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的死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78 次 更新时间:2003-05-11 14:52

进入专题: 孙志刚  

林志勇  

因为顶嘴,所以,固执必须得死去!

因为犯事,所以,固执也必须得死去!

4月25日的《南方都市报》里,一位叫“孙志刚”的该死者,随着人们淡淡翻过这页报纸永永远远地消逝在这本不属于他的世间。他走了,走得好痛、好痛;他走了,走得让我好想好想哭泣!伴着我的泪水,一页历史真的消逝了,即使其中有着如何的不舍……

孙志刚,大学毕业两年后在广州的一家服装有限公司当平面设计师,在3月17日晚10点,因为没有办理暂住证和忘了带身份证,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依据法律收容”!他的好朋友赶去保释的时候,却被告知“孙志刚有身份证也不能保释”。3月19日,孙志刚被关往医院,但却连朋友也不能见,“而且必须是孙志刚的亲属才能前来保人。”第二天的中午,当孙志刚的朋友再次打电话询问的时候,得到的回答“让他们至今难以相信:孙志刚死了,死因是心脏病。”

这就是一个最平凡最卑微的生命的逝去,这就是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剧,这也就是“偏激”与“固执”的死去!

我总纯真的想着,人,总应该有些人性的,即使是禽兽间也些许懂得怜悯。在一次的失落与迷茫中,我一直执着地信仰着罗素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尤其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对人类苦难的怜悯?

在看这篇报导的时候,我终于感觉心被活生生撕开的痛楚,终于触摸整个身体燃烧着愤怒的火,终于体验了心寒是如何的一种不忍!从来,我都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沉静里,但在看到法医的验尸说明时,我的拳头却紧紧地发着颤,眼眶里似乎不争气地模糊了……

现摘录几小段,以供大家“饭后乐娱”。

“翻开肌肉,到处都是一砣一砣的血块。”

“双肩各有两个约1.5厘米的圆形黑印,每个膝盖上也有五六个这样的黑印……”

“从肩到臀部,全是暗黑色,还有很多长条状伤痕。”

“身体表面有多处挫擦伤,背部可以明显看到条形皮下出血,除了腰背部的大面积出血以外,肋间肌肉也可以看到大面积出血。”

……

“一次性的打击解释不了这么大面积的出血。”这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医在看完检尸报告以后说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孙的身体表面的伤痕并不多,而皮下组织的却有大面积的软组织创伤,法医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在冬季穿着很厚的衣服的情况下,如果被打,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以当时的温度,孙当然不可能‘穿得像冬天一样’。”

所有,我能想到的只有“惨不忍睹”!

……

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这个农村老人的回答吗?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痛彻心腑的泪水的答案吗?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如果没有读过书,不认死理,也许他也就不会死……”的交代吗?

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谁的错?这到底是谁的悲剧?这到底是谁的泪水?这到底又是如何的一种撕心的哀嚎?

不知不觉中,我一直在想象着孙志刚的历经。据孙的一位朋友回忆说,当他接到孙从收容所打出来的电话时,孙志刚在电话时“有些结巴,说话速度很快,感觉他很恐惧。”那时那刻的孙志刚,是否已被“正义威严”的警察同志驯服得乖乖的呢!往昔所有的偏激与固执全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恐惧!

“在离开收容站前往医院时,孙志刚曾填写了一张《离站征询意见表》,他写的是:满意!感谢!感谢!”记者发出如此的疑惑:现在已经无从知晓孙志刚当时的心情,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连写两个“感谢”,是在感谢自己被收容吗?

我想,任何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个“满意”与两个“感谢”究竟带着一个冤魂的多少恨与恐惧呢!

最令人不解的是,当记者要求进行采访求证时,黄村街派出所以必须要有分局秘书科的批准为由拒绝了,而秘书处又表示,必须要有市公安局宣传处新闻科的批准后才能接受采访。绣球一直往上面传去,带着一个永不瞑目的冤魂的血泪,似乎永远不会有尽头……

我不止一次地疑惑,难道形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竟比活生生的人命还要紧?况且,刻意的逃避甚至是包庇就是保住形象吗?我一直地坚信着,警察应该是最公正、最正义的,是人民的保护者 ,而不是肆意者!尊敬的警察先生,害群之马决不会影响人民对你们的信任与寄托,只要你们一直地公正着、正义着!

人们的眼睛永远是雪亮雪亮的……

人们期待着!一个最公正、正义的中国警察!

后记:

几乎是在愤怒与泪水中写完这篇文字的。

一直,我都希望自己能有信仰地活着!我也一直找寻着,迷茫着……此刻,我却感觉自己竟如此地无奈与痛楚!这就是人世间吗?

写这篇文字,我只是想让人知道,大学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性边缘化的社会,至少有我一个!  

作者信箱:linzhiyong625@yahoo.com.cn

联系地址:深圳大学桃李斋502室 邮编:518060

    进入专题: 孙志刚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案例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92.html
文章来源:《中国》周刊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