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颖:我眼中的良师益友——厉以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3 次 更新时间:2023-03-02 11:00

进入专题: 厉以宁  

张梅颖  

2015年11月22日,这一天是厉以宁教授的85岁生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举办一场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向这位桃李满园、享誉海内外的老人从教60周年致敬。为此,我拟了一副对联,以表达对“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深深的敬意”:

书生一介甲子一轮,立言立功,殚精竭虑,问计民瘼国运,策策皆厉;

桃李满园栋梁满堂,亦文亦诗,呕心沥血,嘉惠士子学林,字字以宁。

“继承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传统”,“毕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有风骨、不计个人毁誉”,这是我眼中的厉以宁的形象。

我与厉教授的友谊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那时,我在北京大学肿瘤学院任副院长,厉以宁则自北大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时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在北大定期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我与厉以宁教授经常能碰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厉先生总爱在会上讲些小故事。他讲“龟兔赛跑”,兔子虽然跑得快,但是遇到渡河的时候,最后还是乌龟驮着兔子过了河,他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作才能双赢;他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来比喻大锅饭产生的弊端;他引用孔子牵牛的故事,来说明多劳就应该多得的道理。我记得当时是90年代初期,厉先生希望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一些道理,来引导大家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厉教授的幽默睿智、举重若轻,由此可见一斑。

爱讲故事,是厉以宁的一个特点。

在他的学术文章里,也不乏小故事、顺口溜、俏皮话,这些来自民间、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语言,虽朴实却反映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我调到民盟中央以后,与厉先生共事的机会更多了。作为兼职副主席,厉先生对民盟怀有很深的感情,对工作尽职尽责。那时候,为了加强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主席会议提出民盟中央的主席、副主席在外考察调研时,尽可能接见一下当地盟组织的班子成员,给大家鼓鼓劲,有条件的最好做场学术报告。厉先生听到后很重视,以后每到地方,他都要专门挤出时间来,看望当地的盟员,很认真地准备学术报告。他以个人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发挥了凝聚盟员的作用,深得广大盟员的爱戴。

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厉先生对多党合作事业强烈的责任心,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中央每年都要在中南海召开几次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大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意见,只要厉先生事先知道了,他都要主动找我们,把自己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入思考、调研的成果告诉我。而经常是厉先生对经济工作的建议,使民盟的发言能够把握当前的大局和重点,所提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厉以宁教授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民盟前辈所共有的民盟精神,而正是这样的精神和信仰,成为了一个民主党派的灵魂和魅力。

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盟,素来不乏大家,张澜、罗隆基、梁漱溟、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丁石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正如一面面旗帜,将民盟的精神薪火相传。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记述民盟精神:

耀邦同志一次与民盟的同志谈话时认为,民盟的传统一是热爱国家,二是学有专长,三是为人正派。耀邦同志所说,确实符合民盟的实际。我们现在也在思考和概括民盟精神,初步形成了三条:一是追求真理,坚持爱国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天下为己任;二是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三是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

许多盟内同志都可以说是知识载体、良知代表。他们有操守,有涵养,有风骨,在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之时不为所动,保持高洁品格,延续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我认为,厉教授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民盟前主席费孝通教授是一位真正把“学人话语”转化为经世致用行动的典范。而作为费老好友,厉以宁也一直在追随前人脚步,无论是做学问、议政建言或是站在三尺讲台,他始终追求学以致用。

像民盟的众多学者大家一样,厉以宁教授不尚空谈,求真务实,不是坐守书斋而是走向民众,用知识、用思想去为改善群众的生活做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厉教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有声音,表现出一种令人折服的责任感。他总是站得高,看得远。

厉以宁有“厉股份”之称,这是因为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经济有着深入研究和解说。

厉以宁一直推崇市场化改革,他认为现代企业和企业家正是市场化的主力,中国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前行,就应该大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新36条”,厉以宁是这份文件出台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近年“两会”他也多次为民营经济鼓与呼。

三农、就业、城乡二元体制……事关社稷民生,厉以宁事事关心。

潮起潮落,厉先生大道直行。他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密切关注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跟踪着国家发展过程的每一段,每一节,每一步。理论与实践结合,国内和国际结合,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形成主张,亮明观点,提出建议,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应该说,作为中国公民,我们都是厉教授的经济思想转变为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之一。

2000年,厉以宁七十寿辰,他的历届学生三四百人从各地赶到北大,为厉老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厉以宁登台即兴朗诵了自己的《破阵子·七十感怀》,其中一句“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为人师表的自豪与自信溢于言表。

每天,为各种事情找他的人很多。找他的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厉以宁先生在上课。

厉先生刚进入民盟中央的时候,已是全国很知名的教授。不像有的知名教授那样,博士生都难得见上一面,厉先生一直不忘教师的本分,他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大课,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敬重。厉教授将全部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直到现在,86岁的厉以宁仍然站在本科生大课的讲堂上。

60年不离讲台,诲人不倦、治学严谨,厉以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近年来,除了坚持上课,晚年的厉以宁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锁定在了扶贫事业上。

2004年,厉以宁出任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并为毕节的干部做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次培训。从那时起,厉以宁开始了扶贫解困的进一步深入实践。此后,他每年去一次毕节,在当地组织安排了20场培训讲座。至今,他已八旬高龄还多次带队实地调研,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生活,研究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思路。

2005年11月,75岁的厉以宁,发起成立扶贫研究机构——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时值我国即将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也是我国根除贫困的关键时期,厉以宁此举,意义非凡。

这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大音希声。他的身“教”,出于良知,重于泰山。

对于自己捐款或募资捐建的学校,厉以宁只关心一件事:把钱用在孩子身上、把钱在孩子身上用好。

有一次,当地负责具体事务的同志向他汇报情况,提出想在学校工程完成时办个简单的仪式,并印制其实只有两页的纪念册子。厉先生和夫人再三说:这些都无所谓,还是要把钱用在孩子身上,用在学校建设上。

参与扶贫是民盟的传统。

比如,厉教授重点研究和扶持的甘肃定西,费孝通教授就去过七次,他最后一次是93岁再上定西。记得2005年,民盟中央和北京大学联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费老的追悼会,我们还在“追思”,厉教授已经在踏着费老的足迹行动了。这是活生生的薪火相传的一幕。

我记得民盟的另一位前辈、北大教授冯友兰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火要靠无穷无尽的燃料继续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千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用学问、用诗文,也用做事做人传承着这团真火。

我不由感叹,当年冯老一代走了,费老一代接上;如今费老一代走了,厉教授一代又接上来。我作为民盟的后来人,能跟着这样的前辈学走路,学做人、做事,真是幸福。

2010年,在厉以宁八十寿诞上,我自填一首词《采桑子·贺先生八十瑞寿》:“春秋沉浮忽八秩。知也艰辛,行也艰辛。经邦济世暖生民。高标见疾多毁誉。穷亦率真,达亦率真。铁肩道义起鸿文。”

“高标见疾多毁誉。穷亦率真,达亦率真”,正是对厉以宁教授耿介豁达性格的真实写照。

2007年左右,网络上关于厉以宁的流言蜚语铺天盖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写了一篇文章为老友正名,还跑去北大看他。结果,他如往常一样,正在给本科生上大课!厉以宁的夫人何玉春拉着我的手,笑着说:“你急什么,他一点不着急。他说‘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

参得透, 看得淡, 望得远——这就是厉以宁。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每当经济形势最困难、最复杂、最关键的时刻,厉先生都能迎难而上,慷慨直言,切中要害,有预见性地提出主张、方案和对策,形成及时、宝贵的决策参考意见,并在有争论的情况下勇于担当,为民众福祉国家利益而坚持一家之言,不计个人名利,不畏流言蜚语。而在事后证明自己的主张往往是正确的时候,他已经去超前研究下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问题了。

一家之言,万家之福,国家之利,天下之益。

生活中,厉先生唯一的消遣爱好,就是填词作诗,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雅趣和文化修养。诗言志,歌咏言。观其作品,其恬淡品性、襟怀操守、敏锐洞察,都可管窥一二。

1955年毕业前夕,厉以宁写下《鹧鸪天》自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情鱼自由。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所遵循的座右铭。

厉以宁留校后不久即被打入冷宫,下放到经济学资料室当资料员,时间前后长达20年,期间也曾经历“文革”、下放等磨难,但厉先生始终乐观豁达,从未意志消沉。正如他所作《七律·从教50周年暨75岁生日自叙》:“多年劳累非虚掷,往事堪思一笑中。鬓白不为闲话扰,加鞭纵马对西风。”

力推中国的改革事业,是厉以宁教授一生的政治抱负。一首80年代初所作《七绝·无题》,即可察其心志:“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

厉先生的许多改革建议和学术观点,都曾饱受争议、批评、压力,但他始终旗帜鲜明,坚持学术良知,不怕风险,表现出很大的学术勇气。他在“六十自述”里写道:“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

他的学术和理论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又回到经济发展实践中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他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文章,都是针对经济发展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的。在对策成为政策后,他紧跟实践,做调查,看效果。

“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厉以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1996年,他曾写下《相见欢》表达联系实际、深入群众的重要性:“边城集镇荒丘,大山沟,多半见闻来自广交游。下乡怨,下海恋,下岗忧,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楼。”直到现在,厉以宁仍然坚持每年参加调研和社会实践,他用自己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发展中的中国社会。

2000年,厉以宁在听两岁的小孙女厉莎背诵唐诗时,即兴写了一首《南歌子》,最后一句是“日后成才,最贵在无私”。这是厉以宁对小孙女的殷殷期待和教诲。人生“最贵在无私”,是他做人做事的准则,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样的诺言。

厉先生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因为无私,所以客观;因为客观,所以公正;因为公正,所以往往得到真知。这是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最大优势。因此,厉先生无论是在人大参与立法,在政协建言献策,还是在民盟参政议政,他都能一如既往地发光,发热。

他虽然无意使自己成为一个榜样,却为我们树立起一个知识分子用知识服务于国家进步的表率。


张梅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本文写作于2016年。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



    进入专题: 厉以宁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14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