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作者:李慎明等,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研究专题“资本主义新变化、帝国主义本质和发展趋势及我战略应对”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组长:李慎明;课题组成员:刘书林、汪亭友、李瑞琴、张树华、樊建新、赵丁琪。
[摘要]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教训告诉我们,大党的自身建设不仅关乎党的兴衰存亡,而且关乎国家、人民乃至人类的前途命运;党的领袖的信仰信念、理论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成败;党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不清醒、不正确、不坚定,势必将党和国家引向歧途甚至邪路;必须把体现人民意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落实到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法律和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必然导致改旗易帜、亡党亡国的恶果;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警惕、抵制和及时回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时刻保持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不能自断脊柱,沦为反动势力刀俎下的鱼肉;必须高度警惕、有效防范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关键词]苏联 苏共 亡党亡国 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集团
二、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教训
如前所说,苏联亡党亡国最为深刻的警示和教训,就是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领导集团内部出了问题。
(一)大党的自身建设不仅关乎党的兴衰存亡,而且关乎国家、人民乃至人类的前途命运
苏联共产党曾经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它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有力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获得广泛的世界影响。
在列宁和斯大林时代,苏共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建设,使其能够适应革命和战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并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大踏步前进。在苏共的坚强领导下,苏联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打败外敌入侵,并建设了强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击败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之后,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维埃政权是通过苏共的领导来实现人民管理自己的国家的。这就意味着党的自身建设任务艰巨,必须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性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然而,自赫鲁晓夫担任最高领导人时起,苏共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出现了严重问题,特别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担任最高领导人后期,苏联官僚主义现象蔓延,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官僚特权阶层,苏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受损,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开始动摇。
官僚特权阶层因循守旧,不愿或反对进行任何涉及自身利益的变革。更为严重的是,官僚特权阶层完全脱离广大群众,使党的威信和社会主义声誉下降,为戈尔巴乔夫时期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壮大培植了土壤。为使非法占有的国家资源合法化,特权阶层极力推动苏联社会制度演变,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将苏联引向解体。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苏联共产党历经革命和战争的考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然而,在和平发展年代,苏共却逐渐忽视了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人追名逐利、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逐渐脱离群众,与人民离心离德,最终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抛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苏共败亡的历史表明,建立政党、夺取政权相对容易,但一朝倾覆、亡党亡国后再图崛起,就会异常艰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以和平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争取恢复社会主义,曾经发挥过重要影响。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俄共发展并不稳定。2018年3月,俄罗斯举行第七届总统大选,曾4次落选的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没有参选,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推举了无党派人士格鲁季宁(Павел Грудинин)作为其候选人。2021年9月,俄罗斯官方公布了第八届杜马选举结果,“统一俄罗斯”党得票率为49.82%,俄共为18.93%。但俄共实际得票率为30%,统俄党为35%。普京在大选前后都找过久加诺夫谈话以给俄共施压。
政权易手后,广大老百姓与共产党人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经济学家鲁斯兰?格林伯格(Руслан Гринберг)在苏联解体25年时,曾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状况作过这样的解读:“如果有很多穷人,经济就不会成功。”他认为,当代俄罗斯正经历着苏联解体后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贫困问题,这是俄罗斯25年经济转型失败的象征;经济不平等不仅是可耻的,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极为不利。2019年鲁斯兰?格林伯格再次指出,2018年3%最富有的俄罗斯公民拥有国家89%的金融资产,这是轻率拒绝苏维埃正义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俄罗斯选择了一条错误道路。
2021年12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Вячеслав Володин)发文回忆苏联解体时表示,苏共高层领导人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选择背叛理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而政治精英们则从国家崩溃中攫取利益,美国和欧洲也因此得以消灭了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对手,将苏联分裂成不同的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中,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却没有任何一个从国家崩溃中获益。沃洛金强调,这些加盟国的经济、工业联系被切断,工业能力丧失,这一切综合要素导致了一场重大危机,而到目前为止,他们仍在承受着这场悲剧带来的后果。
与此相反,以“非常规战争”即意识形态战、经济金融战等为主要手段摧垮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国,却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收割了巨额财富,原用于军事对抗的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转为民用,进一步形成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共同推进了美国经济高增长,以美元霸权为基础和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这亦相当于苏联和东欧国家将自己的财富拱手相让,奉养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二)领袖的信仰信念、理论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成败
从苏联共产党兴亡的经验教训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人,必须如列宁所说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需要他们具备高瞻远瞩、领航掌舵的政治远见,坚定非凡、无所畏惧的革命勇气,开拓创新、驾驭复杂局势的卓越领导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他们能够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正确一边,带领党和人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自列宁、斯大林之后,苏共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下滑,意志品质低下,有的还变成了特权阶层利益的顽固维护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家庭和小集团的利益。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领导集团经不住复杂局势的考验和物质利益的诱惑,理想信念、意志品格、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遭遇覆亡的命运也就无法改变了。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列宁、斯大林领导时期,苏共之所以能够由弱到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是因为有列宁、斯大林这样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的存在,而斯大林逝世之后,苏共之所以由盛转衰,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最终毁于一旦,也是因为苏共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历经百年风雨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因此无往而不胜。
(三)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不清醒、不正确、不坚定,势必将党和国家引向歧途甚至邪路
如果党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科学武装,就容易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迷失方向、失去动力。苏共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不清醒、不正确、不坚定,极大地危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担任最高领导人时期,苏共看不清帝国主义的本性,淡化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一厢情愿地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出于“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政治需要,在社会主义阵营搞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在世界范围推行霸权主义。为了加强对东欧盟国的控制,勃列日涅夫抛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和“国际专政论”,控制其他兄弟国家,甚至公然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还打着“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号对第三世界进行侵略扩张。苏共的这些错误做法,败坏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声誉,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分裂等严重后果。
戈尔巴乔夫推行外交“新思维”,鼓吹“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认同西方价值观为“全人类价值观”,抛弃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按照西方价值观指引国内改革,在思想上行动上完全投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甚至出卖苏联核心利益以换取西方的信任,结果换来的却是亡党亡国的悲剧,以及西方世界的弹冠相庆。苏联的教训深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走屈服、投降西方国家的道路,改旗易帜,必然自取灭亡。
要避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较量的时代,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仍主导世界的时代,决不能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搞不讲原则、不计后果的妥协退让。应当清醒地看到,自从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以来,国际反动势力一直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图谋,国际舞台上始终存在着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有时还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面对复杂尖锐的国际斗争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既要善于把握时机,调整政策,尽可能将国际关系引向有利于和平、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的方面,又要时刻保持清醒正确的政治头脑,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确保国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四)要把体现人民意志的根本制度体现在宪法的文本里和贯彻落实中,决不能动摇或变相动摇甚至取消这些根本原则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在其先锋队组织的领导下才能逐步实现。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制定一部体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意志的根本法,将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通过宪法法律文本明确予以确认与维护,并把这些根本制度通过各种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决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外交等方方面面,决不能仅把这一根本制度通过各种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空悬在法律条文里,甚至从法律条文里就直接取消这些不可动摇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否则,这样的党和国家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1989年以后,在政治“多元化”、社会“民主化”等旗号下,戈尔巴乔夫采取所谓“自由”“公正”的方式,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和最高苏维埃代表(议员),结果是一大批激进分子、反苏反共头面人物、持不同政见者当选。“跨地区议员团”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要求废除苏联宪法第六条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内容。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决定放弃苏共执政地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