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252 次 更新时间:2023-06-21 22:14

进入专题: 教育强国  

郝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全面解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奋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考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中发挥枢纽作用,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把握历史规律,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深刻体现了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与精辟总结,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重大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世界强国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综合国力靠科技创新,创新实力靠拔尖人才,人才培养靠优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有利于传播推广前沿知识、科学理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壮大科技创新主体的源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根基所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在创造和传播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主体力量和战略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创新的引领力量,科技的发展能够反哺教育与人才事业进步。革新教育内容与模式,助力人才培养与集聚。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赋能、共生共荣,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强劲引擎。

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起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纵观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历史,国家富强始于教育、兴于人才、盛于科技,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16世纪,意大利异军突起,得益于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府引领,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如哥白尼、维萨里、达·芬奇等云集于此,他们在天文、物理、解剖、建筑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意大利成为近代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牛顿、波义耳、哈雷等学术大师汇聚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开辟了力学、化学、生理学等多个现代学科,促进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至英国。从17世纪开始,法国巴黎科学院提供最优秀的科研条件广纳贤才,一批现代大学得以建立并迅速发展,吸引了欧陆大批留学生,汇聚了包括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安培等在内的科学巨匠,18世纪的法国成为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德国率先推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模式,吸引了欧洲大批优秀学生,大学实验室、工业学校相继建立,极大促进了教育繁荣和科技发展,世界科学中心随之转移至德国。进入20世纪,美国建立了制度更优化的研究型大学体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顶尖高校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拔尖人才,美国由此成功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站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高等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新征程上,我国高校应锤炼历史眼光、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牢牢把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科技的驱动性地位、人才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切实把创新活力、创造能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引领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二、抢抓时代机遇,系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新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地缘政治深刻调整,正在重塑世界教育、科技、人才格局。世界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呈现多元发展态势,进入新的转移周期,我国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迎来重大时代机遇,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随着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日益增强,教育成为推动各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空前高涨,各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呈现普遍提高的态势。从全球范围看,欧美国家的整体教育实力虽仍居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后发国家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在教育领域持续加强投入力度,积极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少数国家垄断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旧格局正在被打破。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上取得显著突破,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2年的59.6%,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高校要牢固树立教育自信、办学自信,在世界教育中心的格局重构中,既坚持练好内功,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也要深入推进开放办学,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着力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入21世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世界科学领域的格局呈现新变化新趋势。与以往相比,当前重大突破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更趋多元。1901年至2022年,美国拥有诺贝尔科学奖286人次,占世界总量的43.93%,英、德、法等国获奖人次也名列前茅,但近年来,这些曾经的世界科学中心国家获奖者比重正在下降,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获奖者逐渐增多,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屠呦呦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顶尖科技成果的分布更加广泛。同时,随着科学活动全球合作趋势的加强,世界科学中心呈现网状格局。在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某一学科、某一科技领域中心不是由某一国家独享,而是各国学者通过现实或虚拟空间合作,共同创造了跨国中心点,从而形成了科技网状国家群,呈现出多中心、多集群的特征。研究显示,目前美国、英国和德国占据全球科研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我国科研合作关系数量仅次于上述三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在国际科研链、创新链中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兴领域蓬勃涌现,蕴藏无限新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重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锚定最前沿、勇闯“无人区”,当好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先锋队。

全面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第一资源,世界强国都是人才强国。当前,世界人才中心正呈现从欧美向亚洲扩散的趋势,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显示,从人才规模、人才质量、人才环境、人才投入和人才效能等指标看,世界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指数前十名中,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平分秋色。有关指标显示,中国和美国具有明显的人才规模竞争优势,并且随着中国持续打造人才工作平台、优化人才生活环境,人才环境指数跃居全球第二。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才“磁场效应”更加突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汇聚拔尖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充分把握人才中心扩散和全球人才大流动的机遇,为国引才、为国育才、为国留才,助力国家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国发展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只要有力抓住时代潮流带来的新机遇,就能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要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大教育系统的核心构成,在世界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新一轮转移周期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推动三者良性循环、协同发展,不断激发和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扛起使命担当,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贡献高校力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汇聚战略科学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重要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在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并提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韧性,守正创新、自信自强,把握当下、引领未来。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目标。当代大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将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战略力量。高校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更多大师,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大国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经验看,创新成果的产出与深厚的基础研究紧密相联,基础研究能力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资源。同时,重大科技突破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设立以来,有近2/3的奖项是跨学科成果。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当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成果突破的生力军。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加强有组织科研,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增强“揭榜挂帅”能力,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我国要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学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坚持党管人才,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焦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队伍等群体,全面筑牢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坚持实践标准,创造有力平台和条件,让顶尖学者在科研攻关布局、凝炼重大科研方向、组建重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持续引进和悉心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培育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决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着力破除“五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优良的学术生态、人才生态,努力建成汇聚前沿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统筹推进,根本保证是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确保党始终是高校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最可靠的主心骨,坚决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大学。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建设实效。

新步伐迈出新征程,新作为践行新使命。我国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投身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坚定信心、久久为功,着力完善一流大学体系,走出一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的新路,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我国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从“大”到“强”的跨越,把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进入专题: 教育强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87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11,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