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昌清:俄罗斯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逻辑廻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7 次 更新时间:2018-04-18 00:04

进入专题: 俄罗斯  

柳昌清  

 

俄罗斯文明(俄罗斯社会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一样,都是延续至今的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的政治主导型类型一直没有改变过。俄罗斯文明在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曾经发生了类型转变(向西方经济主导型文明转变),由此导致苏联的解体和经济社会出现危机,最后俄罗斯又恢复了政治主导型文明。这两种文明虽然主导性整合要素(政治)相同,但辅导性整合要素(辅助主导性整合要素的主要素)却不同:在中华文明中,辅助政治的主要素是“伦理”;在俄罗斯文明中,辅助政治的主要素是“武力”。中国的理想政治是贤人政治,俄罗斯的理想政治是强人政治。这种差异使中俄文明和国家各具特色。当然,在中华文明中,武力也是辅助政治的重要要素;伦理在俄罗斯文明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这两种文明类型相同的国家和社会,有着更多的一致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对俄罗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主线初步作以探讨。

(一)强者为王

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与“瓦希商路”(从瓦良格人到希腊人的商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商路开始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上有一个瓦良格人的部落,其酋长叫留里克。他以彪悍、凶狠、善战和好色而闻名于四方。当“瓦希商路”发展兴旺以后,他将其部落改编成了武士队,既受雇于各国商人保护他们在沿途的货物和生命的安全,有时也抢掠商人的财物,强迫他们缴纳贡赋和女人。到公元860年左右,他已经接近东斯拉夫人的重要经济和商业中心城市——诺夫哥罗徳城。

在9世纪中期,诺夫哥罗徳城內发生了内讧,两大实力派家族(诺依家族和伊尔门家族)为争夺统治权而打得不可开交。为了打败对手,伊尔门家族秘密邀请昔日的仇敌留里克及其兄弟率部入城平乱,答应事成之后给留里克500金币。在留里克的指挥下,其兄弟带武士队进城后,不仅杀光了诺依家族的人,而且也将伊尔门家族的男子杀得一个不留。留里克将全城居民召集到一起,宣布自己是诺夫哥罗徳的王公,是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他在俄罗斯平原上建立了第一个瓦良格人(罗斯人)的国家——罗斯,开创了留里克王朝的历史。

公元897年留里克去世,他的亲属奥列格继位,帅兵沿第聂伯河南下征服,占领了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基辅,并将都城建在这里。随后他继续南下征服,到10世纪初,他已经建立起包括了东斯拉夫人绝大多数部落的幅员广大的国家,构成了中央集权制的雏形,疆界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在俄国历史著作中称这个国家为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是完成于1073年的《往年纪事》,它上溯到斯拉夫人的起源,详细地记载了留里克称王、奥列格建国、王公们争当基辅大公的经过、对外征战的经历、王朝世系的更迭、基督教都主教和大主教产生的过程等,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地理、文学艺术、国际关系诸方面的内容,记述语音准确、鲜明、生动,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作。

(二)智者为强

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罗斯的建立,为教育的萌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基督教传入罗斯后,加强了与文化高度发达的拜占庭的联系。10世纪末,弗拉基米尔大公开始兴建教堂时,即命令神甫物色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弟,送他们去识字读书。到11世纪始,文化知识首先在统治阶级中开始普及,人们已经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书籍的价值。雅罗斯拉夫大公经常“沉浸在书籍中,往往夜以继日地读书”,被称为“智者”。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亲自写有《家训》,要求他们加强团结,不应为争夺个人的权势而内讧。他的儿子斯维雅托斯拉夫和弗塞沃洛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中弗塞沃洛德懂得五种外国语言。

12世纪初,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鞑靼大军远征西亚和东欧,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到1240年,基辅罗斯的都城被攻陷。蒙古军继续西进,攻打了中欧的许多国家,因遭到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逼迫返回罗斯,定都萨莱,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开始了对罗斯长达200多年的统治。

金帐汗国对罗斯各公国的统治,采用了利用和分化的策略,继续保留各公国的政权,使罗斯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在各公国的王公之间挑拨离间,利用罗斯人自己的手消灭那些不服从金帐汗国统治的王公。要求王公们必须向其称臣,接受册封,征缴贡品,征发兵役。金帐汗从诸王公中挑选一人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负责征缴各公国对金帐汗国的贡赋;同时有权将弗拉基米尔城及周围地区划入自己的领地。王公们非常重视这一称号,为此不择手段进行角逐。

被蒙古入侵者焚毁的罗斯城市一度荒凉,从13世纪末开始恢复。从14世纪起,东北罗斯的一些城市逐渐走向繁荣,成为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其中,位于东北罗斯各公国中央和水陆交通枢纽的莫斯科很快发展起来。莫斯科公国崛起于伊凡·丹尼洛维奇·卡里达(史称伊凡一世)统治时期(1325-1341年)。他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聚财敛金,因此获得了“钱袋”的绰号。在此基础上,他将大量的黄金和珠宝贡献给金帐汗,以博得信任。他还派人定期游说金帐汗的妻妾和子女,秘密送去金银财宝,以便让他们影响金帐汗。他花巨额钱财在莫斯科为东正教大主教修建豪华的公署,从而获得了东正教强有力的支持。1327年,其邻国特维尔公国发生反抗金帐汗国统治的起义,他主动请命前去镇压,最后消灭了他有力的竞争对手。1328年,他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同时授权他代理金帐汗国征收全罗斯的贡赋。这样,他可以假借平定叛乱兼并其他公国的土地,也可以利用职权截留大量的贡赋为己所用。在他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版图大扩,经济和军事力量也大大增强。

1359年,年仅10岁的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承莫斯科大公,他立志要领导罗斯人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他以高官厚禄招贤纳士,同时命令臣民马不停蹄地建造莫斯科石头城。1380年夏,金帐汗国的马麦汗率20万大军,与莫斯科公国的敌人立陶宛结盟,联合出兵,共同进击莫斯科。季米特里大公紧急集合政府军和民兵15万人誓师迎敌。战斗异常残酷,金帐汗国一方战死7万人;莫斯科公国一方也战死6万人,但取得了胜利。1478年,莫斯科公国兼并了诺夫哥罗徳共和国。大公伊凡三世停止向金帐汗国缴纳贡赋。金帐汗阿合马大为恼火,再次与立陶宛大公结成军事同盟,讨伐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早就作了充分准备,并与克里米亚汗国协议和分工。但当莫斯科准备迎击蒙古军队时,大公夫人却不相信罗斯军队的力量把宫廷迁出首都,伊凡三世也非常胆怯,甚至准备与阿合马汗议和。老百姓群情鼎沸,将从前线回到莫斯科的伊凡三世团团围住,质问他为什么临阵退缩,坚持要求他回到前线。伊凡三世回到前线以后,罗斯军队的士气为之大振。1480年11月,罗斯军队与蒙古军队在乌格拉河的冰面上展开激战。在凛冽的寒风中,蒙古士兵因饥饿和衣单而不断减员,罗斯军队的士气却不断高涨。11月11日,罗斯军队从侧面向蒙古军队发起进攻,阿合马率领残部仓皇逃走,最后在伏尔加河下游被打死。乌格拉河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蒙古鞑靼人和金帐汗国对罗斯240年统治的结束。

起源于东方的蒙古鞑靼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征战的过程中建立起军事独裁组织,其长官“达鲁花赤”(镇守官)掌握着军事和行政统一的权力,把辖下臣民按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编排,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只向“达鲁花赤”负责。蒙古人入侵罗斯以后,便将这种制度搬到了罗斯,“达鲁花赤”变称为“八思达”。金帐汗国的统治被推翻后,“八思达”制度却沿续了二百多年,为俄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统一国家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大公对平民百姓和王公贵族都有生杀予夺之权。伊凡三世既被称为“全罗斯的沙皇”、“专制者”,也被认为是“真正的东正教”世界的领袖。

伊凡三世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后,不停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子瓦西里三世继续扩张领土,到他1533年去世时,国家的领土已从1462年的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子伊凡四世继续扩张领土,到他1584年猝然死去时,领土面积又扩大到398万平方公里。

(三)学者为智

伊凡四世病逝后,由皇太子费多尔继承皇位。1598年,费多尔病逝,由于他没有子女,其弟也早年因意外事件丧命。留里克王朝世系到此终止。经过15年的乱政,1613年1月,全俄缙绅会议选举与费多尔沙皇有姻亲关系的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候选人。1613年2月21日,他在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加冕为沙皇,从此开始了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1645年,米哈伊尔沙皇病逝,其子阿列克塞继位。他与第一个妻子生有两个儿子,均智力低下、体质羸弱。他与第二个妻子的儿子彼得·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672年5月30日出生。经过外戚干政和宫廷政变的斗争,17岁的彼得1689年在莫斯科宣布亲政。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情况,他决心通过学习先进文明改变俄国的面貌。

1696年,彼得一世下令组织一个庞大的“俄国大使团”,去周游欧洲各国。他任命瑞士驻俄国使馆外交官勒福尔特为“俄国大使团”的第一团长,并任命了第二团长和副团长,而他仅仅是普通的一员,“寻师问道的小学生”。彼得一世为大使团制定的出访路线图是: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罗马、哥本哈根、威尼斯、伦敦。出访的使命是:第一,游说欧洲宫廷,联合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二,引进各方面有用的人才,如水手、船长、水兵、能工巧匠。第三,为创办新式海军和陆军,购买新式火炮、来复枪以及造船用的设备、仪器等。大使团还包括35名“留学生”(彼得一世即是其中一员),任务是学习各国的造船技术、武器制造技术、军事地形学、战术学、指挥学等。这一考察学习过程经历了18个月,行程数千公里,受益匪浅,意义深远。

在欧洲一年半的考察中,彼得最为直接的感受是欧洲社会的文明和开化。回国后,他亲自召见大臣和近侍,强令他们刮去俄罗斯男人视为骄傲的大胡子。然后由枢密院颁布法令,推向全国。接着,他又颁布诏令,相继对领主和贵族的服饰、家庭妇女参与社交、跳舞、言行举止、思想品德都做了效仿欧洲贵族的改变,下令贵族子弟必须进入各种学校学习,有条件的应该到国外留学。1701年,他下令在莫斯科开办航海学校,学校设算术、三角、几何、航海、天文和地理等课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炮兵学校、警备学校、工程学校、医科学校、秘书学校等。他还亲自主持俄国枢密院会议,决定拨款成立彼得堡科学院,发挥大学、中学和研究院的功能。1718年,彼得一世下令将彼得堡的亚历山大·基京大厦改建成彼得堡博物馆和图书馆。到1725年,彼得堡图书馆的藏书已经达到11000卷。1708年,他下令用新的世俗字体代替旧的教会斯拉夫字体,方便了各种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他还组织大量的人力,翻译国外出版的自然科学、军事学、建筑学、造船学的著作。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彼得一世亲自担任第一期稿件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1699年,彼得一世开始军事改革,解散了过去的设计军,宣布实行义务征兵制,对象主要是拥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同时规定贵族家庭的男子服兵役人数不得少于2/3,新兵必须经过外国军事教练的培训才能分配到军队之中。彼得一世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支海军。1703年,在彼得堡和波罗的海沿岸建立几个大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1706年,造出了第一艘装配有18门大炮的军舰。1712年,第一艘战列舰下水。到1725年,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拥有战列舰40艘、巡航舰10艘、其他小型舰艇800艘,大炮已达2226门,作战人员达到两万八千余人。同时注意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开办了航海学校,讲授算术、几何、三角、航海学、天文学等课程。1715年在彼得堡建立海军学院。同时还选派大量的贵族青年到荷兰、英国等国学习海军指挥技术。

为了建立沙皇专制制度,防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政出多门,1708年在全俄设立8个省(后增至11个),各省的总督直接向沙皇负责,统领地方的军事、政治、税收大权。1711年3月设立9人组成的枢密院,取代领主杜马,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枢密院的成员由沙皇亲自挑选和任命,其职责包括制定新法令、编练海陆军、征税、掌管各级政府机构等。沙皇出访或因病不能施事时,代行沙皇的最高权力。设立检察官,其职责是秘密监视各种公务,查访冤狱,监视国库收支等。为防止枢密院和检察官专权,又设立总检察官一职,作为“国王的眼睛和一切国务的司法总督察”。

为加强世俗政权对东正教会的控制使其驯服地为沙皇专制制度服务,彼得一世推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他于1721年颁布法令,废除牧首制,建立圣主教公会,作为枢密院下设的一个政府机构。该公会总监由世俗官员担任,成员无论是世俗官员还是神职人员,都必须宣誓效忠沙皇。彼得一世自任为“东正教会最高牧首”,从而将教权统一于皇权。

彼得一世使俄国完成了由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过渡,同时也通过向欧洲先进国家的学习,推进了俄国在专制条件下军事、文化及相关经济和科技最大程度近代化的变革。

(四)信者为学

俄国历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扩张主义者。18 世纪前,由于力量不足,只实行地域性蚕食政策。彼得大帝使俄国转向争夺世界霸权。通过与瑞典的北方大战和不断的对土耳其战争,俄国终获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18 世纪后期三次瓜分波兰,实现对乌克兰的完全占有。19 世纪上半叶又征服中亚、高加索地区,占领整个东西伯利亚。1809 年合并芬兰。1801—1812 年合并格鲁吉亚、比萨拉比亚等地。俄国成为庞大帝国,从单一的俄罗斯民族变成拥有100 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俄国政府在各民族地区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强迫俄罗斯化。在国际舞台上,沙俄充当扼杀一切进步事业的“国际宪兵”。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参加反法同盟,镇压法国大革命。1848 年欧洲革命时出兵镇压。19 世纪俄国资本主义有长足进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取得优势。到30年代至50 年代广泛使用机器,工业革命开始。农村出现为出卖而进行的生产,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农民进一步分化。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

农奴制问题成为19 世纪上半叶一切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焦点。俄国先进思想家认识到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孪生关系,提出推翻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的革命要求,开始了几代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俄国解放运动的漫长历程。18 世纪末拉吉舍夫是擎起这一旗帜的第一人。19 世纪20 年代出现第一代解放运动: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运动。从40—50 年代起进入第二代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时期。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是这一代的杰出代表。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工人阶级的作用愈加显著。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的活动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有重大作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三代——无产阶级时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极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1922年12月20日,苏维埃俄国、白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共的成立和苏联国家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信仰密切有关。如果说,彼得一世的改革,是直接学习西方的物质技术和制度成果,那么,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思想家和革命家,则是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思想理论,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套新的制度,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

(五)信归于强?

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苏联农业方面在斯大林大规模工业化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但是集体农庄政策的失误使得苏联农业产值严重下降,仅仅达到1913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在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肃反)运动,期间至少有大约150万人被杀害,被害人总数至今为止不明,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针对普通苏联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是战胜国之一。为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6个加盟共和国被德国占领,1700座城镇和超过3.1万个工厂被夷为平地,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战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令苏联备感威胁,斯大林也在伊朗石油问题和希腊共产主义革命的问题上与美英有分歧。1947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三军统帅由美国人担任)。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5年苏联相对应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位于莫斯科华约大楼)。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最后成为了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招致东欧各国的反对,出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等反对赫鲁晓夫政权的事件。赫鲁晓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苏联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钟。1964年10月14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但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1991年6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性和有竞争的总统选举,有数名竞选者参加大选。经过几十天的激烈选战和宣传活动之后,最终叶利钦高票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991年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等。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将停止其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1931年2月1日,叶利钦出生在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一个普通农家。他从小就有叛逆和冒险精神,上小学后他就以“积极精神和果敢刚毅的性格崭露头角”,学习成绩不错,年年在班上当班长。但他自由散漫,行事鲁莽,好出风头,喜欢打架。1976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1991年6月,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独立后的俄罗斯,总统与议会矛盾激烈。叶利钦决定另起炉灶通过新宪法草案,暂止反对派鲁茨科伊的副总统职务,并无视宪法,宣布解散议会,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不甘示弱,宣布停止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由鲁茨科伊代理总统,并在议会所在地白宫组建了1000多人的警卫团。叶利钦很快派出军队,封锁了通往白宫的所有道路,切断白宫内的水电供暖和电话线,并最后通牒议会,要求立即交出枪械。双方剑拔弩张:政府的装甲兵完全包围了白宫,冲破了议会战斗队设置的路障,在密集枪炮声中,议会大厦浓烟滚滚,墙壁千疮百孔,巨大的火舌将白宫变成了“黑宫”,经过13天的战斗,叶利钦的政府军攻占了白宫,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等人束手被捕。1992年12月12日,有利于叶利钦的新宪法获得通过,议会也重新进行了选举。“铁血总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在俄罗斯一时无人能敌。1996年俄总统换届大选,叶利钦击败强劲对手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第二次坐上了俄罗斯总统这把交椅。

叶利钦执政时期,一直未能找到一条摆脱危机的正确道路。先是照搬西方模式,一心指望外国援助,实行“休克疗法”,结果国家元气大伤。几年里叶利钦对政府人马换过多拨,但一直没能提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加上车臣战争失利,政局依然动荡不定,经济危机没有好转迹象,社会生产继续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

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战略,是在经历挫折后逐步形成的。俄罗斯独立之初,国内激进自由派奉行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并没有把俄罗斯当做“兄弟伙伴”,而是通过北约东扩、发动科索沃战争、对独联体国家进行政治和军事渗透等手段,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使俄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叶利钦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加大多极化外交力度,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叶利钦领导下实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叶利钦任职期间曾4次访华,为推动中俄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中俄两国元首9次会晤,双方共同倡导建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为21世纪两国继续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卸去总统职务,并任命总理普京为代总统。俄罗斯百姓终于明白,号称民主国家的俄罗斯总统最终抛弃了民主程序。为何选普京?一般的说法是:叶利钦对普京的观察已经很久,从普京跟着圣彼得堡前市长萨博恰克在市政府做事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不仅仅研究普京的档案,还在普京调任莫斯科后,继续关注他。2003年接见记者时,说起此事,他说:“我花了很长时间做这件事。”观察的结论是:普京是一个聪颖的、读过书的、隐忍的和正派的人。他对普京说:“我把沉重的命运送给你了。”时隔多年,叶利钦说,普京还真行,利用那段时间好好地表现了一下自己!

执政以来,普京致力于复兴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对内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金融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改善国际环境,拓展外交空间,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上恢复了世界性强国地位。

普京任总统期间,整体提升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在对内外政策方面偏强硬,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争议,被认为是一位“铁腕总统”,被美国《时代》、《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

2018年3月18日晚8时,俄罗斯总统选举落幕,普京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莫斯科时间3月23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正式宣布现任总统普京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得票率为76.69%。


参考文献

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版。

于沛 戴桂菊 李瑞:《斯拉夫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柳昌清:《文明类型论纲》,。《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进入专题: 俄罗斯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4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