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英秋: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79 次 更新时间:2024-02-23 22:32

进入专题: 自我革命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费英秋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放全人类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自我批判的革新性价值取向。自我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品格。毛泽东同志认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在与党外的各种反动势力和思想坚决斗争的同时,又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路线、落后观念、腐败现象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超越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就是因为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真理,及时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从而成为运动的引领者、社会革命的开创者、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并通过完善党纪法规、制度规范和党员守则,促进党员个体和党组织与时俱进和自我超越。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耦合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优良传统。党不同时期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但其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却一以贯之。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重视民情、民意、民心、民生,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先的思想源远流长,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成为“人民至上”“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传统文化渊源。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善于依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变革的目标,认真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不同时期党自我净化的具体要求。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充盈着变通思想。古人善于从自然规律和社会变动中寻觅人生与社会的真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深镌刻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和“应时而变”的变通精神。如《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向上追求、《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之道以及《商君书·更法》中“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问题导向,这些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新图强精神追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革新图强包含外在世界与自身、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协同变革。

修己内省、自胜自强。自我批评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省克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始终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自省克己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并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完善自我、净化自我,实现自胜自强。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都强调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要先反思一下自身。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共同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共同性,即兼具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点。

天人相依、万物一体。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社会观、生命观、道德观和实践观无一不贯穿着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整体思维本身蕴含着辩证思维,强调各个因素处于一个共同的整体,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影响事物的运行和发展。如《易经》就是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经典之作,而宋明理学又对先秦的儒学思想进一步阐发,如张载的“一物两体”、王夫之的“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全局观来系统阐述天地人的关系,从整体把握个体,从全局观照局部,从宏观思考微观,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各个局部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关于个人与家族、集体、国家的关系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正是基于大历史的广阔视角,深刻总结百年奋斗的经验教训,基于党长期执政的未来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运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推动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只有从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党、国家与人民以及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出发,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深刻把握自我革命精神的内涵及重大意义。

本体互通、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将内在与外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加以综合并统一起来,表现在天与人、阴与阳、知与行、言与行、通与变、身与心的彼此联系、相互影响。《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把“行之”视为“知”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的心学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提出“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而自我革命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修心养性的心学,其学与用、认知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契合性。弘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塑造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发扬牺牲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志气、底气与骨气,保持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人格、气节与风骨。而人格、气节与风骨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胸怀天下、涵养浩气。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培养中国共产党人大担当、大责任、大作为的格局、气概与胸怀尤显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代表了一种大气魄,古人强调“道法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规律,禀天地之气,修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己关系上,更侧重于修己利他,严于律己,强调正人先正己,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平天下的起点和支点是修身,修仁心、立正气,去民苦、济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博大胸襟与巍峨之气。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要求广大中国共产党人“正人格”,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无我的人格精神浸润、绵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无我是一种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古人的无我是物我一体的大我精神,是自身与天地合一的无私境界,天地孕万物,日月无私光,人禀天地之精气,鉴日月之光华,方能超越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不为世俗的私欲、物欲所累。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

互通与互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气,熔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互通之处,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具有共同点。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要顺应、遵循规律。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阴阳、祸福、有无、理气等关系的论述,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土壤、理论体系、思想特质和认知模式不同,二者又存在相异性与互补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社会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则从大自然观、大社会观、大人类观的宏大场域与个体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人如何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路径。互通性与融合性,促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而生机勃勃;相异性与互补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剔除与创新:以时代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潮流,站在时代最前列,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守是守正,变是改造,依据时代精神,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鉴别,去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吸纳、学习并弘扬精华,在改造中创新,在转化中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应把中华文化特有的中国式的表达形式和民族色彩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接受的广泛性、理解的深刻性。可以说,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和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与结晶。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费英秋

    进入专题: 自我革命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09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