造白领学堂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示范,上海市闸北区首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模式示范,北京市西城区创设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示范,上海市徐汇区提升社区学院指导力促进内涵发展示范等。

上述示范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特色,也从不同侧面对社区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示范效应。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示范点,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示范点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涉及社区教育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示范点还相当有限,比如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区教育治理创新等成功的示范点很少;二是示范点缺乏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停留在原地的较多,有些示范点的内容已经陈旧或过时,不具备示范性;三是示范点的发展还不平衡,有的示范点价值一般,影响力有限,有很多示范区还没有形成可作示范的示范点。由此,将会严重影响示范区示范效应的发挥。从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示范区都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示范性实验。

开展示范性实验,把握好示范区的区域特征是基础,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经济特征等,不管是城市型的、乡村型的、经济发达型的还是经济欠发达的示范点,一定要牢牢扎根在本地区才有生命力。当前,涉及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示范点非常缺乏,示范区对这些地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这类地区的示范区比例很少。同时,把握好发展性是示范性实验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国家治理体系转变必将促进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新的变革,各种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持续力,学习方式的创新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活力。为此,示范区应该以超前的思维、更宽的视野开展好示范性实验。从面上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还相当落后,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示范性实验,服务全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示范区如何破解难题的实验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实验区的不断实验,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夯实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尤其在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网络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数字化学习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只是初步的,因为有的问题只是初步得到解决而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反复,比如管理体制的长效性问题、数字化学习的持续性问题等。同时,这些成就只是局部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地区的问题、难题会更多,并且尚无从解决。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成就也只能代表过去,社区教育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既存在长期困扰其发展的难题,也会面临许多新难题,示范区的再实验必须直面这些难题。

比如,关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求政府的角色逐步淡化,主要是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发挥好指导、引导作用,而把社区教育的自主权回归民间,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教育。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来看,政府比较强势,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比较薄弱,既没有参与到社区教育决策中来,也没有提供和占有明显的社区教育资源,只是一种点缀性而不是结构性的力量。国外社区教育主要以民间组织为主,我国台湾的社区大学是民办的,而大陆的社区大学(学院)都是政府办的。由此可见,如何实现治理体系的转变,是今后社区教育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注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所涉及的培训、生涯发展等一系列专业发展问题。由于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大多数来自中小学或其它教育领域,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都亟需提升。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缺乏完整规范的社区教育人才专业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职称评定体系等,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发展方向不明,导致社区教育人才难以挽留,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不愿进入社区教育领域。上海近年来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在更多领域,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依然是一个难题,值得示范区不断开展实验。

关注提升社区教育参与率的实验。社区教育参与率是参加社区教育实体化学习(如社区学校等)、虚拟化学习(如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等)以及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人员的占比。上海作为社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统计参与社区学校学习的比例约占上海常住人口13%-15%。从面上来看,社区教育参与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参与者“老面孔”居多,并且人数一直难以突破。社区教育如何服务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在参与率上必须要有大的改变。参与率问题一直是社区教育难以回避、又难以突破的大难题,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参与率,是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三)示范区如何创新方式的实验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还包括利用社区各种场所获得知识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可以是学校型的,也可以是活动型的;可以是组织型的,也可以是自发型的;可以是计划型的,也可以是临时型的。因此,其教学方式更加开放、灵活与个性化。社区教育能否吸引更多市民的参与,不仅与学习资源有关,更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学习方式,比如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数字化学习、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体验式学习、适合市民交流的团队化学习等等,这些都为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鲁昕副部长指出,要关注学习者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提供服务。[5]目前,社区教育各种方式的运用还很不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会有新的突破,这也为示范区的再实验创造了机会。鉴于此,示范区开展学习方式的实验,可重点关注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可体验、可交流等手段的运用。

比如,关注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实验。数字化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社区教育中,努力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未来将引领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学习具有媒体时效性、交互协作性、自主创新性和开放共享性等特点。”[6]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不过几年,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运用的成效还尚未充分体现,数字化学习平台如何建设、学习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学习方式如何吸引市民参与学习、移动学习如何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如何建设等问题,都为实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注体验学习方式的实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分运用社区的信息资源、场馆资源、生产资源等开展社区教育的一种方式,由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导的i实验室,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很好范例。体验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网上体验”(Online Experience)和“网下体验”(Off-line Experience)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社会实践基地及社区场馆的体验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体验学习方式等,都具有很高的实验价值。

关注团队学习方式的实验。社区中的团队学习是指一种集体性的学习,便于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成员主要由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形成团队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团队,主要指非正式的组织。近年来,团队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广大市民所喜欢和接受,但学习团队如何形成、团队带头人如何发挥作用、团队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团队学习形式如何实现多元化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实验。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其它更贴近市民的学习组织方式,如5分钟学习圈、居民睦邻学习点、农村中心学习户、宅基课堂、读书会等方式,都是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但发展还不够健全,都可以通过实验不断提升。

三、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举措

(一)项目引领,提升实验的专业水平

“社区教育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必要而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实验项目是社区教育实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具有独立的主题、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过程与步骤等要素构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断推动和深入社区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8]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从实验到示范的推进过程,重要的抓手就是设立了实验项目,通过多年的实验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实验项目。2008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出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项目,全面展示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成果。

然而,基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示范区的再实验并不是对原来工作的重试,也不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需要突出新特点。一是前瞻性,面对国家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国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的新局面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项目的选择需要有更宽的视野、超前的思维;二是创新性,创新是再实验的灵魂,再实验只有坚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有新突破,才具有生命力;三是关联性,再实验既要体现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也要与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有效对接;四是发展性,再实验不仅体现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更要探寻新规律、反映新进展。

社区教育实验是一种主动性的、变革性的教育实验过程,注重实验项目的过程性以及过程的科学性,是实验价值的关键。所谓过程性,首先强调实验来源于社区教育的实践,实验立足社区教育工作展开,并随着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呈现动态性的变化过程。同时,实验项目并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而是通过对工作施加一定条件控制(外部影响因素),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结果变量)的相互联系,从而找出相关规律。比如,在“以网上学习为载体,提高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的实验中,“网上学习”是实验的“自变量”,“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则是在自变量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变量,而条件控制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或“在政府推动下”等假设。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验反馈,及时调整实验过程并重新进行分析,最后检验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反观以往的实验项目,实验的过程性还不明显,类同于一般的工作过程,实验表现化、形式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示范区的再实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的专业化培训,实行专业化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协同,形成实验的长效机制

示范区的再实验,所涉及的面更广,实验要求更高。很多实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可能仅由一个示范区就能完成,也不可能仅由社区教育部门就能完成。很多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比如开展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验,一定要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这样的实验才能得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结论。同时,社区教育实验是一个既有实践性又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不管是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还是教育实验专业人员,单独开展实验都有失偏颇。所谓协同,就是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一是加强区域协同,是指示范区与示范区之间、示范区与实验区、非实验区之间在开展实验项目中的相互合作。201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6个社区教育研究专题(中成协社教[2013]20号),动员了全国50多个区(县)共同参加,每个专题请1到2个区(县)牵头,这是一次涉及面较广的社区教育协同研究范例。实验项目开展区域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个地区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利于集中人力优势,避免重复实验,提高实验质量。通过协同实验,其成果更便于推广,影响力将会更大。

二是加强社会协同,是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参加方,不仅是社区教育部门,还应该包括文化、科普、民政、企事业、各类院校以及民间组织等部门和组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9]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仅从属于教育,同时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实验项目实行社会协同,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社会各方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实验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社区教育更需要顺势而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度融合。

三是加强多方协同,是指由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研究人员(高校、科研等机构专业人员)、学习者等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开展实验工作。其中,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具有实践经验,能接“地气”;研究人员具有实验的专业知识,能使实验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学习者是社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可主动性参与实验行动。然而从以往的实验来看,实验队伍主要由一线人员组成,专业性普遍较弱,学习者也处于被动位置。多方协同开展示范区再实验,不但有利于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步提升。

(三)注重推广,扩大实验的辐射效果

社区教育实验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而且能够在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推广的可能性,能对其它地区起引导、示范作用。一个实验项目的结题并非意味着实验的终结,实验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才能使其价值提升、效果放大,目前很多地区都把可推广性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项目验收标准中。因此,“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延续性,以便为今后的社区教育发展积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10]在前几年的实验中,很多项目有过一定推广,比如关于社区教育机制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在全国作过交流推广,但总体推广力度不大,这是示范区再实验需要更进的一步。

一是加强成果推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载体把实验成果发布出去。上海在前几轮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推广机制,实验项目结题以后,市教委都组织项目交流活动,推广优秀项目,并通过实地考察、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让大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通过年会、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交流社区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也形成了很好的交流氛围。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实验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项目成果的检查、验收,更要加强指导,搭建平台,建立成果推广机制。同时,各协会作为群体团体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还有,区域之间带着问题对口交流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助于积极营造实验氛围,提高大家对实验项目的认识。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就是依据实验形成的一般规律、借鉴实验成果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从而把实验成果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工作,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对成果进行再创新,从而进一步放大实验的效应,这种转化体现了实验项目具有“可复制”的基本特征。实验成果转化,既可以在本地区进行,也可以在其它地区开展。上海市闸北区是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他们早期开展的关于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对上海其它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果在其它区得到了转化,各区在此基础上又各具本区的特色。因此,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地区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抓住成果的一般规律这一关键,切忌照搬照抄。示范区的再实验作为一种示范性实验强调“示范性”,应该在更大范围进行转化,尤其要在全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转化。

注释:

①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1]5号、教职成「2003」7号、教职成[2006]10号、教职成函[2007]5号、教职成函[2009]4号、教职成厅函[2013]8号确定。

②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8]1号、教职成函[2010]9号、教职成函[2014]2号确定。




【参考文献】

[1]宋亦芳.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60-65.

[2]李斌,杨红娟,杨浩.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及实施流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3]陈乃林.社区教育发展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成才与就业,2010(9):23.

[4]王宏,杨东.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25-31,36.

[5]鲁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11.

[6]林亮亮,腾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7]楼一峰.社区教育实验与实验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7.

[8]程仙平.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若干问题之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5):12-15.

[9]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3-148.

[10]罗健.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的流程及其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84-86.

    进入专题: 社区教育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4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职教论坛》(南昌)2015年9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