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论商品、资本与信用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6 次 更新时间:2013-07-19 20:54

进入专题: 商品   资本   信用  

李哲  

商品、资本和信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三个核心要素。基于对这三大要素的研究和论证,马克思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矛盾的分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一般和局部均衡分析的独特分析范式。他从资本主义再生产方式非均衡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总供求和总需求的均衡模型,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和过渡性,并形成了贯穿于其全部经济学著作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与非均衡的理论。时至今日,该理论体系中的丰富思想在当代中国仍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商品与商品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单位,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正是这些单个商品才形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因此,马克思从单个商品分析着手,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总供求均衡的微观基础与实现条件。商品成为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矛盾分析的逻辑起点。?

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社会“每一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对这种特殊商品“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用多少时间去生产”,因此,每一种商品的价值总量应是社会按该商品的需要量而分配给该商品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量,即一般所说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而商品的单位价值则由马克思称之为“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所决定,也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样,当商品按照价值出售时,市场供求就达到平衡。?

当然,马克思对于价值规律的认识并不简单地局限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他还论证了价值向商品生产价格的转化。“从长期来看生产价格是供给条件,是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商品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市场价格不再直接围绕价值波动,而是依据能够补偿生产费用并使生产要素得以投入生产的供给价格,也就是价值的转换形态生产价格,因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既保证了社会每一种特殊商品再生产的条件(即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又满足了社会对每一种商品的需求,才使得商品的市场价值与该商品供求均衡时的出售价格相一致,从而实现价值规律的辩证统一。基于商品价值的转换,马克思推导出市场经济下供求变化引起市场价格变动,.社会供求不平衡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不断波动、不断运动的结果。因此在供求一致的前提下,通过竞争性的价格机制,就能够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

二、资本与资本的逻辑

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资本是“决定价格、提供工作、调节生产的东西,一句话,它是生产的源泉”。而且,资本以无孔不入的运动方式永不停息地游走于世界每一个角落,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本的自发运动不仅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还推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导致各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但是,资本的特征及其独特运动方式引发了社会供求不均衡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矛盾,马克思从资本的生产、再生产和流通以及对外贸易的角度,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指出“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马克思抽象地分析了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客观上存在着供求失衡的可能性。一方面,当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统一的商品交换过程(W-W)被分解为卖(W-G)、买(G-W)两个相互独立、时空分离的阶段。.这导致商品交换受到来自买卖双方条件的严格限制,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反之亦然。社会因供求脱节失去了平衡的基础,部分商品不能出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商品的滞销使得商品的支付链条被打乱,到期不能支付的情况可能接连发生。?.

随着资本进入再生产和流通领域,上述两种矛盾的可能性以资本周转周期性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单个资本经历了G-W…P…W’-G’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作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资本,在带来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相应的职能。如果任何一类资本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导致资本在某一环节发生滞留,资本的循环就会陷入停滞。而且,“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有卖掉”,如果停滞的时间足够的长,商品不断涌入并出现大量堆积,一旦出现支付发生困难的情况,危机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逻辑还体现在它不仅给一国(或地区)经济带来供求的不均衡,还通过对外贸易加快危机的传播,扩大危机的波及范围。马克思在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补救作用”的论述中指出,对外贸易“可以增加某个国家的剩余产品能转换的形式和能用来消费掉的形式”,而这种贸易并不能化解危机,只是从危机的策源地——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优势的工业强国那里——通过再生产条件的国际化,将大批过剩商品倾销到国际市场,从而将生产过剩输出到其他国家并引起危机的爆发,即“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场所”。?

三、信用的作用及其形式

信用是商品经济发达阶段的产物,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再生产过程的一切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聚集,以更快的速度引导社会资本按照生产的需要分配于各个领域和部门,扩大了社会供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并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边界;.另一方面,信用在扩大供给与需求的同时,也制造了市场中部分虚假需求,使生产与流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信用被马克思喻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在为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的同时,也为虚假需求刺激下的过度膨胀、生产过剩埋下了伏笔。

作为“主要杠杆”的信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商业信用。依靠商业信用及其发达的信用制度,商品的交换活动能够跳出自有资本的束缚,使得商人资本获得特别巨大的发展。在这样的商业信用下,商品资本可以不考虑商品所处的流通阶段,即商品是否已经进入到消费领域或是还停留在市场之中,而依然表现出旺盛繁荣的状态。商品市场以信用回流代替实际回流,勾勒出繁荣时期回流迅速而可靠的虚幻假象,助长并扩大了虚假需求,为社会盲目生产进而导致生产过剩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银行信用。随着贴现、抵押贷款等银行信用工具的推出,大大缩短了流通时间,加快了商品形态的变化速度。货币形式上的回流不再以实际回流时间为转移,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形式得以预先实现。?

此外,马克思还考察了作为信用工具的虚拟资本。在他看来,以汇票、银行券、债券和股票等形式存在的金融资产,独立于实物资本之外,与实物资本并无直接联系,虚拟资本证券化价格大大超出了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实务资本的价格,呈现出其自身独有的特性。这些虚拟资产只与另一些与其有着共有特性的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以及交易者的主观预期相关联。而且,当这些金融资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时,虚拟资产的数量更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急剧膨胀起来。虚拟资本一方面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助长了持有者的信心,在扩大投资及消费支出的条件下,给实体经济带来强劲的需求拉动。

?

四、商品、资本与信用的互联关系

马克思围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矛盾分析这条主线,把商品、资本与信用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三大要素的相关性研究,马克思揭示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一市场经济矛盾的内在必然性和基本趋势,为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并制定相应政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商品必须倚重资本与信用?

市场经济发展单靠自有资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倚靠资本及其信用工具。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形成,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商品无限扩大和实现乃至生产过剩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职能资本迅速而大规模地积累起来,特别是在信用杠杆作用下,无论商品是否实际进入到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领域,商人和产业资本以及信用所推动的大量追加资本使再生产过程按相同或扩大的规模进行。通过社会资本的快速循环周转,将全部商品买去并卖掉成为可能,基于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业因而快速发展起来。?

(二)商品与资本、信用的矛盾是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历史分析,马克思指出,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就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经济融为一体,社会总产品的供求问题才被提上议程。在信用制度下,作为信用工具的虚拟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价格无法长期维持在高位。当金融资产的数量和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之时,市场也孕育着泡沫破裂的巨大风险。一旦成为现实,金融资产价格全面缩水,市场众多持有者收益大幅下降,导致消费需求锐减,商品价格下降,整个经济陷入危机境地。马克思通过对“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的分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虚拟资本的“双重属性”,马克思因而找到了资本主义危机爆发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三)股份制是商品、资本与信用相互结合的最完美形式?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马克思对现代股份制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高度评价它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影响怕估计再高也不为过”。

当单个私人资本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由若干私人资本组成的股份公司以资本入股或发行认购股票的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在马克思看来,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现代股份制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资本社会化的需要,因而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最新形式之一”,即社会资本集中最迅速、最合适的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股份制的如下优势:1.在短时间内能筹集大量资本,使那些投资大、周期长、获利低的一般生产条件(如当时的铁路)得以建立,显示出联合的生产力;2.在扩大企业资本增量的同时,通过出售、购买有价证券,灵活调整作为固定资本的企业资本存量,加速推进企业资本技术变革和社会价值有序转移;3.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下,代表企业股票的涨跌,只是财富在不同人之间的转移,总体来说对社会生产有利。此外,马克思还指出社会资本在股份制条件下,可以在仅仅通过支付股息的条件下得到使用,是资本融合的一种“比较平滑的办法”。?

五、马克思均衡和非均衡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首先,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等。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思考、总结前一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吸取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依据历史一致的原理,在任何一个社会建立初期,人们并不能自由选择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只能学会面对并接受前一社会留下的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析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必须基于前一个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在生产方面一切现成的东西,即采用资本主义经济经过几百年时间而逐渐形成的完整而又规范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其次,重视马克思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与非均衡理论的指导作用,吸取西方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经验,在实践中广泛地运用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确保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资本信用关系,就可能出现生产过剩,产生总供求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可见,生产过剩,总供求失衡并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专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宏观经济的非均衡。随着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销售不畅,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开始显现。.如果任其发展,当社会供求非均衡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只能以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常地、强制性地实现平衡,这必将带来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在马克思眼中,社会供求一致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存在,是由决定于供求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供求不平衡不断运动的结果。因此,要清醒正确地认识市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全“出清”,同时应该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社会总供求处于趋向“出清”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国家干预。作为国家干预的一种形式,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货币、财政政策对总供给、总需求以及价格总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进行调节,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总量及结构上的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外部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再次,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在加快建立发达信用市场、金融市场的同时,还应健全并完善价格、供求、竞争以及风险等多种市场机制等,调节、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化。以竞争机制为例,它是市场经济中最具魅力和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竞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优胜劣汰。商品的充分竞争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得基于商品价值实现的社会供求实现供求平衡;资本的充分竞争能够促进资本的更加集中,形成发达而顺畅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于按比例分配的资本的社会,其他经济资源也能够得到合理使用,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充分认识发展壮大股份制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夯实实现社会供求均衡的微观基础。?

马克思把股份制纳入商品经济的历史长河中,指出股份制虽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并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它经历了多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股份制经济是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当股东的私人资本转化为股票这种所有权证书,就出现了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即“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并且,股份制企业也随之转化为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社会企业”,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股份制在所有制关系上发生了局部变异,因而具有了“公有”的因子。?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股份制是对私人财产的扬弃,那么作为与私人财产相对立的“社会(Gesellschaft)财产”才有可能成为向“直接的社会财产”转化的过渡点。这里的“Gesellschaft”有“社会”和“共有”的含义,是指由原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单个私人企业,发展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混合的”“共有的”社会化企业。股份制解决了私人财产和生产社会化矛盾,成为“引导到通向共产主义”的“资本的最完善的形式”,它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必将在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马克思看来,股份制不仅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也是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全新”的社会并不是建立在“空地”之上,而是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向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和繁荣混合所有制经济,吸引引入战略投资者,发挥股份制迅速而低成本聚集社会资本的优势,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进入专题: 商品   资本   信用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92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