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改革大局的关键环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5 次 更新时间:2012-03-27 12:10

进入专题: 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  

常修泽 (进入专栏)  

今天讨论政府职能转变,应把握什么基调?这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在整个体制改革的大格局中,到底应该居于什么地位、什么环节的问题。

在政府职能转变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应称“完善政府职能”,而不应称“转变政府职能”。虽只有两字之差,但是基调是大不相同的。针对中国现在的政府职能现状,我主张“转变”说,而且这个“转变”,不是一般的转变,是“加快”转变。这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命题与整个国家的改革走势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中国现在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或者说再次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国家到底往哪里去?确实需要深入思之。这就涉及对改革大局的把握。转变政府职能属于整个改革大局里的一部分。正像20年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的那句话,“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点应该看得很清楚。现在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一是社会腐败严重,二是收入分配不公,三是公民权利缺乏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征地、拆迁和社会治理中的矛盾比较尖锐。现在有一句话,叫做“改革与革命赛跑”,虽讲的有点尖刺,但对于增强改革紧迫性是有用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机会不是很多,我们应当珍惜。邓小平讲的“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这句话,对今天来讲具有警世意义。

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呢,我认为也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在既得利益群体和其他思潮的干扰和影响之下,使改革变味、变形、搞坏,然后把改革失误的责任嫁祸于改革者,这是一个很悲情的结局。另一种可能,就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推进改革,使体制创新取得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从而使中国能够避免陷入“陷阱”。现在要研究怎么避免第一种可能,争取第二种可能,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这样一个大的判断,讨论政府职能转变的基调,可以找两个均衡点、两个侧重点:一是在保持路线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之间找均衡点。就是说,一方面,要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寻求体制的创新性。在这两个均衡点的基础上,多往创新性那里去找。二是在保持大局的稳定性与突破性之间找均衡点。就是说,一方面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要寻求突破,而且要往突破上去侧重一点。因为中国的历史惯性很厉害,现在僵化的东西还比较多。鲁迅讲过,如果你要想“开窗户”,只说“开窗户”是不让你打开的,只有说要拆掉这个房子,最后妥协的结果才是“开窗户”。况且从全球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尤其需要“雄才大略”。考虑到历史惯性,考虑到时代需要,要有创新、有棱角。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未来整个国家总的改革大格局里处于什么位置?它的方位是什么?我认为,它是整个经济社会改革这个大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什么说是“关键环节”呢?

第一,从纵向来说,它具有“中枢”性。因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触及的是政府,而政府目前在整个国家处于顶层决策和统辖的位置,如同人的“神经中枢”。从当前整个改革的进程看,政府体制改革是最大的“短板”,由于它的滞后和牵制,使垄断行业改革、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陷于胶着状态,有的甚至处于“不进则退”状态。

第二,从横向来说,它具有综合性或交叉性。政府体制改革是一个牵扯面广的多维度改革。虽然从它自身来讲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深入下去,它既牵扯着经济体制改革,也牵扯着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交叉点和结合部,综合性比较强。

第三,从操作来说,它具有平滑性。平滑性在哪儿?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命题,可以比较平滑地推进想要推进的难度较大的改革,有助于减少摩擦,可以比较稳妥地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向前推进。来源: 学习时报

进入 常修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5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