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桓 王艳滨:情境关联论的理论和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768 次 更新时间:2023-04-27 11:02

进入专题: 情境关联论  

徐盛桓   王艳滨  

内容提要:情境关联论是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语言运用智能体的“人”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探究人如何利用情境关联这一认知手段来获得对词语运用的表达与理解。情境关联论对“情境”的“关联”有自己的定义,即把情境关联定义为“事态+感受”。粗略地说,事态即为“境”,认知主体在此“境”中所生发出的感受为“情”,“境”与“情”是相关联的;“情”自“境”出,“境”以析“情”。

关 键 词:情境关联论 事态 感受 表达与理解 认知科学  

 

“情境关联论”是研究者尝试将认知科学的原理应用于语言研究的一次实践。“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s)是近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是建立在脑科学基础上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涉及脑神经科学、心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因此,“认知科学”中的“科学”在英语中常以复数形式出现。

认知指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心智活动及其过程。汉语中有“心智”之说。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孟子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感情等都看作“心”的活动。心智是脑和神经的功能,脑与心智之间的桥梁就是对外部事物即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所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以前,英语cognition一词在词典上也作“知识”解。认知科学就是以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认知涉及的是认知活动中对外部世界的学习,包括外界信息的输入、加工、记忆,并同已有的记忆进行比较、联想、想象、发挥和扬弃等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新的工作记忆或长时/短时记忆,这就是新知识的补充或扬弃。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借助语言进行思考、理解和表达。因此,不言而喻,语言活动必定是认知活动。

这样说来,要研究语言的运用,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人的大脑和神经的活动,都是语言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认识是要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的,语言的表达就是表达者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因此,语言的表达必定同自然的演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这种自然与社会文化的实践环境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语言活动)的环境。语言运用在一定的环“境”(situation)中关联着一定的“情”(the state of mind),这便是情境关联论的中心思想。

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不久,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一家资助认知研究的机构)在其发表的《斯隆报告》(Sloan Report)中指出,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科学,其核心研究课题是发现心智的具象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示(艾卡特·席勒尔,1989:8)。情境关联论最为关注语言运用的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即表现为“境”与“情”。

当前,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四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认知研究手段十分丰富,如“4E+S”认知理论模型,即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生成认知(enacted cognition)、嵌入认知(embedded cognition)、延展认知(extended cognition)和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但是,研究手段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科学这一核心内容,反而强化了这个内容,因为“具身认知”同人有关,而“情境认知”同环境有关。本研究把“智能体”局限于“人”,情境关联论就是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通过探究语言运用主体的“人”同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来研究人这一智能体如何运用情境关联这一认知手段来实现对词语运用的表达和理解。

一、情境关联中话语表达的运用

作为语言学科的一项基础性理论,情境关联论关注的是话语运用的表达和理解的原理,这种原理简明地说就是“情”和“境”的关联,即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研究语言运用如何在一定的环“境”中关联一定的“情”。宋代词人万俟咏①写有一首词《长相思·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②难平。不道③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全词除题目以外,没有一个字提到“雨”,但从“窗外芭蕉”的“一声声”,到“一更更”地“空阶滴到明”,无一不是下雨的境,而在此境中词人因某种原因(屡试不第,羁旅异乡)而“恨难平”,是他作为“愁人”在此境中生发出的心情。这就是情和境的关联。

1.情境关联论中的情与境

情境关联论对“情境”有自己的定义,它把情境的关联定义为“事态+感受”。粗略地说,即事态为“境”,认知主体在这境中所生发出的感受为“情”,“境”与“情”是相关联的。

在语言运用中,词语作为语言的符号,是用来表示事态的。“事态”(the state of affairs)是事物或事件④自身发生、存在、发展、变化的状态。事物是在一定的境况中发生的,“情境”中的“境”可以专指事物发生的时空物理环境或/和在这一时空环境中人或事物的行为表现,亦可能兼而有之,总之就是这一切的“境况”。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态的存在、发展和变化可以引发有关主体产生某种“感受”,即在不同情况下(包括主体不同的意向性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主体对这一事态不同的情和理可能产生的发现及感受。我们将认知主体从该“境”中感悟到的情与理精省地表达为“情”,这就是情境关联论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定的“情”是从一定的“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词语情境论”中,“情”与“境”是不可分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境+情”,即“境”及这一境况所引发出的“情”。词语的表达就是表达这样的“境+情”(情境)。

主体所感受到的“情”和“理”常常是不可分的。例如,有个民间故事说,一个神童9岁就同许多成年人一起去考秀才,主考官故意打趣他,给他一个上联要他对下联,对出了才让他参加考试(见例〈1〉)。

例(1)河床淘沙粗留下(主考官出的上联)

风车吹谷瘪先行(神童对的下联)

作为语言表达,考秀才的当场(时空的物理环境)、主考官出题以及成年人应试就是事态(即在该时空环境中人或事物的行为表现),也就是“境”。有关主体看到语言表达“河床淘沙”就会体会到一个事实——粗的沙会沉淀下来,这正是该事态让那个神童感受到的事理;同时,这一表达又会使神童联系到当时的情况,引发出相应的思想感受——“粗留下”,可引申为水平高的人才能够得以脱颖而出,这就是那个神童可能生发出的“情”,这里的“情”和“理”是不可分的。对下联的分析与上联相仿,此处不再赘述。又有一例,一个主体看见小小水井的水面竟可映照出星辰、太阳和月亮,因此而生发出“情”及感受,遂提笔写下“井台小可吞星辰日月,度量大可容恩怨纷争”一联。下文为了表达的精和省,只用“情境”这一表达。

2.话语中的“境”和“情”的确定

在语言表达中,我们是如何在话语中确定“境”的?例(2)是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的发言,针对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她指出,美国官方和媒体对其自身存在的种种疑点和问题保持缄默,对中国民众要求调查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的呼吁置若罔闻,对国际社会要求在世界各地多点多地开展溯源调查的呼声装聋作哑,反而死盯死咬中国,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不停编造各种谎言谣言来污蔑攻击中国,企图对中国开展有罪推定式的调查。例(2)中发言人所说的“溯源工作不能‘灯下黑’,不能人为设置盲区,更不能出于政治目的搞恶意栽赃和有罪推定”,正是对这种情况的痛斥。“灯下黑”就是这一语言表达所设定的“境”,该词原来是指以油灯作为照明用具的一种情境,由于油灯自身的遮挡,在灯芯下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灯光照不到的暗黑的“盲区”,这就是“灯下黑”。“灯下黑”原意是表示在“灯下”的黑暗区,进而使人产生这样的感受:人可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特别是不当的事件视而不见。

例(2)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是疫情受害者,都希望尽快找到病毒源头,阻断疫情传播。但是溯源工作不能“灯下黑”,不能人为设置盲区,更不能出于政治目的搞恶意栽赃和有罪推定,这也正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⑤

而例(3)中的“拐点”是“转折点”的意思,“拐”了个弯就是发生了“转折”,这种说法更接地气,更通俗形象。“拐点”是数学、统计学专业用语的通俗说法。如果要预测或表征某种事态,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当事态发展的变化从向上转为向下(或者从向下转为向上)时,相关轨迹就会变为一条曲线,拐了一个弯,曲线的顶点就是发生方向性变化的转折点,即“拐点”。

例(3)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某个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这就是碳达峰;然后经过短暂的持平期就转入持续下降期,形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长转为下降的局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⑥

那么,如何从“境”中提取可能的“情”(即认知主体从这一“境”中获得的感受)?这是一个目标导向的动机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以意向性的意图为目标,以相似性、相关性为诱导,通过对身体各感官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类比、筛选——先是进行发散性的考量,继而进入独特性的思考,最后在“境”的影响下,收拢为唯一性的思考——得到这个“境”在此时此刻为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关系所引发出的“情”,这就是认知主体从该“境”中所感悟到的“情与理”。如例(4a)把美澳核潜艇门看作西方阵营加速内卷的一个例子,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内卷”的例子(如例〈4b〉)——当然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a.美澳核潜艇事件引发多国的愤怒。公然扩散核武器,私自勾结抢生意,美国的生意经是否还有底线?西方阵营为何加速内卷?……法国外交的“断交三元”又释放哪些信号?⑦

b.我们被迫卷入到无法自拔的“内卷”中,就是被迫卷入到无休止的竞争中:无论是为了刷绩点而疲于选修“水课”的在校生、不得不被动加班的“打工人”,还是不能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的新手父母。⑧

“内卷”是网络用语对involution的今译。作为学术用语,involution有“退化”之义,是与evolution(演化)相对照进行论述的,“内卷”与“演化”是两种相反的演进方式,社会、经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停滞就可能是由内卷造成的。现在之所以译成“内卷”,可能是因为它主要是靠卷向内部来谋求所谓发展,而不是从外界获得新动力;向内部谋求发展就是内卷的“境”,但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就是有关主体所获得的感受,就是“情”。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20世纪6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考察时发现,当地的稻米种植产业一直未能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其原因在于随着人口增加等因素,农民不断加大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始终没有出现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变革,吉尔茨把这一现象称为“内卷化”,即本想追求增量但实际上却无法实现的非“进化”现象。资源总量固定不变,导致每个人为了获取资源都不得不付出远超必要条件的努力,从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一场不必要的内部竞争之中,而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再举些例子来说:

①一栋大楼的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是停车场,因此在上班的高峰时间,上行电梯在到达一层时往往已经满员,等候在一层电梯门前的人们总是无法进入上行的电梯。于是,他们就选择先进入下行的电梯到达地下二层,然后再上行至自己的目标楼层。这就是这一“内卷”的时空及有关个体在这一时空中的活动,即为“境”。同时,这一过程延长了电梯的运行时间:确实需要去地下停车场的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电梯上行的时间也增加了,但整体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大楼一层的电梯门口依旧会有很多人挤不进去。这是人们发现的事实并产生的感受,也就是在这样的境中所得到的“情”。

②许多工作明明只需要本科学历即可以胜任,但有些人为了增加自己在招聘市场上的“资本”,就去考了研究生;而招聘单位也想当然地认为研究生水平更高、更适合这些岗位,所以在招聘时更愿意给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候选人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去考研了。然而,这些人研究生毕业时发现,他们入职的工作跟本科毕业时可以应聘的工作是一样的,跟自己一同应聘的也还是当年那些人。有关的境与情的分析可参考电梯一例。

③在购买春运的火车票时,有人使用了某一抢票软件,一开始确实能够更快速地买到车票,于是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但是火车票的总数是固定的,所以必然还是会有很多人无法买到火车票,受益的唯有该抢票软件的开发者而已。有关境与情的分析亦不再赘述。

总之,无效的和无意义的精益求精会造成内卷,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会造成内卷,低水平的模仿重复会造成内卷,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地挖掘和研究会造成内卷,中小学生困在无意义的低水平的“题海”中是内卷,大学生为了论文篇数超过对手以获得“保研”名额而去花钱发论文是内卷,大学教师为评职称而粗制滥造论文、拉关系发表也是内卷。这些“内卷”的基本特征就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表面功夫或某件看来只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但却会在内部造成了无谓的竞争,这显然不是本来应有的“演进”。

此外,例(5)中的“最后一公里”(the 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可以说“最后一英里”(the last mile),原意指长途跋涉中的最后一段里程,后被引申为办成一件事最终的、最关键性的步骤,通常可能是充满困难的,当然也是达到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就是做各项事的“最后一公里”的境和情。而例(6)则是对某些“没有演技更没有艺德”的演员的批评,“塑料演员”就是说他们演员的头衔像塑料花,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美,然而实在假得很,这就是“境”,而“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凉凉”,这是人们从中得到的“情”。事实上,“塑料XX”的说法来自网络用语“塑料姊妹花”,说的就是一些女生之间的情谊表面看起来很美好,且永不凋谢,但实际上不过是假象。现在已经发展出诸如“塑料情谊”“塑料兄弟”“塑料朋友”等多种说法。

例(5)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就出现了“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⑨

例(6)对一些没有演技更没有艺德的“塑料演员”而言,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凉凉。⑩

3.情境关联与运用主体的意向性

感悟可以是某一主体个人的独特感受。如毛泽东写的《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此诗中,认知主体看到的前村墙上的弹洞,这就是“境”;想到这弹洞把关山装点得更加好看,这就是该事态所引发出的认知主体的感受,是境引发出的一种“情”。下文例子中的境与情皆可利用相似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再赘述。

又如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有云:“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8月,国民党湘军和赣军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会剿”。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部队仅有一门刚从茨坪修械厂返修回来的82迫击炮,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将之安放在指挥所阵地附近,向敌人发射了3枚炮弹,其中一发正好在敌群中爆炸。炮声轰隆,吓得敌军魂飞魄散,湘军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不敢恋战,晚间便逃回酃县去了;在宁冈、新城伺机出动的赣军听说湘军败退,也赶紧逃跑。战斗结束后,毛泽东非常高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来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一“炮声隆”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引发出的感受是敌人的连夜逃窜。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半阕如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的这首词,开篇仿用了三国时期的一句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从而把思维的视界拉到古代,这正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毛泽东在“万里长江横渡”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见长江之逝水,就从今联想到古,于是产生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受。“逝者如斯夫”的原文出自《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奔腾向前的河水说:“光阴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值得注意的是,《水调歌头·游泳》的认知主体只是看到长江水流的实物,但诗中却没有包含任何关于这一事物的具体表达。这也是情境论关于“境”的一种表达方式。

感悟也可以是群体共有的感受。以“秋波”一词为例,当认知主体想到/听到/读到“秋波”时,眼前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境”:秋风中清澈的湖水碧波泛着涟漪;而这样的“境”可能会使他生发出如此的一种“情”(感受):那秋波就像少女的眼神一样美妙。宋代诗人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中表达得极为巧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现代的一些作品将之化为“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这两者无疑都是认知主体对“秋波”有了感受之后得到的诗句。

主体所感受到的“情”和“理”常常是不可分的,例如说光阴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逝、黄洋界上的炮声意味着敌人的逃窜、塑料花虽美但假等,这些都既是主体生发出的“情”,又是其发现的“理”。语言运用离不开运用主体的意向性,从某一“境”中得到的感受能作出何种引申,都是由意向性主导的。如上段所说,“秋波”指女性迷人的眼神,所以用“暗送秋波”来形容男女间暗中传送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暗送秋波”还可以从“暗”字引申出“暗中勾结”的意思,这就同表达主体的意向性有关。以《三国演义》中吕布戏貂蝉的故事为例。东汉末年,权臣董卓专权跋扈,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动乱不安。豫州刺史王允为人正义,为剪除董卓,他和义女貂蝉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是出面将吕布请至家中,让貂蝉为其敬酒布菜,貂蝉故意对吕布频送秋波,吕布也与她眉来眼去,王允就顺势答应择吉日将貂蝉送给吕布为妾。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回写道:“(吕)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过了几日,王允又请董卓吃饭,席间特意安排貂蝉跳舞助兴。董卓立刻便被国色天香的貂蝉迷住,王允便顺势将她送给董卓,并立即送到董卓的府上。王允再从中挑拨,吕布便怒而杀了董卓。正是因为有了吕布戏貂蝉而貂蝉回送秋波的故事,表达主体才可以将“暗送秋波”用来表达“暗中勾结”的意思。

又如电学的“熔断”可移用于金融业和旅游业,以表示“一时中断股票交易/某些旅游业务”的意思(如例〈7a〉和例〈7b〉所示)。

a.在16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侯振刚介绍,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严格做好外防输入工作,同时,严格实施跨省旅游经营“熔断”机制,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的跨省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待该省域内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后,再恢复跨省旅游经营。(11)

b.熔断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具体来说是对某一合约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这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此机制如同保险丝在电流过大时熔断,故而得名。(12)

“电学”同“旅游”“股指”分属不同的语义场。“熔断”机制本是电学用语,依靠一种简单的保护电器的装置来实现,由金属熔体(即俗称的“保险丝”)的熔丝和熔片、绝缘管、保险丝盒等构成。当电流超过规定值一定时间后,它本身产生的热量可以使熔体烧断而切断电路电流,以防设备损坏或故障扩大。例(7a)和例(7b)将保护电器的“熔断”机制这一说法移用到旅游业和股票买卖中来,这就是词语移用的表达与理解问题,由表达主体的意向性主导,即认知主体认为,“熔断”这个词语可以表达旅游业和金融活动的中断,就像保险丝烧断了使电流中断一样。其他的如“灯下黑”“最后一公里”“塑料”等表达方式的移用也都是如此,在日常语言运用中这样的移用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如“重磅优惠”等。

二、情境关联中修辞格的运用

在汉语中,语义性的修辞格不同于单纯靠语句的形式排列而形成修辞效果的修辞格(如顶真句、押韵句等)。语义性修辞格(如隐喻、转喻、委婉语、歇后语等)其实也是由词语的语义表达出来的,所以也可以用情境关联论进行研究。从这一角度而言,它们同上一节介绍的那些词语运用的例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所不同的是,语句中有关概念的词义会发生变异,正是这些变异造就了语义性修辞格的格式,如隐喻和转喻中的本体-喻体分别是相似和整体-部分的关系;委婉语的概念义比原本想要表达的概念义要委婉一些;歇后语的前引和后承的语义内容是“同一”的。事实上,这些都体现了莱克夫和约翰逊所提出的“以一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物”的隐喻思维原理(Lakoff & Johnson,1980:5)。在格式上,这些修辞格要求表达式所涉及的“理解和体验”的事物表现出诸如相似、整体-部分、同一等物理结构。莱克夫和约翰逊的观点同美国量子力学家斯塔普的观点相似,后者倡导以量子力学理论来研究意识,并为此提出了“心理物理理论”(the psychophysical theory),认为“各种物理定律所描写的物理世界是人的心智世界中各种倾向性集结成的一个结构”(Stapp,2004:93)。这也就是说,意识和语言活动不仅是心理活动,还是一个物理过程,语言表达式所涉及事物是物理的,但在修辞表达式中则是心理的,而心理-物理层面互为表里。这就是我们的修辞研究所要探讨的。

但是,在情境关联论中,并不是这样来研究修辞表达的。这里的语言表达就是运用词语,而且是把语言表达还原为境与情,通过“境”生“情”这样的基本原则对这些修辞格表达式作出表达和解读,这时的“境”生“情”在心理-物理层面也是互为表里的。如例(8)为隐喻,运用词语表达出山的外形以为境,其境与情之间的关联很明显;例(9)是有名的概念隐喻例句,把人生比作“旅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会觉得人生像爬高山涉深沟那样坎坷,有时会觉得像走了弯路错路那样令人沮丧无奈,有时又会觉得像走在笔直的大道上那么畅通无阻,这些都是由境而生出的情;例(10)是转喻的例子,“军”“马”是古代战事的一部分,用以指代战事,作者同家乡关河相隔,战事的发生使他更为发愁怅惘,此处境与情的关联也是明显的;例(11)中的“46秒”是《义勇军进行曲》演奏一次的时间,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它曾唤起全体中国人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热情和勇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成为国歌,“中国人最重要的46秒”便是指代我们的国歌,“生命画上了休止符”则是“去世”的委婉语;例(12)是歇后语,其解读详见本文第3节第3小节。

例(8)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清·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例(9)Life is a journey.

例(10)关河隔绝愁军马。(清·陈维崧,《贺新郎·汴京中秋月下感怀兼忆三弟纬云表弟南耕暨一二金陵省试亲友》)

例(11)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终稿完成,中国人最重要的46秒诞生。那一年,聂耳23岁;也是在那一年聂耳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13)

例(12)儿子坐在妈妈两边——左右为难。

三、情境关联论与语义因素

词语的表达十分奇妙:明明说的是秋天的水波,却可以理解为女性美妙的眼神,甚至能够表达“秘密暗中勾结”之意;表面说的是塑料花,实际却是在说某些演员。这其实是由词语表达所带来的情境关联的奇妙,同苏轼说的“似花还似非花”有些相似,苏轼甚至将落花说成是泪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样的奇妙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以一物体验和认识另一物。情境关联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以此作为分析词语运用时开展各种认知活动的基本框架。

认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智力活动,包括语言运用,都是认知活动。但是,认知科学还告诉我们,思维多半是无意识的(unconscious)(Lakoff & Johnson,1999:1),所以我们对于认知活动常常会习焉不察。在任何认知活动中,“认知”只是提供一个框架,人们还必须在这个框架内实施具体的、实在的“认知”活动,而所谓具体的、实在的认知活动其实就是《斯隆报告》中所说的,智能体同其所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艾卡特·席勒尔,1989:8)。这样说来,如果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词语的表达和理解,就绕不开对语言符号之所指的探究,因此在说到认知研究时,词语的语义是研究者必须考量的,这也是我们开展情境关联论的相关研究时所必须坚持的。

黄华新(2020)曾批评过当前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存在对语言的语义语用因素重视不足的问题。首先,他充分肯定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作用,认为其揭示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和系统性框架。莱克夫和约翰逊曾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惯常的概念体系、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在本质上都具有隐喻性(Lakoff & Johnson,1980:3);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这一见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种创见,开创了认知语言学研究和隐喻的认知研究。接着,黄华新(2020:49)批评说:“但也正是由于过于强调认知的固有框架,该理论对日常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语义以及语用因素的重视不足,对实际语境中灵活多变的隐喻表达解释力不强。”黄华新(2020)的看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就本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情境”是如何同有关的语义语用因素发生相互作用的。以下,我们拟从3个方面进行探析。

1.情境同语义语用因素相互作用,创建新的符释

一个情境的表达,可以有它原本的解释,即对词语符号作出的解释,简称“符释”,如“秋波”之于女子美妙动人的眼神,又如“熔断”之于电学。这就表明,在词语情境论中,词语表示的“情境”只考虑认知主体所关注的那部分信息,而不太注意另外的一些信息。语言实践也告诉我们,可以在交际中根据主体的意向性,并结合语境的动态变化进行选择和调整,通过推理得到与新的“境”和“情”相容的新运用,这就是“移用”,如“暗送秋波”被用来表示暗中勾结,又如“熔断”移用于股市和旅游。对符号作出解释是一个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心理过程,“移用”首先要调动起该词语中所包含的某些信息,而隐藏起另外一些信息。例如,在通常情况下,“熔断”用于电学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如用在股市上,这一表达也要突出某些语义要素而隐藏另外的某些语义要素(即排除烧断电器保险丝的“熔”,而保留了“断”):股票交易所规定,当股指的单日价格波动幅度超出规定区间时,交易就会自动中断。这样,最终就能得到与上下文限制性相容的语义解释,这是该词语在当前语境下所能得到的充分的解释,是一种具体的认知活动。

2.创建新的信息元

“熔断”被从电学移用到股市,得到与新的“境”和“情”相容的新运用,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情境”,而建立新“情境”需要依靠信息元。

“信息元”指一个保有信息的个体。“元”是表示个体的单位,例如人民币的“元”。信息元由在一定的时空中同某一个体及其某种性质或某种关系所构成的事实(或由此而想象出的事实)共同组成,是一个有形态可辨认的元素,这就是一个“境”,并且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情”。如语言表达“-2”就是表示含有亏损意义的且其数量为2的信息元,“亏损意义”就是一种“情”的意义,“负2层”就是表示比地面层亏损了且其亏损值为2的那一楼层的信息元;“熔断”就是表示电量负荷过大保险丝自动熔断这一特征的电学领域的信息元。在信息元“负2层”中,“2(层)”是信息内核,“亏损”是其表现;在“熔断”中,“断”是信息内核,“电量负荷过大保险丝自动熔断”是其表现。信息元的形式化表达可记为“λ‖θ”,如“负2层”可记为:“2‖比地面层亏损的信息”;“熔断”可记为:“断‖电量负荷过大而把保险丝烧了”的信息。

一个情境的表达,可以有它原来的解释,即运用它原来的信息元,如用“熔断”来解释电学中的有关情况,但当把“熔断”用在股票交易中时,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信息元。

3.解读的过程要依赖信息的流动

对移用的解释是在推理中实现的。这里说的推理是布兰顿所说的推论,是一种实质推论(substantive inference),而不是只讲究形式逻辑有效性的形式逻辑推理(Brandom,1994:91)。“推论”在这里就是指用语言自身进行的推理,而非考察形式逻辑有效性的形式逻辑推理。

这样的推论还是要依赖有关的话语进行,通过信息的流动进行话语的推论。一方面它受原来的运用和移用的联系所给出的语义的制约,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横向信息流动;另一方面又受语义场的制约,以实现上位表达到下位表达的纵向信息流动。如例(12)的歇后语中,破折号左边前引的语言表达“儿子坐在妈妈两边”横向推论出右边后承语言表达的“左右为难”;纵向的推论是语义场的推论:从前引最初的表达“儿子坐在妈妈两边”推论得到后来的表达“左边右边都为男孩”→“左右为男[nán]”,再推论得出谐音的“左右为难[nán]”(见图1)。

通过以上3点,情境关联的运用就显得丰富起来了,避免了只是强调“情境”固有的框架而对日常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语义以及语用因素重视不足的问题。

情境关联论是关于词语运用的基础性的研究理论,以认知科学所讲的智能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为基本原理。通过相互作用,“境”同“情”关联起来:“情”自“境”出,“境”以析“情”。

关联关系是一种结构化的关系,是某一类对象(如“境”)同另一类对象(如“情”)的联系;情境关联论就是要说明关联的两类对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又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对语言表达的情境关联的说明是对现实语言世界的意与形的简洁、高效、优美的描述,是内部抽象性同外部有效性相结合的表述。郑板桥有一联云:“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这也许可以从比喻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境与情之间的关联:如若话语的“境”透露得还不够清楚,认知主体的“情”就会将它补充明白,这反映的就是语言的表达与理解的过程。

语言学科这样的基础性研究,目的是获得关于语言现象和语言可观察的基本运作原理的新知识,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理论性探讨,可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我们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反映出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积累智力资本的能力,所以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就理论部分而言,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这样的研究。过去,我们的语言认知研究对基础理论的探讨不够关注,往往是外国人提出一个理论,我们就马上跟上,将之运用于对汉语语料的分析中;说是研究,实际上不过是为人家的理论提供了论据。在新时期,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跟踪向原始创新发展,以绣花功夫仔细研究,争取从“跟跑”向“平跑”甚至“领跑”发展。

基础研究成果可以具有超前性,例如本文所说的“智能体”只是运用语言的“人”,但是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人工智能的智能体非“人”,而情境关联理论可以为人工智能的智能体如何实现情境关联提供理论框架;目前,在一定情境下,人机对话已经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这就是证明。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科学,人作为使用信息的智能体和人工智能的智能体,在都输入了大量数据来甄别信息以后,两者在对情境进行关联时就有了许多共同之处。信息科学结合计算机科学、数学、社会和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情境关联的研究可以为信息处理提供原理和方法论方面的依据。只要我们努力,以平视的目光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对话,我们就能有所进步。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上的中国、语言学上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①“万俟”是古代复姓,读作[mòqí]。

②“恨”作“悔恨、对自己的怨恨”解。

③道,知道。“不道”意即“(雨)不知道”。

④以下为了行文精省,通常只提“事物”而省略“事件”。

⑤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华春莹:溯源工作不能“灯下黑”,不能人为设置盲区,更不能出于政治目的搞恶意栽赃和有罪推定[EB/OL].(2021-08-16)[2021-09-17].https://news.sina.com.cn/c/2021-08-16/doc-ikqcfncc3222240.shtml.

⑥向家莹.多省市“十四五”加码碳达峰布局: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改良技术等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增速[N].经济参考报,2021-01-19(2).

⑦此例选自凤凰卫视2021年9月28日播出的节目《全球零距离·美澳核潜艇门》,文字为笔者自行转录得到。

⑧张熠柠.“双语汇”:Involution/内卷[EB/OL].(2020-10-28)[2021-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760748168703135&wfr=spider&for=pc.

⑨此例句选自“造句网”:《最后一公里造句》,网址为http://zaojv.com/419552.html,最后修改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

⑩此例句选自《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年9月13日发表的文章《甘当“塑料演员”迟早会凉凉》,作者秦川。

(11)余俊杰.文化和旅游部:严格实施跨省旅游经营“熔断”机制[EB/OL].(2021-09-16)[2021-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054220323086114&wfr=spider&for=pc.

(12)东奥会计在线.熔断是什么[EB/OL].(2020-05-12)[2021-09-18].https://www.dongao.com/cma/zy/202005123146242.shtml.

(13)李洁琼.今日主角:23岁,他写下了中国人最重要的46秒[EB/OL].(20201-05-12)[2021-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405524447880123&wfr=spider&for=pc.

    进入专题: 情境关联论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37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