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征: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成绩和发展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69 次 更新时间:2024-03-06 21:20

进入专题: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任国征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民健康幸福的重要前提。粮食生产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生产,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生产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生产战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生产之路。今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粮食生产领域取得较大成绩,并且也已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只要我们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就一定能够使粮食生产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

一、我国粮食生产战略取得重大成绩

我国粮食生产建设成效显著,取得重大成绩。我国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较5年前增加了515万亩,为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生产线。这不仅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更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我国粮食生产法律体系日趋完善。2023年6月26日,酝酿多年的粮食生产保障法草案首次审议,从法律层面上强政策、提效益、降成本、防风险、计长远,推动以法治方式管好“天下粮仓”,牢牢把住粮食生产的主动权。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制修订土地管理法,严格守住耕地红线;修订反食品浪费法,形成食品节约法治约束;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黑土地保护法,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修改种子法,用“中国芯”保障中国粮;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定农田水利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构建了系统完善的粮食生产保障法律制度体系,推进粮食生产治理现代化、法治化。

我国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我国把扶持粮食生产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结构持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有充分保障,并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粮食生产省长责任制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农业补贴主要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粮食作物倾斜,对小麦、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实行生产者补贴,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从2017年的52.5%、95%、67.2%提升到2022年的62.4%、96%、73%。

我国粮食产业资金扶持体系运行良好。近年来,我国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总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鼓励农民种粮。对于粮食产业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资金扶持体系,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口粮生产。中央财政及时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惠农补贴,在春耕等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专项用于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粮食主产区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探索推进“保险+期货”试点。优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强化对粮食主产区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二、我国粮食生产战略的基本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储备和较高的质量,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地把这些要素调动和组织起来,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为粮食生产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要保护耕地、完善政策、强化科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我国实施粮食生产战略的基本原则如下:

食品健康,产业繁荣。2021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国发〔2021〕6号)中明确指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生产带。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生产带对于我国粮食生产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进一步提升粮食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推动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价值。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生产带是适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战略安排,也是更深层次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食品健康领域的重大部署。

谷物自给,口粮安全。“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国粮食生产基础仍不稳固,确保粮食生产任务依然艰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粮食生产气可鼓而不可泄,“十六连增”后必须防止出现滑坡。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生产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进一步明确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优先次序。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资源条件,首先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样定位,绝不是减轻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的责任,决不能将此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增加产能,重视科技。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生产的难度和压力。尽管实现了“十六连增”,但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要保护耕地、完善政策、强化科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

三、我国粮食生产的前景光明

当前,应当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基础,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而不懈努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生产战略,牢记“国之大者”,把粮食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着力化解国际粮食市场不利影响,坚决守住国家粮食生产底线。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粮食生产产业的金融支持。粮食生产保障法草案进入二审,草案明确给予政策性保险支持。建立多元化的粮食生产建设和保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增加信贷和利润的作用,吸引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粮食生产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扩建,帮助打赢种子产业翻身战,积极为国家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优质种业企业发展服务。

二是关于粮食价格支持与农户收入保障。利用金融行业稳固自己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增强企业抵御国际粮食市场风险的能力,实行粮食主产区与生态补偿政策相一致的扶持范围,加大对基层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保障生产安全,加大对农村种粮人员的扶持力度,让国家财政对农业特别是粮食补贴资金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让其发挥更大效用。

三是完善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的立法呈现出多层次、分散性立法的特征。这种立法模式会带来法出多门、执法机关重叠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涉及粮食生产过程、粮食流通环节、粮食储备过程和粮食消费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但是存在着立法层级不高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化粮食立法权限结构的调整。

四是增强粮食质量安全的意识。完善粮食种植生产质量规范体系管理,明确投入品生产使用标准,规范农药、化肥生产使用标准。深入开展和宣传科普教育,定期参加各种粮食栽培课程,增加粮食种植主体的科学知识,增强粮食种植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注意农药的使用,对农药的使用进行标准划分和用量控制,缓解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五是完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这次疫情的发生,还警示我们,在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储藏运输设施和条件建设上,既要有能力保障粮食多元化供给,更要有相应的应急调控和调运机制,满足市场供给,规避市场波动,稳定粮价,稳定市场,稳定预期。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提升统计上报水平,一旦发现苗头性的突发情况,党和国家可以立即获得第一手资料。

 

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任国征

    进入专题: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65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