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海东盛国”与日本的海路往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6 次 更新时间:2016-05-02 20:53

进入专题: 渤海国  

宋靖  

渤海国(698—926)被誉为“海东盛国”,其政权存在的200多年间,拓展了与东北亚诸国、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渤海国拥有东北亚重要的港口,通过海上交通,由渤海国南京(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出发,可直航新罗,转航日本;由渤海国东京(故址一说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一说朝鲜富居里)出发,可直达日本。可以说,渤海国拥有沟通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的重要通道。


对日航线安全可行

渤海前期,其疆域东达日本海。作为五条交通干线之一,日本道开辟于渤海第二代王大武艺时期(718—737)。其时,日本同新罗关系紧张,有意与渤海建立“亲仁结援”的友邻关系,720年,曾遣使“观其风俗”。727年,大武艺遣使“赍状并附貂皮三百张”访日。

日本道陆路经东京龙原府,“以即航海之途”。海路航线有三条:北线、筑紫线、南海府线。其中,北线是渤海国对日主要航线,航路从龙原府外港波谢特湾出发,向东南横渡日本海,到日本中部北海岸能登(福井)、加贺(石川)一带登陆,航程约200海里。这条航线是渤海国与日本京城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之间较近航线,海流、季风等气象条件适于航行。筑紫线的航行则是一次偶然事件,759年,从波谢特湾出发的船只遇风,漂至对马,到达难波江口(今大阪市),后至筑紫(今九州福冈)。南海府线指从南海府吐号浦出发,沿朝鲜东海岸南行,穿过对马海峡,到达筑紫。776年出访187人,其中141人遇难,故而此后不再从吐号浦港前往日本。

渤海国使节访日,正式出访多达34次,日本遣渤海使13次。渤海国使节在日本的登陆地计有15处。渤海国出使船只以扬帆行驶为主动力,秋季出发,利用从大陆吹向太平洋的北风和西北风,自西迂回东海,到达加贺、佐渡等中部海岸线登陆。回国时,利用春夏季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自东迂回东海,安全返航。随船有天文生确保航行,虽有遇难出现较大伤亡的情况,但总的来说,失事率不高,航线安全可行。


对日通聘分为三阶段

渤海国与日本经海通交,既受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又与其国内形势相关。渤海国对日访问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武职使者时期、文职官员使者时期、专职使者时期。最初的5次出访为武职将军担任使者,体现双方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沟通,寻求合作。唐上元二年(761),唐“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将渤海郡王升格为渤海国王,渤海国对外交往的重心转向贸易。因此,同年,渤海国首次派出文职官员担任使者,出访日本。大仁秀时期(818—830年),渤海使者开始由政堂省和文籍院官员出任,使团规模基本固定在105人左右,外交人员专职化。其外交使团一般包括使头(大使)1人、嗣使(副使)1人、判官2人、录事3人、译语2人、史生2人、天文生2人、大首领65人、梢公28人。

日本对渤海国外交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27—799年,日本遣渤海使13次,均发生在这一阶段,日本之所以联络渤海,意在征讨新罗。第二阶段为804年至926年渤海国灭亡,渤海国使朝聘年期由6年改为12年。这一阶段,日本对渤海来使限制增多。日本对渤海国政策的转变,与其在东北亚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相一致。进入9世纪,日本停止派遣对外使节,810年停派渤海使,816年停派新罗使,838年停派遣唐使,其使节停派与日本迁都和对外战争导致的穷困不无关系。


经济交往符合双方需求

渤海国与日本的通聘,不仅是政治活动,而且从一开始就具有经济因素。渤海国对日本频繁遣使,以间隔1年至3年为多,最长为14年,其内在动力正是商贸需求。大钦茂(737—793)时期,渤海国访日使者冬至春返,连续派遣使者。798年,日本遣使渤海国,“许以年期……六年为限”。当年渤海国遣使回访,表示“六年为限,窃惮其迟”,不同意年期限制。824年,日本改定渤海国访日年期,“告以一纪”。次年,渤海国再派使团访日。828年,日颁布《应禁交关事》,严格限制与渤海客徒贸易。贸易受限后,841年,渤海再次遣使出访日本,遵守了日方盈纪的要求。

渤海国使节出访日本,实质是官方贸易。渤海国输往日本的货物主要是土特产品,例如貂皮、大虫皮(虎皮)、熊皮、豹皮、人参、蜂蜜等。起初,日方回赐渤海使节的物品主要是丝织品。776年,应渤海使者史都蒙的要求,日本在回赐物品中增加了黄金、水银、金漆、漆、海石榴油、水晶念珠、槟榔扇等物品。渤海访日使团中的“大首领”即靺鞨各部首领,渤海政府组织靺鞨各部进行对日商贸,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了对地方的控制。大钦茂在位时期,几次派出大规模使团出访日本。例如,746年渤海和铁利访日使团达到1100余人,779年为359人。

872年,日方规定,在内藏寮与渤海客徒回易货物之后,允许京师人、市人、集市廛人等与渤海客徒私相市易。882年,“禁制私回贸易客徒所赍货物”,旨在由日本政府垄断贸易。渤海国与日本的贸易乃是基于双方需求,其优先顺序依次为朝廷、京师官员和民间。日本朝廷不接受渤海国民间船只赴日贸易。因此,在违期之限,渤海商人有时隐藏真实身份,加入唐人或者在唐新罗人的行列,冒充唐人赴日。

总之,渤海国与日本往来密切,前期以政治和军事目的为主,后期则以商贸为主。在渤海国与日本交流的背后,时常出现唐朝和新罗的身影。例如,759年,日本赠送给渤海国的舞姬,后由渤海国转赠于唐。日本留学生、僧人、新罗使节经由渤海国出入,唐与日本之间的物品、书状也时常经由渤海国转送。因此,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有必要在东北亚背景下予以足够重视。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东北民族传统与唐文化融合下的渤海行政建置研究”(15ZSE01)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渤海国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2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