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10 次 更新时间:2023-01-12 23:31:05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  

辛鸣  

  

   摘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集中体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自觉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不断推进理论形态的与时俱进与实践形态的创新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特征、趋势,标注出掌握历史主动、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历史方位;在社会发展阶段演进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民族复兴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政党优势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合规律性、理论本土化的历史文化基因塑造等重大理论问题上作出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一带一路”的经济全球化新样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图景为中国道路赢得竞争新优势,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出中国方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使得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实践伟力。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发展逻辑 世界大变局 理论创造 中国道路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标识性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自觉,更宣示出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不是在理论思维中想象和推演出来的,而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概念的背后是思想,是理论,是实践,是事实。“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泛指在21世纪的世界进行的各种对马克思主义学术与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对在21世纪世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波澜壮阔的思想创造和历史实践活动中“生长出来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的科学概括,有着十分具体并且确定的现实形态,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在其指导下正在进行中的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引领时代的思想伟力,中国道路日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改变世界的实践伟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也正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社会。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特别强调,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面对的时代课题,讲清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学理性的阐释,为政治自觉夯实学术基石,为政治自信提供学术支持,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现实的历史过程”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史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奋斗史。19世纪有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实形态,20世纪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实形态,21世纪当然要有也会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17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形态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始终迸发出改变世界的磅礴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天才”(虽然恩格斯自谦为“能手”),“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揭示,在一个大的历史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深刻洞察其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作出“先知”的科学预言,并且推动着历史实践活动的现实发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认识和实践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真理并没有穷尽真理,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真理。这不仅体现在思想理论表述和具体实践措施的发展变化,像恩格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发表42年后再版时郑重地把“出卖自己的劳动”改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更科学地说明“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亦体现在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模式所作出的结论和判断上的调整与改变,像关于《共产党宣言》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基础性判断,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1852年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也特别说明“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一些观点和结论的补充调整改变,不仅是思想理论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自然历史进程的体现,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及其广泛影响让对手也不得不假扮为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出现一大批并不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自诩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与实践是很不利的。为了避免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词句装点门面,到处去贴马克思主义标签,马克思甚至决绝地讲“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也多次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并且说马克思和他“一生中对冒牌社会主义者所作的斗争比对其他任何人所作的斗争都多”。这样的话语表达背后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被标签化的高度警觉,亦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的坚守。

   (二)马克思主义“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不是用经典作家的话语来剪裁不断出现的各种历史事实,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形态和“四海样态”。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确定并具体的现实形态。贯穿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创造就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支持推动下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和各国工人阶级运动,以及第二国际的建立与斗争等,就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1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形成的近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以迅速发展的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暴露的资本主义弊病和由此而来的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危机,此起彼伏的社会革命和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工人运动,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等,构成19世纪的时代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准备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政治基础,也使得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形态成为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最初形态。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历史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包含了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义。借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句话,“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看法的胚胎、萌芽”,是随后一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点。没有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也绝不能仅仅止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形态。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一度趋于平缓的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当时的世界,作出“战争和革命”的时代判断。在这样一个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很不平衡,帝国主义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在这样一个时代,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此共产国际发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列宁还特别阐述了这一口号为什么与《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一样的缘由;在这样一个时代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更需要实行新经济政策,需要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等。这一系列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新型民主、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宏大实践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形成20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现实形态: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评价科学中肯并且为历史所证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社会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作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阶级结构的判断,形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创造性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胜利后又立足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科学研判,正确处理和应对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现实形态。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指明方向,等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深刻回答,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而使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形态更加丰富。

   (三)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形态

   进入21世纪,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科技的发展更是呈现出几何级数的爆发态势,开始深度重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形态。恩格斯曾经明确将科学的发现和进步与人类的思想认识的发展联系起来,他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相应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相应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1世纪以物联网、3D 打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不仅推动形成以数字经济为主要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了世界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形态转变,而且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此相应,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和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乃至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等都益发错综复杂,相互重构。如何超越零和思维,走出现代性的封闭,在更加多样深入的世界性交往中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形态,重塑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等关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989.html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