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孤独是一种权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47 次 更新时间:2008-07-24 10:59

进入专题: 孤独  

陈行之 (进入专栏)  

孤独是人的一种权利,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权利。一个人倘若连孤独也不能享受,他在人生另一些方面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中关过牛棚的学者谈到他当年所受的折磨时说,最为痛苦的不是劳作,不是无休止的被批斗,甚至不是被殴打,而是失去了孤独——他无法独处,他总是生活在人的视线之内,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的思维都在被监视。他说,这是极为可怕的。这的确很可怕。

人的精神实际上是很羞涩的,它总是在寻找一个安宁的地方,除非一些特别人格不健全的人,人们总是想在宁静中过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像是一艘远航的船只,总是在寻找能够安闲下来的港湾。家庭就是这样的港湾,一个能够享受孤独的港湾。你或者在官场上拼杀,或者弄潮于商海,或者在社会上扮演社会需要的各种角色,交际、应酬,说自己都感觉厌烦的话,做你并不想做的事……累,莫名其妙的乏累,你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让自己孤独的地方,于是,你想方设法赶回家里。只有在这里,你能够以自己的本来面目活人,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你可以一下子把高跟鞋踢出去老远,让被束缚的双脚解放出来;你可以和和爱人一道做一顿精致的晚餐,在烛光下慢慢消磨;你也可以赤身裸体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欣赏自己作为天地之子的魅力;你可以大声诅咒你想诅咒的东西而不必担心后果;你可以欣赏你喜欢的音乐,在音乐的溪流净化心灵……这时候家庭是孤独的,在这个广漠的世界上,它就像是孤零零的小岛。然而,也正是在这孤独之中,你才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真实的存在,真实地感受到自身,在这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别的什么,你仍旧是上帝创造出来时的样子。

家庭——我是说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里,尽管你能够享受孤独,但是这种权利仍然是被分享的,也就是说,你尚没有在纯粹意义上享受孤独,因此还不能说这是人之个体享受孤独的最终的权利。试想,在一个完美或不完美的家庭中,你能够享受那种宁静致远的纯粹的孤独吗?你不能。孤独很容易被打扰和伤害——仇恨会伤害它,爱情也会伤害它;冷漠会伤害它,热烈也会伤害它。所谓“同床异梦”实际上是对人生常态的一种现实描述,而不是文学上的夸张。即使在最亲密的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陌生的阻隔。那是一片幽静的海面,你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东西隐藏其中。马斯洛在构筑健康人格的时候,甚至也把“渴望独处”作为其中的一项标准。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那么渴望自己拥有一个独居的地方,哪怕是一个仅仅能够放下一张床的房间。当你很幸运地有拥有这样一个房间的时候,你会从本质上感受到你之所以是你的那些东西。

在这个圣境之中,孤独是美丽的花朵,它在你的精神原野上喧哗着,烂漫着,你可以把把灵魂的任何一部分附着在任何一支花朵上,在那里领悟天启,享受的世界与人生的美丽和甘甜;在这里,你可以为自己流泪而不必遮掩尴尬,你可以为某件事会心地一笑而不必向人解释,你可以在一部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之中喜怒哀乐而不必担心他人的神色,亦可以陶醉在对另一颗心的追随或另一颗心对于你的追随之中而倍感生之可爱;你像处子一样纯洁,不需要社会生活经验的矫正,不需要所有行走人生的人都必备的警觉;你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完全彻底地摊放在上帝面前,你消失了自我和非我的界限,你完全彻底地摆脱开了尘世的一切嘈杂纷扰,你在这里找到丢失已久的心性……这才是你的本质意义上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你在为生存奔忙着的时候熙熙攘攘、乱乱哄哄地发生着的一切,和你还有什么关系?那不就是一团散发着污浊之气的烂麻吗?只有到了这种境界之中,你才会吃惊地发现它是那样不值得你去关注,不值得你去欣赏,更不值得你去奉献。

清纯、美丽以至于某种芳香,来自孤独。“自古圣贤多寂寞”,不是说这些圣人贤人活得不如意,而是说只有他们才真正找到了人活着应当找到的东西。这是一种选择。有了这种选择,你也就有了孤独,有了享受孤独的权利,你就会脱离开尘世的烦扰,看到美丽与清纯,闻到奇异的芳香,感受到宗教般的神圣与辉煌。

在强大的社会面前,人是太轻微太渺小了,人需要—种东西来支撑。我们之所以无法否认宗教对于人的迷醉(这里无任何贬意),就是因为只有这种超然于现世的东西为我们的苦难灵魂提供着信仰和情感寄托。当我们在这个范围内对我们的内心进行省察的时候,我们需要孤独。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权利,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人,假如希望这个世界美好,那么就请不要伤害任何人享受孤独的权利。判断一个人一个政府是不是有良心,是不是人道,很大程度上应当取决于他对待人享受孤独的权利的态度。如果人片刻不得安宁,永远如同赤身裸体一般,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他所处的那个世界也一定是糟糕透顶了吧?!

同样,一个不懂得享受孤独的人,一定是没有洞悉生存之道的人,没有享受最可珍贵的东西的人。犹如藏学大师索甲仁波切在讲述藏传佛教佛法要义的伟大著作《西藏生死之书》中所言,我们的身体是一种客体,我们的心性只是寄身期间,到时候就会离开,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最要紧的是要保持心性不乱,简化我们的生活,不要被世俗事务分心……这当然是极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让自己享受孤独,在孤独之中证悟自己的心。

(2006-04-20)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孤独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83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