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华:中国国家公祭日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2 次 更新时间:2014-12-24 15:59

进入专题: 国家公祭日  

李跃华  

 

今年是甲午海战双甲子年(120年),《参考消息》在上半年曾经组织了中国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讨论反思中国失败的原因。

其实,归根到底,甲午海战不是北洋水师之败,是国家制度之败。慈禧因为自己的寿辰,挪用海军军费,户部尚书翁同龢竟然因与李鸿章的私怨,而为难海军经费。相比之下,日本自天皇到普通民众,都凑钱建设强大海军。此其一。其二,当时中国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引进西方军事科技,而不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等。相比之下,日本的改革彻底得多,从教育到政府,再到军队,都得到了在现代科学理念指导下的彻底重建。日本由内而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发展突飞猛进。中国仍然是披着一袭华丽外衣的传统士大夫。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焉能不败?!

甲午战争的惨败,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意义的。首先是国家割地赔款,国家实力和形象大损;其次,中国人自此开始在国际上落下了“东亚病夫”的称号,连日本这样邻邦小国都打不过。而且,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也是一种奇耻大辱。

按照常理,国家受此奇耻大辱刺激,应该发愤图强,国力迅速改观。这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先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王;世界上例子也比比皆是。

可惜的是,40年后,又是日本,再次给中国狠狠一击,并且制造了世界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的“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中国已建立外在形式上具现代意义的国家政体——中华民国,军队也是现代化建制军队,并且当时南京政府有1927年至1937年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为何中国再次被邻邦小国日本欺负?

这样的问题,往大处看,是国家积贫积弱导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落到历史细节处,为何国家仍然积贫积弱?统治者的个人操守、眼界和能力是原因,可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上下不能齐心,这一甲午战争时期的大患,在当时中国又重演。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失败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也正是这样一种原因,导致日本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大半个中国,并且在中国土地上盘踞有八年之久。这样的历史事实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反思!

中国人常提“八年抗战”。可是,中国人有无反思过,为何日本这样的小国,能在国土面积庞大的中国,战略纵深长达八年之久?如果说内战,国共已经于1936年西安事变后达成一致,团结抗日。为何中国抗战还是如此之艰难呢?

日本在之前经年建设基础上,所造就的强大国力和军队是一方面,中国军队建设的落后是一方面,中国人的一盘散沙以及隐藏在内心的“病夫”心理,恐怕又是另一方面。

姜文在电影《鬼子来了》里形象刻画了中国华北村民善良又愚昧、软弱的心理特征。村民遇到日本俘虏不敢杀,最终将之送还日本军营。可惜,日军本答应送粮食感谢不杀之恩,后突然变卦清洗村子。幸免于难的马大三斧劈日本俘虏,竟然被接管战后秩序的国民党判了死刑,执行死刑的竟然是马大三当年没有杀的日本军俘虏。中国人竟然在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兵俘虏“合法”地杀害。这是多大的一种悲哀。更让人愤懑的是,当时中国人对此的神情,仍然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心理。这部电影固然有艺术创作的成分,但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很充分地展现了日本侵华状态时,中国人的心理存在的问题。恐怕也正是这样原因,才导致日本军队在中国土地上肆意侵略达八年之久。

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相较于身体的疾病,中国人心灵的疾病更需治疗。可惜的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心灵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要不鲁迅先生的著作也不会跨越时代,仍然得到中国人的精神共鸣。

国家公祭是好事,说明国家从制度层面建立起对历史的记忆和尊重,对公民个体生命的重视和悼念,给受害者个人及家庭以莫大的安慰。而且,在国家外交层面上,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回击和制约,让对方心理上有所忌惮。这同样也是一种隐性的外交战略。

作为国家,做到这个层面,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作为曾经50年内受到日本两次侵害的中国人,应该对历史进行彻底自省和反思。反思的彻底程度,决定了中国进步的力度和高度。

|

.

正是对上个世纪积贫积弱国家历史的反思,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让国家面貌大有改观。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经济实力都大为增强。但是,百年前中国人心理中“痼疾”依然存在:对公共秩序和利益的漠视,急功近利心态弥漫社会,所以出现中国当下经济建设中的种种社会问题:社会仍然是一盘散沙,文化创造上低水平重复,科研始终无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之下,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打造的自强、创新和对公共利益的高度维护已内化于心,所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已超20人。这算不算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又一耻辱呢?其实,中国国民心理导致的问题不止科学领域。

中国是世界上表面看最注重历史的国家,实际上对历史的反思却一直停留在表层。中国设立公祭日,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值得肯定和支持。但是,对历史的反思不能止于此,中国社会应进一步彻底反思国民心理存在的问题,彻治病根,建设强大国民心态。这恐怕是未来中国强大的“基础”和“标配”。

作者任职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国家公祭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7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