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敬雷:听亲人说家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5 次 更新时间:2016-04-09 14:36

邓敬雷  


我出生的家庭十分普通,父母亲是中小学老师,长期在农村学校教书,我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一家七口人,全靠父母工资生活,家里经济拮据,捉襟见肘。我读高中了,正处在青春期,还穿父亲穿过的衣裤,又肥又大,很不合身,遇见女同学我都难堪得抬不起头,很伤自尊心!


从小到大,我特别羡慕那些非富即贵、显赫光鲜的家庭,他们家里有很多我们家里没有的东西,一个个穿着打扮漂漂亮亮!我常常因此失落惆怅:为什么我的家就没有可圈可点、值得炫耀的地方呢?我到很晚才慢慢了解父亲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各自的家庭出身。


在父母亲那个年代,国家干部每个月领的工资都差不多,工作和生活条件基本相同,但是家庭条件因生孩子多少有明显差异,生两个孩子的不少,家庭相对富裕;也有生三个、四个和五个的!肯定经历千辛万苦!我看见许多父母辈的人,与我父母年龄相仿,身体却比我父母棒很多!我顿生“人不能与人比”的感慨!


父亲认真教书一辈子,原本身体强壮,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没有什么不良生活习惯,也没有患癌症之类的绝症,但是年纪大了以后,尤其是退休以后,身体就一直出毛病,各种器官都出故障,大病小病不断,自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也把老伴和孩子折磨得够呛!我因此甚至非常怀疑那些“生活有规律身体才能健康”的医学理论!


回想父亲去世前几年,住院治疗,饮食起居,都靠母亲照顾,母亲的确很辛苦!好在有我们五个子女,加上各自的配偶,人多力量大,大家齐上阵,轮流陪护照看,帮助他度过一个又一个生死难关!这个时候体现出子女多的好处!


我们晚辈尽心尽力,还是未能让父亲安享晚年,更没有挽留和延长他的寿命,七十四岁那年他带着病痛离开了人世。我常常为此扼腕叹息!无比羡慕那些健健康康,没病没灾,活到八十、九十乃至百岁的老人!不由得想起“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句话的深刻涵义!


父亲走了之后,母亲孤单一人,只好轮流跟随五个子女生活,母亲先随我到上海生活了两年时间,后来主要在四个女儿家也就是我的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家生活。


在上海相处的时间里,我发现母亲明显衰老了,但是买买菜,做做饭,还是没有问题,而且老人家年纪越大,厨艺越高,做的菜儿子特别爱吃!


没有想到的是,母亲从上海回家乡之后,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隔三岔五生病,经常打针吃药,严重时还要住院治疗,有一年闹痔疮,把她折腾得很厉害,不得已做了一个手术。母亲晚年因为大大小小的毛病,前前后后做了四五次手术!母亲的身体让我深深担忧!


我在上海教书,一放寒暑假就着急回去看望她。我心想老天爷会很公平的,一定会保佑她,在心里祝愿她身体健康长寿,但是事与愿违,母亲老了以后,健康状况越来越走下坡路!人们常常说: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关键是心态好!母亲的心态好到无人能比,只要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为什么身体不好呢?我纳闷,忧虑,沮丧。


我不知道母亲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弱,我清楚母亲年轻时照顾我们五个姊妹,既累又苦!终于熬到我们子女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身边,独立工作生活。可是,年老的母亲又要照顾父亲,一辈子操劳,从未歇息,真的很不容易。


有一年我回家乡,不管在大姐家还是在大妹家,我尽量多和母亲交谈,我问她为什么身体这么差?她回答从小没有吃过母乳!外婆生下她以后,没有什么奶水。我当然知道一个人幼儿时期的营养状况十分重要,那是身体一辈子的基础!言谈之中,我也知道母亲小时候的家庭情况,这些过去母亲成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讲给我听。我那时必须心无旁骛,专心读书考大学,不能分散精力,也没有时间询问和聆听她讲述。现在,母亲空闲下来,我也早已成家立业,可以正儿八经地向她了解和打听。


父母的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以及亲戚关系,过去也听到了一些父母亲的片言只语,有些不用问、勿需听,自然而然地会注意到,譬如,我母亲只有外婆和舅舅两个亲人,父亲只有四叔一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大伯、三叔、五叔、六叔还有七叔几个是同父异母兄弟。我家亲戚交往局限在直接打交道的这些人,也就是与父母血缘关系最亲近的人。除此之外的远亲,只是偶尔提及,根本不来往。当然,想来往也不可能,方方面面的条件都不允许。


外婆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有好几年,父母是双职工,虽然不宽裕,但是比起在农村务农的舅舅家条件,当然要好很多!每次外婆从舅舅家来我们家,都是面带菜色,在我们家住一段时间,改善生活,气色就好了!


茶余饭后,外婆喜欢拉家常,说她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不让女儿读书,所以她没上过学,只读过一点《三字经》。


打懂事起我就知道我外公还活着,在上海,是上海延安中学的体育老师。我很奇怪母亲与他没有任何来往,父母都习以为常,我也从来不问他们,大家当没有这件事情存在。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那个时代大家都非常艰难,个个“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也顾不上谁,谁也帮不上谁!


1985年,我读大学二年级,父母亲和舅舅突然把外公从上海接回湖南,就住在我们家里。暑假时我回家见过他,他已是一个中风偏瘫的老人,非常消瘦,由外婆伺候。那一年我十八岁,过生日那天,外公和外婆还有我们原来一家七口人,一起围着桌子吃饭,我印象深刻。


暑假结束,我回长沙读大学,后来外公也离开了我们家,具体过程我不清楚。反正,这辈子我就只见过他那一回。外公最终又回到上海,在那里过世。


母亲是一个不会说也不太爱说的人,我经常问她,她陆陆续续告诉我,外公和外婆都出身大户人家,两家门当户对,外婆兄弟多,外公是独子,上有一姐,下有二妹。外公和外婆的结合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听亲人们说,外公年轻时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青年时期就与外婆不合,嫌弃外婆,其实我觉得外婆到老都举止端庄,年轻时应该差不到哪里去!母亲虽然个子小,但是五官长得好,皮肤也好,应该是有遗传的原因的。


1949年,新旧政权交替,外公只身一人,离开家乡湖南洞口县,跑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另外娶妻成家,生下四个女儿。那些与母亲同父异母的姨妈,我只见到其中一个,也仅仅一面,她来我家看当时在我家养病的外公,令人惊讶的是,她长得与母亲非常相像!


外公去了上海,自己得以解脱,外婆被打成了地主,母亲和舅舅都是地主出身,外婆守活寡,一个人把女儿和儿子拉扯大,外公根本没有尽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母亲和舅舅跟随外婆在苦难中生活。因为从小没有父爱的缘故,母亲一辈子胆小怕事!我很少听母亲提及外公,但也从来没有听到她埋怨外公,对自己的生身之父,她既没有爱,也没有恨,心里平静,淡然处之。我觉得母亲胸襟宽广,实在难得!


母亲一辈子最爱的人是外婆和舅舅,对他们有如何其他人无法取代的深厚感情。因为他们三人曾经在农村相依为命多年,患难与共。直到与父亲结婚,母亲才脱离农村,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拿国家工资,而舅舅则只能在农村当农民,四十几岁时家庭发生变故,不幸身亡。外婆白发人送黑发人,遭受了老年丧子的沉痛打击。


母亲的长辈中,除了外公在上海,他的大妹即二姑外婆,也在上海;外公的姐姐在江苏徐州,即大姑外婆;他的小妹在湖北武汉,即三姑外婆。她们是母亲的三个姑姑。


1985年,我跟父亲去武汉旅游,到过二姑外婆家,那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市民家庭。听说她原本可以呆在上海,嫁了丈夫以后才去了武汉。她有一个儿子,患羊癫疯,后来意外死亡。母亲对这个三姑姑很有感情,常常怀念她。


大姑外婆是长姐,丈夫是德国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原本也可以在上海,不知何故去了江苏徐州,据说她很照顾弟妹,属于特别顾娘家的女人。我在上海见过大姑外婆的女儿和外孙女,女儿长得漂亮,外孙女其貌不扬。


无巧不成书,2005年我工作调动到了上海,在一所大学教书,我和二姑外婆打交道比较多。每次我去她家做客,八十几岁的老人总喜欢和我聊天。她和儿子儿媳孙女说上海话,和我则说湖南话,彼此都感觉亲切。她虽然年老,行动不便,但是头脑反应快,思维清楚,是一个聪明人。


二姑外婆是母亲上一辈的人,我从她的话语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母亲,也了解母亲家族的人。她丈夫是国民党军官,1949年内战失败后,被俘杀头。另外一种说法是投诚以后被枪毙。总之年纪轻轻成了寡妇,带着一个幼小的儿子在上海艰难度日,在一个街道小工厂当工人,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才把儿子抚养成人。


二姑外婆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舅,属于地地道道上海人,连湖南话也不会说,出身如此家庭,在那个阶级斗争年代,自然没有好的出路,虽然学习成绩好,也不可能考上大学,只能进工厂当一辈子工人,成了货真价实的工人阶级,算是脱胎换骨!听二姑外婆说,她和儿子相依为命,担惊受怕过了几十年,直到1976年以之后,才松了一口气。儿媳妇不太能干,是生活在上海社会最底层的人,在过去低人一等的年月里,儿子能娶到老婆就不错了,还能挑三捡四?只能认命。这样的儿媳也有很大好处,就是老实听话,不会欺侮婆婆,相反还服伺婆婆。


二姑外婆后来又有了孙女,祖孙三代四口人,住在中山公园附近的一间小平房里。晚上打开沙发,奶奶和孙女一起睡。在地面与天花板之间做一个隔断,形成一个阁楼,儿子和儿媳从小楼梯爬上去睡觉。早晨起来去街道马路旁边倒马桶。上海人的生活并不令乡下人羡慕!


二姑外婆家住的是老楼房一层,走出小区就是车水马龙的闹市。但是我的确没有感觉到,居住和生活在这种大城市,有什么优越性?在中国,上海几乎是繁华的代名词,但是上海市民的现实生活与人们的想象,反差太大!


我坐在餐桌旁,望着皮肤白净的老人,心有感慨。难以置信,这么一个脸部略微浮肿、步履蹒跚的老人,和广大普通市民没有两样,却有着那么特殊坎坷的人生起落。虽然她轻易不会讲出口,也无人打听,仔细倾听她诉说,可过去的历史却是真真实实的,而且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二姑外婆和外公他们姊妹的舅舅是国民党的将军。1949年败退去了台湾。二姑外婆给我看了这位国军将领在台湾的全家福,我万分惊讶,照片上的人的长相、服饰和发型,竟然和大陆内地拍摄的民国题材的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模一样!


从血脉关系上算起来,我是第四代,我无法想象,在中国,我的父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竟然还有如此“海外关系”!但在我们每天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又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简直与我们毫无关系!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无暇他顾。


二姑外婆病重送进了社区医院,是在医院去世的。表舅和表舅母告诉我,老人临终之前在病床上常做噩梦,大呼小叫,回忆的是她几十年前被杀的丈夫!人到了生命最后,深层的情绪和思维都无法控制,自然就流露和迸发出来!


二姑外婆的追悼会在殡仪馆举行,我意外地看见了表舅母的哥哥和姐姐,衣着光鲜,长相也不错,和表舅母完全不同,也显得比她年轻很多,倒像是她的弟弟妹妹!同胞姊妹,一母所生,为何差距这么大?表舅母的母亲照片我见过,一个满头白发、很有风度气质的老太太!好像也是一名教师。表舅母受生母歧视,只把婆婆当成亲娘。


我突然想起了上海的四个姨妈,但是却无法联系,表舅一家人也不和他们来往,常言道“血浓于水”,何至于断绝关系、形同路人?我曾经萌发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发布“寻人启事”的念头,考虑再三,又觉荒唐可笑,只得作罢!


有一年母亲住在贵州凯里二姐家,我从上海去看她,与母亲交谈获悉,外婆家是地方士绅,外婆几个弟弟都是大学生,最小的弟弟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湘潭大学任教,后调入长沙的高校。


我听母亲讲了一个故事。外婆的一个弟弟一次外出走亲戚,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回家,被她的父亲关进仓库,她的母亲心疼儿子,但是惧怕丈夫,不敢说话,直到她的奶奶出面救孙子,她的父亲因母命难抗,才把人放出来。这令我不由自主联想到《红楼梦》里贾政责打贾宝玉、贾母斥子护孙的情节。外婆家规矩之严,由此足证。


父亲是湖南武冈人,和母亲的家庭比较,父亲的家庭相形见绌。父亲生前常说,我的祖父是被人抱养过来的,从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改刘姓为邓姓。再多信息就没有了,譬如祖父的生身父母、兄弟姐妹,不得而知。


祖父娶了三个妻子,前两个先后去世。头一个生下大伯和三叔,第二个生下父亲和四叔,第三个生下五叔、六叔、七叔,还有姑姑。父亲从小没有娘,和四叔兄弟两个相依为命。因为缺乏母爱,父亲一生性格阳刚有余,阴柔不足。


祖父脾气粗暴,打起孩子来不择手段,父亲经常提及他被打的事情,包括一些细节,不但没有怨恨,反而心存感激,声称自己生性顽劣,如果没有祖父这般厉害,他就不会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师范学校,也就走不出农村,也就没有了我们一家吃国家粮、比起农村要幸福得多的生活!遗憾的是,脾气和打孩子都如同传家宝,代代相传!我出生前祖父就去世了,祖父只看到我大姐的出生。


1949年后祖父也被划为“地主”成分。但是我觉得祖父和外祖父、外祖母是不对称的“地主”,属于门不当、户不对。若是在1949年前,恐怕就没有父亲和母亲的婚姻,但1949年后翻天覆地,他们同属“剥削阶级”,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父亲的家庭成员,除了大伯和父亲从农村出来参加工作,其他都在农村务农。


父亲健在,我跟着他回武冈老家。父亲去世以后,我一个人回武冈老家。


中国农村的确很穷苦,过去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是为了奔小康。1978年以后,农村变化很大,许多农民脱贫致富。但是我的亲人却还没有。他们的子女只有走考上大学这条道路,才能脱离农村,过上好日子。否则只能靠卖苦力打工。为此丢掉性命的堂兄弟就有两个!家族里没有人具备经商的头脑和本领,只能看着别人做生意赚钱,他们当中有人尝试过,最后都失败了。看来,生意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


四叔对我说,他当年考上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都到了大队。但是因为出身不好,被贫下中农无情地剥夺了读大学的资格,在农村当了半辈子的农民,直到1978年之后,才当了民办教师,最后转为公办教师。四叔自嘲长的脸是一副哭相,所以是苦命的八字!这就是普通人的命运,令人唏嘘!


大伯早已去世,但是生了好几个儿子,我每次回到老家,都尽量和他们见面,他们不太情愿说他们的父亲。这么多年来往,我还是从他们的话语中,零零碎碎地知道大伯的一些情况。


如前所述,大伯也是在外面当老师教书,因为言论话语中反对林彪和江青,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被定罪为“现代反革命”,关进监狱,服刑期间仍不思悔改,继续恶毒攻击中央首长和伟大领袖,罪大恶极,最终被执行枪决,尝到了无产阶级专政铁拳的滋味!当年长辈们吃尽了说话的苦头,鲜血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使得父亲在世不厌其烦地谆谆教诲我们子女“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1978年以后,大伯被平反,补发了工资,一个儿子顶了班,家属受了益,但本人却死得凄惨!我想,大伯反对“文革”,应该有功,为此壮烈牺牲,完全可以评为“革命烈士”!如同英雄张志新、遇罗克他们。


有趣的是,我的奶奶却是贫下中农。她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爷爷,一辈子当农民,其长子是我的大表叔,在“文革”时期当过威风凛凛的造反派司令!如果“四人帮”没倒台,兴许还会当官掌权。他对现如今改革开放非常不满,骂邓颂毛。套用革命语言来解释,这是由他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只是现如今不再按照“反动言论”抓“反革命”分子,严加惩治,轻则坐牢,重则杀头。中国毕竟进步了!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58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