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刚:天人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48 次 更新时间:2024-02-23 22:39

进入专题: 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石志刚  

 

人和社会发展的神秘力量。《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这段话意在强调天可以保护民众。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天逐渐被理解为一种具有道德感的力量。《周易·乾》中指出,人要“与天地合其德”。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理念,去除了“天”的神秘色彩和道德说教内容,强调个体通过勤奋和努力,可以实现远大目标。“天人合一”中“天”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最高主宰。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的治政思维需要从马上得天下转变为马上治天下。汉承秦制虽然稳定了汉朝的统治秩序,但是从宏观上考虑,更需要一种长远的治国之道。汉朝统治者需要确认的治国之道在政治实践中完成验证,以期确保其政权的长治久安和施政的长期信心。研究儒家理论的大思想家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将自然原则、伦理道德和神秘主义等要素融为一体,以天人视角为切入点,试图提出一整套政治理论来服务当时的政治。他的政治学说被汉武帝采纳,形成了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局面。董仲舒通过倡导对“天”的敬畏,让统治者能够养成一种敬畏心,在治政活动中切实做到不滥用权力,还要经常地做好事施仁政,通过这样的引导,更能促进对权力的有效规约和秩序的有序维护。人们对“天”倾注了太多的理想,其中就有将中国人最为看重的道德,赋予了“天”,使之成为最高道德评判标尺。比如百姓常言:“吉人自有天相。”这里的“天”就具有了道德评价的色彩。人们只要去做好事行善事,道德感增加后,定会受到“天”的“照顾”。再比如百姓说:“对天发誓。”这句口头禅为什么在百姓心中分量很足,因为,百姓将“天”作为道德感最强的事物去对待,对“天”起誓,不仅诚意十足,而且还有很强的道德承诺意味。

二是“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自然界。《周易·泰》中指出:“天地交,泰。”这段话意思是天地交合才能使万物生长,永葆生机。《周易·序卦》中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孕育了万物包括人类。陆景在《典语·君道》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夫天之育万物也,耀之以日月,纪之以星辰,运之以阴阳,成之以寒暑,震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天不亲事而万事归功者,以所任者得其宜也。”既然天(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就应该以对待父母的方式对待天。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关系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畏惧自然阶段。先民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和智商的欠发达,对比自己强大很多的自然界事物有一种天然的畏惧害怕心理,担心被其吞噬,故事事服从自然。第二个阶段是人征服自然阶段。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工具的优化及人的智商的提升,人类具备了征服大自然的条件和能力,开始以大自然为对象,推行工业化做法,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第三个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人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产生了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紧迫问题不光是要治理已经存在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更要转变发展思路,提出适合人类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能共存共发展。中国古代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天”又指的是大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求人类善待天(大自然),天(大自然)方能善待人类。“天人合一”思想又重新焕发了它的魅力,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三是“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最高原理。《周易·坤》中指出:“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里的“天”指的是天道,从哲学范畴去探讨,那就是最高原理,意指规律和法则。这种规律和法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气候规律运用方面。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是国策。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所谓的“天道”,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如若不遵守这样的农业发展规律,定会受到惩罚;当然,如若遵守这样的农业发展规律,定会获得粮食丰收,不仅会促进农业生产,而且还会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在入世方面。古人言“天不亏人”,只有遵循“天道”,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律,多做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人类就不会被亏欠。这就促使中国人能够跳出个体小我的视角,站在“天道”的高度,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以较强的大局观去谋划全局、推动工作、处理问题,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人们的认可。

“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人理解、认识、分析世界的重要工具,正如葛兆光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中所说:“古代中国人普遍相信,‘天’不仅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空间与时间,还是人类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

    进入专题: 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25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