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钧临: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博弈,影响中国未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48 次 更新时间:2016-07-08 00:20

王钧临  


民粹主义的崛起,是近年来不可忽视的一种政治现象。从中国历史上看,王朝的更迭,多数都是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较量的结果。所谓的官民矛盾,也正是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间矛盾的一种体现。所以,相比于传统的用“左——右”来分析中国的政治分野和走向,笔者以为,“精英主义——民粹主义”的分析视角似乎更能接近于实际。


精英主义内部的力量消长

目前国内的精英主义,分为主流精英主义和非主流精英主义两类。前者即权贵资本主义,掌控着主流话语权和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权,后者则主要为知识分子、工商界精英和一些意见领袖,其中一部分人依附于前者,另一部分则保持相对中立亦或批评的立场。

近几年来,伴随主流精英主义对经济、社会的控制权进一步加强,依附于其的非主流精英主义在数量上进一步增多,并加剧了非主流精英主义在整体力量上的分化。与此同时,原有温和、中立亦或持批评立场的非主流精英主义,面对话语权和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日渐变得更为躁动起来甚至是发起挑战,从而导致其整体实力进一步趋弱。

总体上说,精英主义内部将逐渐形成主流精英主义一家通吃的局面。


民粹主义内部的力量相持

作为精英主义的对立面,民粹主义亦称平民主义,可以简略理解为左翼力量。目前国内的民粹主义,分为在极左民粹主义和中左民粹主义。

极左民粹主义以毛左派为主,呼吁关注底层民众,回到毛时代,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左民粹主义同样呼唤社会公正和改善社会福利,但没有前者之极端,整体诉求上较为温和、理性和务实,更不认同于回到过去。

目前,极左民粹主义借助其多年耕耘的舆论阵地,在中下层民众中已掌握一部分话语权;而中左民粹主义则更多如地火一般潜伏于视野之下,似乎难以触及,但由于其主张更能为一般民众所接纳,其日后的爆发力和影响力或将远远超过前者。

从未来走向上看,由于在价值观和诉求上的巨大分歧,极左民粹主义和中左民粹主义很难联合起来,而它们之间的较量则将成为常态。就目前而言,二者尚处于相持阶段,但它们都有可能在精英主义内部去寻找盟友,从而使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


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博弈的三种选择

目前来看,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已显露出端倪,这也有助于我们窥探出未来的政治格局走向。

第一种可能:主流精英主义进行赢家通吃。

即主流精英主义不仅进一步打压非主流精英主义,而且削弱极左民粹主义和中左民粹主义。对于精英主义来说,赢家通吃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但由于贫富差距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增加,缺乏妥协和盟友的、刚性的赢家通吃策略,只能埋下更多的隐患,激起更大的挑战,甚至播下暴力革命的种子。

第二种可能:主流精英主义联合非主流精英主义。

基于中国千百年来精英治国的传统,这种可能性同样存在。即主流精英主义向非主流精英主义让渡出部分权力和话语权,实行精英共治。这可理解为权力主导者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并基于此缓和社会矛盾,瓦解、分化民粹主义。

第三种可能:主流精英主义联合极左民粹主义。

由于中左民粹主义尚未浮出水面,主流精英主义只能选择与极左民粹主义联合。就此或将形成一种新的局面: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上进一步左转,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维度上对中下层民众做出适当倾斜,在核心利益和话语权上依然由精英主义主导。


最大的可能及对未来的影响

结合目前的形势,笔者以为未来出现第三种选择的可能性最大。主流精英主义与极左民粹主义之间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天然的纽带,而且在现实上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在这种情势下,中左民粹主义很有可能被逼而选择与非主流精英主义结合起来。作为共同的“弱势群体”,二者在价值观上也将产生更多的趋近感。同时,前者人数众多但缺乏话语权,后者人数虽少但掌握一部分公共资源,二者的结合或将萌生出一股新兴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力量对比上的相对悬殊,主流精英主义与极左民粹主义的结合,将形成主流精英主义主导的局面,而中左民粹主义与非主流精英主义的结合,则将形成中左民粹主义主导的局面。所以,未来的整体走势,仍将取决于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之间的博弈及其结果。

不容忽视的是,博弈双方中的任一方,都既包含了“左”又包含了“右”的成分。在未来,二者都有可能演变为混合了“左”与“右”、融合了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的“趋中”力量。基于此,传统概念上的“左”、“右”分野也将因此而失去更多意义。

此外还应看到,在这种“右+左”与“左+右”的博弈过程中,由于相对激进的民粹主义在天平的两端都投下了自己的砝码,所以同样也埋下了革命的隐患。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32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