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40年回顾与前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1 次 更新时间:2018-09-05 20:09

进入专题: 科学技术   改革开放  

方新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9月2日(星期日)下午在左安门角楼图书馆,“创新绿色文化学习报告会”邀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主席),作“中国科技体制改革40年回顾与前瞻”报告。

方新书记长期从事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她的报告围绕“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科技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新时代、新要求和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科技强国三个方面展开,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思想深刻有高度。

方新书记为大家详述了中国科技从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始改革探索,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走过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在国家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当年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体制改革在其中历经往复。方新书记也清楚地展现了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与中国发展以及科技变革新形势,中国科技与发展要求存在的“四方面”不相适应:科技领域布局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体制与科技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强国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呈现新特征的时代,中国需要怎样促进科技发展?中国科技该怎样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贡献力量?怎样努力才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上世纪前的技术,包括空间技术,核技术,发电技术原来很多都是集中系统的技术,需要大投资,需要举国之力才可以完成。但是现在引领发展的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是分散和分布式的。分散、分布式技术将会给国家和国际政治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活动总体上由“短缺时代”向“相对过剩时代”的过渡,需求创造途径的开辟呈现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而需求的创造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在创造需求的意义上,科学技术为自己奠定了一切有形要素无可替代的地位。

新时代对科技创新体制有了的新要求,方新书记认为,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科技强国是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其中,方新书记强调,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制度是创新最有效的制度。科技发展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科技的基础性和一定的公益性作用是市场不能发挥的;但也不能都是依靠举国体制,完全政府主导,这与分散、分布式技术影响日益深远的科技新特点不符合。中国的科技发展要平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要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

要让企业感到市场的压力,实现追求中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而中国的企业在这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另外,社会要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方新书记说明年就是五四运动的一百年,五四运动讲究“德先生”,“赛先生”,中国这一百年讲“赛先生”、讲科学知识,但是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不够。

最后,方新书记提出四方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一是坚持科学技术的问题导向,突出原始创新;二是政府要完善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基础科研经费投入;三是完善用人制度,在用人模式和用人重点上做结构性优化,以聚集天下英才;四是应高度关注科技伦理,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方新书记强调当中国科技进入“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型的阶段,当中国走向世界科学的前列时,需要自己开辟新的方向、新的领域;需要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继续参与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同应对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需要中国加大开放力度,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另外,中国要建设创新强国,迫切需要高度关注科技伦理,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进入专题: 科学技术   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13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创新绿色文化学习报告会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