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云:意识形态型政党到政社一体化国家——重新认识和评价列宁的政治哲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56 次 更新时间:2021-11-23 15:20:24

进入专题: 列宁主义   意识形态型政党   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   政社一体化国家  

程广云 (进入专栏)  

  

   摘要:列宁主义是在反对第二国际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修正主义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不就方略(策略方案)层面,仅就主义(原则主张)层面而言,列宁的政治哲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主张灌输论,以集中制为建党原则,其实质是从政见型政党到意识形态型政党;二是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民族自决权理论,列宁之后通过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争论充分表现出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倾向;三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建国原则,确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其实质是从政社二元化国家到政社一体化国家。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后,列宁主义与修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余脉”,而列宁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正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列宁主义构成了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中介。

   关键词: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型政党;国际主义;民族主义;政社一体化国家

  

   一、引言:只有一个列宁

   国外学界对待列宁,正像对待马克思一样,试图将一个完整的人格分裂为两个或三个。南斯拉夫的德拉古京·列科维奇早已提出“两个列宁”说:一是具体环境中的列宁,一是本质的列宁。法国的弗朗西斯·科恩也提出了“两个列宁”说:一是抽象的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的列宁,一是行动者的列宁。俄国的尤·布尔金还提出了“三个列宁”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列宁和1923年初的列宁(列宁“遗嘱”中的列宁)。上述“两个列宁”说大致是从身份上分解,而“三个列宁”说则是从历史上分期。更有甚者,有人提出“好”“坏”“两个列宁”:“坏的列宁”是指《怎么办》(1902)中的列宁,主张集权主义,把党作为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灌输和启蒙的职业知识分子精英,这是“恐怖派”拥护的“恐怖主义”的列宁;“好的列宁”是指《国家与革命》(1917)中的列宁,主张废除国家,人民自己管理公共事物,这是“经济派”赞成的“经济主义”的列宁。但是,无论肉身上还是灵魂上,无论事实判断上还是价值判断上,只有一个列宁。当然,列宁不是书呆子,而是活动家,他不会从抽象原则出发去制定行动方案,而会随具体境况变化而改变行动策略。我们应该将原则主张与策略方案相对区分开来:后者是具特殊性和暂时性的“方略”,前者是具普遍性和长久性的“主义”。同样,列宁不是投机者,而是思想家,他不会因个别境况而出卖一般原则。因此,研究列宁,正像研究马克思以及任何一位具有“原则高度”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一样,切忌从我们自身需要去裁剪其理论和实践,乃至任意梳妆打扮;切忌从我们自身需要去选取只言片语,乃至任意引申发挥。列宁之所以是列宁,列宁主义之所以是列宁主义,是因为其主要原则主张,不是与他人类似、一致的思想火花,而是与他人区别、对立的理论体系。

   理解和把握列宁主义必须首先理解和把握其对立面——修正主义。列宁主义是在反对第二国际以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概述列宁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尖锐对立: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上,修正主义主张通过资本主义改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列宁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同样,在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问题上,修正主义强调资产阶级民主,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列宁确立了这样一个划分的标准:“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是20世纪俄国革命形势愈益高涨的产物和表现。巴黎公社之后,西欧、北美革命形势愈益衰落,而俄国革命形势则愈益兴盛。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这样预测。马克思说:“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但是,“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考茨基这样描述:“革命的中心正在从西方移向东方”,“新的世纪(二十世纪——引者)开始时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使人们感觉到我们正在面对着革命中心的进一步转移,亦即移向俄国”。

   列宁主义首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斯大林给“列宁主义”下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斯大林同时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斯大林强调了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抹煞了它的国情特色,也就是说,强调了列宁主义的普遍性,抹煞了它的特殊性。历史证明,列宁主义和当时俄国的整个境况不可分割。但是,这个定义表明,所谓列宁主义主要就是列宁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二、意识形态、灌输论和集中制:从政见型政党到意识形态型政党

   列宁主义首先给予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他的建党原则。现代政党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政见型政党,二是意识形态型政党。它们之间区分的关键在于其以政见还是以意识形态凝聚党心、组织同志。资产阶级政党绝大多数是政见型政党。无产阶级政党起初多半是政见型政党,比如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仅从赋予“意识形态”语词语义上,列宁就与他的前辈旨趣有别: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颠倒的意识”,在恩格斯那里是“虚假的意识”,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在列宁这里则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色彩并不鲜明,只是一般强调无产阶级的“联合”。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因此,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期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并未形成意识形态型政党,还是政见型政党。然而,列宁为了将经济斗争提升为政治斗争,反对自发性,强调自觉性。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意识形态建党依靠的是“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了著名的“灌输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这种“灌输论”已经显露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端倪。根据某些学者考证,“灌输论”的首倡者是法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Théoddre Dézamy)。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论”并未展开,考茨基的论述比较系统化且有一定原创性,但灌输思想最终却因列宁而实现理论提升。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的典型。列宁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强调建立“职业革命家团体”,建立“先锋队”。他说:“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列宁的格言是:“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按照列宁构想,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团体(先锋队)不能采用“广泛民主原则”,因为其“两个必要条件”(“完全的公开性”“一切职务经过选举”)在秘密工作的条件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无法充分满足。相反,列宁强调的是“专业化”“集中化”:“专业化必须以集中化为前提,并且绝对需要有集中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资本主义工厂训练出来的,这是产业工人比知识分子更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之所在,应当“把工厂的剥削作用(建筑在饿死的威胁上面的纪律)和工厂的组织作用(建筑在由技术高度发达的生产条件联合起来的共同劳动上面的纪律)区别开来”。当然,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列宁经常随党的处境变化而改变提法,先后计有五种不同提法:“集中制”“民主制”“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和“工人民主制”。但其核心不在“民主制”而在“集中制”。

   意识形态型政党最典型的范例是列宁创立的,它通常叫作“列宁党”(“布尔什维克党”)。当时,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叫作“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成立。1903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党纲、党章以及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讨论党章第1条入党条件时,大会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和尖锐的分歧。对于将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作为入党条件,没有异议;但是列宁主张将参加党内某一组织作为入党条件,遭到马尔托夫等人反对。结果大会通过了马尔托夫的条文。但是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列宁派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派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后来两派决裂。所谓列宁党(布尔什维克党)是意识形态型政党,就是这个政党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组织,通常叫作“战斗堡垒”。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列宁党(布尔什维克党)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组织(战斗堡垒),其他党大多是“一盘散沙”。胜利必然是属于列宁党(布尔什维克党)的。

   总之,在建党问题上,列宁强调的是政治斗争、理论的自觉性和集中制,而不是经济斗争、运动的自发性和民主制,其实质是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成一个意识形态型政党,而不是政见型政党。这个根本特点不仅将列宁主义与修正主义对立起来,而且将列宁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它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国情的变化。当时,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无产阶级不像西欧国家居于多数,而是少数。关于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人数,托洛茨基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俄国无产阶级?充其量就是百分之二十七点六的人口。但是,应当从革命的算盘上去掉农业工人,因为他们愚昧和落后,去掉仆人和短工,因为他们分散,这就剩下320万人的工商业无产阶级”,“总之,总人口的百分之五至十一”。在这样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业无产阶级不可能通过和平、改良与民主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只能通过战争、革命与专政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

   对于列宁所提出的建党原则,第二国际甚至连左派都抱有批评态度。卢森堡就批评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极端集中主义观点”,她认为这是一种“雅各宾和布朗基运动的组织形式”。

   但是,列宁建党原则满足了如俄国、中国等国家现代转型的历史需求,就是通过意识形态型政党组织社会,进而通过意识形态型政党组织国家。金观涛、刘青峰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通过儒士整合社会,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一体化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解构,从而出现两个替补型结构:一是通过中国国民党整合社会,建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结构;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建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结构。而中国共产党则比中国国民党具有更加强大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宗教和教会的强大整合力量,在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士的整合失效后,国共两党对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是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的。这就是两大意识形态型政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源。金观涛、刘青峰指出:“列宁主义政党(包括国共两党)的三大功能:保持党员的意识形态认同;将党员转化为军人和各级干部;组织群众运动在基层确立新意识形态权威。这三项功能恰好是实现中国重新整合的必要条件。”

列宁是信奉“实力”(“强力”)原则的。对于列宁来说,这个实力(强力)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自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宣传和组织。(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程广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列宁主义   意识形态型政党   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   政社一体化国家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841.html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2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