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价值系统
1
标题中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系统构建”,是非常粗略的说法,其实“价值系统”包含着很多子项,就像粮食里还分白面、大米、玉米、小米、糯米以及黄豆、黑豆、绿豆、红小豆之类一样,“价值系统”也包含着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道德伦理状态、善恶是非观念等等,如果全部都放到一起议论,难免会造成芜杂和混乱。为了尽可能让读者感到阅读便利,我将把话题集中在“社会价值系统”以及人的“社会价值系统构建”上,虽然难免也会触及道德伦理状态、善恶是非观念等精神性的内容,但那只是出于论说的必要,中心意旨并不会发生改变或偏移。
怎么就想起要说这件事情了呢?这是因为我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让甲义愤填膺的事情(比如米帝仗势欺人到处发动战争杀人、法官行为不端贪赃枉法、流氓混混儿欺行霸市鱼肉乡里、官员贪污腐败如入无人之境等等),乙却不认为是什么事情,这说明两者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说就是价值系统的差异,即:甲认为很严重事情的事情,在乙那里根本就不是事情,或者说,根本就不是值得走心更不值得动气的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乙脑子里完全没有让甲义愤填膺的正义观念,甲所珍爱的正义原则之类的东西在乙那里什么都不是,这意味着两者的价值系统完全不对接,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将无法交流也无法沟通。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的事情当然不像我上面说的那样简单,事实上在人际关系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形不胜枚举,这世界上的事情真真切切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
再往仔细了说,无法交流和沟通的后果不仅仅是“没有共同语言,不说也罢”那样简单,它会因此将两个人分置于不同的人群,即不同的社会分层,尽管这种社会分层很多时候表现在精神层面,不似政治经济地位差别那样清晰可辨。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描述这件事情: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通常认为社会成员间政治、经济、文化差别是导致社会分层的主要原因,这固然不错,然而由于价值系统不对接所导致的社会分层,虽然它并不绝对造成人与人社会地位的差异,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普遍和深刻,人正是因此才形成这样的人和那样的人的。我们还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由各自利益而起的价值系统,这里边起作用的仍旧是价值系统是否可以衔接的问题,这一点似乎还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你比如,即使是当事人——比如你,比如我,比如他——被“分层”了,跟这部分人无话可说,跟那部分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并且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还以为我们遇到的仅仅是性格差异问题,所以才变得相互不能理解……不,不是这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精神层面的社会分层问题要显露出来的严重得多也深刻得多(这也是我不使用现成的“价值观”概念而使用“价值系统”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美国的白人种族主义严重,即使由于懒惰而穷得叮当响(被称之为“红脖子”的白人)也仍旧自认为高人一等,不能容许其他种族的人跟他们平起平坐,就是鲜明的例子。种族歧视,种族对立,乃至于种族仇视,在美国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并且看起来完全无解的社会问题。中国文化中为什么会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说法?不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价值系统不同而分为这“群”那“群”,“群”与“群”之间难以在精神上相通,进而影响到难以在一起共事吗?其他诸如“知己”、“知音”、“志同道合”、 “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等词语以及俗话所说“狐朋狗友”、“蛇鼠一窝”、“臭味相投”、“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之类,说的也是这件事情。
2
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吧。
有点儿一根筋的知识分子通常会被聪明人称之为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我记得一个哲人说过,真正有智慧的人常常会是失去某种生活官能的人,比如信守信念并且以这种信仰所达到的精神生活范围为满足,不愿意参加聚会结交朋友或者在觥筹交错中享乐生命;不谙人情世故,接人待物既不周全又不圆通;完全没有经济意识因而也就赚不到钱财最终导致生活困窘乃至于一生穷困潦倒……等等。再比如,这位书呆子倾尽毕生精力写了一本书,论说他终生都在思考的事情,走了无数家出版社都因为内容问题被拒绝出版,最后不得不在做了大量删改以后,在不拿稿费甚至还要自费补贴的条件下才终于得以面世,这对于书呆子来说当然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情,于是巴巴儿地把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拿给朋友请求“斧正”,企图以此确证自己的价值,朋友会怎么看呢?他们会想:“挺好的一个人,看上去不像是有神经病,怎么非要弄这既容易惹麻烦又很花钱的事情?”嘴上虽然说“一定认真拜读”,其实转身就把书扔了。
你看,“书呆子”巴巴儿做的这件事,显然有点儿“鸡同鸭讲”的味道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鸡”和“鸭”归结为由阅历视野和知识结构差异造成的区别——即使鸡自我感觉再好,鸭也还是认为鸡成天想的那些事情没有任何价值,自己在水塘里捉一些小鱼小虾的活法儿比鸡舒适多了,也惬意多了,因此对鸡充满了同情乃至于蔑视,我这里还没有说到有的鸭秉性残忍会被嫉妒心折磨起歹心或杀心想把鸡弄残弄死的,在现实生活中,因嫉妒而排挤人、出卖人,甚至于杀人的事情不胜枚举。
其实书呆子没做错什么事情,他的遭遇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价值系统与“朋友”的价值系统不在一个频道上,他错在试图同他们分享的那种精神喜悦时,没有认识到这种价值系统不对接会使那件事情成为令人尴尬的一场玩笑,这可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啊!当年卢梭孤独地在巴黎市郊散步,我估计这位阅尽了人间沧桑的老人是没有兴趣找什么人分享他充盈在脑子里的万般遐想的;同样,对社会与人性有深刻洞悉了解的叔本华也不会企图找什么人喝一杯小酒儿,以排解他内心深处由岁月堆积而成的厚重的哀愁……不会有这样的事情——正是这个叫叔本华的人说过,只有智力程度极为低下粗鄙的人才喜欢相互交往。他更说过,一个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越是丰富,他便越少有求于他人,因为他人很难再能从精神上给他什么。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自甘寂寞,颇为享受地独守着自己的那盏青灯?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还是回到那个给人送书的书呆子那里,看看随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吃一堑长一智,你想,同样的事,这位知识分子还会做第二次么?从此以后,他一定会远离那些所谓的“朋友”,孤独地栖息于独属于他自己的天地,这意味着他与“朋友们”将在精神上分道扬镳,分置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分层之中了。诸如此类的现象是如此普遍,很多时候,实际上是这个东西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决定了社会人群的结构状态,决定了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活法儿,尽管他们彼此间未必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冲突。不信的话,你可以看一下身边的人,有多少是“人心隔肚皮”,“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彼此间没有任何精神交流的情况下维系着所谓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的?!我曾经想从“社会阶层之间的阶层不适”的角度来议论这件事情,后来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我企图关注的就是这种情形。
我这里说到的还仅仅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社会关系,其他诸如更宏阔意义上的社会运行,譬如一个国家的品格,一个政治团体的态度,就更是如此了。在我看来,价值系统非但不等于价值观,甚至也不等于意识形态,价值系统是一个物性的指标,价值观、意识形态则是人性的指标,这两者间是有显著差别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价值系统包含价值观,包含意识形态,但你不能说价值观、意识形态就是价值系统。国家与国家的差异乃至于对立,最主要源于价值系统的差异和对立,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譬如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这种不同,也许首先源自意识形态差异,他们信奉资本主义,我们信奉社会主义,但这不是全部。就美国来说,与我们产生差异乃至于对立的,还有他们自诩为“天选之国”的霸权主义以及弥漫在美国社会的种族优越意识以及与这种意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民粹主义(“你不能活得比我好,你要是活得比我好,哪怕是即将活得比我好,我就他妈灭你”)、反智主义(这是很客气的说法,按照中国俗语,指的其实就是傻×——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可以切实领教那个据说是高度文明、高度自由民主的国度中,麇集了多少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教养更没有最基本科学知识的傻×)等等。
目前在美国沸腾着的反中“政治正确”,系统性地糅合了所有这些人类精神的糟粕,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害人又害己的历史逆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历史现象仅仅定义为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冲突,这是更复杂的价值系统的差异与冲突。我观察到它的复杂性之一,就是美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凌驾于全世界之上的“第一”也就是“霸权”的观念,是这个东西把彼此分散乃至于彼此对立的社会人群粘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所谓的“美国”,一起骄傲,一起狂妄,一起不把其他民族放在眼里,一起在世界各地杀人放火。就中美关系来说,不必要运用深奥的国际政治理论,从简单的人性角度就可以弄明白美国对中国的敌意——这种敌意目前已经发展到极端低级下流厚颜无耻的程度了——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长期占据的“第一”的位置遭受到了威胁,就像一个输不起棋的棋手,急眼了,想掀翻整个棋盘,甚至想扑上来把你撕碎。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当中,我敢断言,美国人视为生命的那个“第一”,如果某一天终于再也无法守住,那些骄横惯了的家伙们一定会“树倒猢狲散”,很快就陷入到彼此仇恨和杀戮的状态,这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将国之不国,不信,我们走着看。
美国社会的美国病是病入膏肓的,谁也没办法,无论政治家怎样一厢情愿,终究无解,更何况美国目前那些堕落而无能的政客,还在卑鄙地利用着社会人群彼此间的差异和冲突,为了用选票体现出来的一点点儿个人或者政党利益,还在由着性儿毁灭着这个国家!美国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对手,其实正是美国自身问题的外溢,这也是人们产生“中美关系只能越来越糟”判断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3
价值系统差异当然不仅仅渗透在形形色色的国家关系中,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人群的关系上,这也是我着重想要论说的东西。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在议论社会人群时,经常使用“精神性活着”和“物质性活着”的概念,用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际上着意的就是上述情形。“精神性活着”和“生物性活着”在人与人差异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世界基本上就是由这两类人组成的。
价值系统差异并不永远都是默默发生的。你注意过吗?针对某一社会事件或者社会人物,舆情有时候会突然沸腾起来,细究起来,这里面的原因无他,仍旧是人们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看法迥异,彼此间的价值系统出现了对立与冲撞,只不过规模扩大了一些,由个体放大成了群体而已,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可见,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的关系中,价值系统不对接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就人的价值系统来说,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相通和对接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组成我们所说的“社会”,否则的话,他说东你偏说西,他说好你偏说坏,以至于你看着我不顺眼,(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3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