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第九讲:《西游记》如何做特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4 次 更新时间:2016-03-16 13:29

进入专题: 西游记   李天飞讲西游  

李天飞  

昨天贫道八了玉皇大帝的一家子,今天本来打算讲二郎神杨戬的,但发现有些问题,不提前交代一下,后面不好展开,所以贫道今天就从花果山的几场战斗入手,看看《西游记》里的一些隐藏的元素。


花果山的战斗

今天我们重点来解读花果山打斗的几场戏。

第一场是巨灵神攻打孙悟空,“大圣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巨灵神抵敌他不住,被猴王劈头一棒,慌忙将斧架隔,扢扠的一声,把个斧柄打做两截,急撤身败阵逃生。”然后哪吒又上,就换了一副样子。

那哪叱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悟空见了,心惊道:“这小哥倒也会弄些手段。莫无礼,看我神通!”好大圣,喝声“变”,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架住。

我们看,第一场和巨灵神的战斗,和《三国》里的武将单挑毫无区别。但是到了哪吒这里,就会发现:哪吒和孙悟空都会三头六臂。但是,这三头六臂,真的能增加战斗力吗?六根胳膊不互相碍事吗?事实上《封神演义》里哪吒刚长出三头六臂时,就发愁地对太乙真人说:“弟子长出这些手,丫丫叉叉,怎好用兵?”


头六臂的哪吒和孙悟空

第二场,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战的时候,两个人都变了法像: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搜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面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如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

在我们的印象中,二郎神从来都是一个俊俏小帅哥,他的法像为何是“青面獠牙,朱红头发”?孙悟空本来是个猴子,他变得和二郎神“嘴脸一般”,似乎也是青面獠牙、朱红头发了。另外那个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也和他猴子的本相太过不搭。

孙悟空还有两次变法像,例如他从龙宫取得了金箍棒之后,在花果山撒欢,就使了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长的高万丈,头如太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ps,这里面有个bug,诸位看出来没有?清朝的黄周星看出来了,他在后面批了一句:“只是口太小了。”

孙悟空还有一次大变身,就是和牛魔王大战的时候。牛魔王变成了一头巨大白牛时:

行者也就现了原身,抽出金箍棒来,把腰一躬,喝声叫:“长!”长得身高万丈,头如泰山,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执一条铁棒,着头就打。

贫道看到这不禁笑了,这一段比开头那一段高明了些:他把血盆改成了血池,这个比例就差不多了。

我们看这些惊心动魄的描写,真是如身临其境,那么,这些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形象,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密教神。

我们看密教神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喜欢变化忿怒身。这种忿怒身起到降服妖魔的作用,所以极其威猛可怖,六臂、八臂乃至更多臂的都有。这里写得很有分寸。巨灵神是道教的,不是密教的,所以不适合写成三头六臂或者能变身。哪吒本来就是密教神,他自然会这门本事。孙悟空作为主角,当然也得会这种法术。另外,擅长这种密教变身法术的,还有二郎神、青牛精等。

六臂、八臂都是拿法器的。比如大威德金刚,手里分别拿着杵、勾刀、标枪、月斧、剑、箭、 人骨杖、法轮、金刚杵等。哪吒手里拿的斩妖剑、降魔杵、火轮儿,也是照着藏密神像编出来的。

密教的这种化身,除了多头多臂之外,还很高大。据说这种忿怒身小者有人身的18倍大,大者如山岳甚至与天相齐。可见孙悟空与二郎神变化的大法身是如何惊人了。

贫道现在上一张图,诸位看看,认得这是谁吗?

  观音忿怒相马头金刚

这就是观音姐姐啊!观音的忿怒相:马头金刚。想不到观音姐姐还能变化出这副凶模样!

忿怒身多用蓝色、红色。我们看中国传统绘画,用色不是这样的。元代永乐宫的壁画,是正宗的道教神仙。就是最威风的如白虎星君,也和我们凡人是一样的。只是穿的东西漂亮了点而已。他真的和敌人去打,也就是本色出场,抄家伙就上,和巨灵神一样的。很少有“面如蓝靛、发似朱砂”这样的神像。

只有到了藏传佛教的寺庙中,才发现他们的颜色特别浓烈,蓝、红、白、绿、黄这五种特别纯的色彩。所以孙悟空就算是一只猴子,也会变出“青面獠牙,朱红头发”的忿怒身来,也就不奇怪了。

左:元代道教壁画白虎星君。右:明代藏密唐卡


唐僧师徒在流沙河边第一次遇到沙僧,他的模样是这样的: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清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我们看,这里一头红焰,两只如灯般的眼睛,以及蓝靛脸等,都是藏密神像的特征。另外,他脖子上挂的九个骷髅也是这样的。几乎藏密忿怒本尊都挂骷髅。骷髅项链具体代表什么,贫道没有学过藏密,不大清楚。有的说法是代表无明,有的说法是用来震慑恶魔,总之挂骷髅项链,也是密教的一个特征。

不得不说,86版西游记在这方面确实高明,化妆师给沙和尚粘了一头的红头发,大概是实在不好把肤色全搞蓝,但还不忘记给他穿一身蓝衣服。道具组的衣服多了,为啥偏就能挑中蓝的?这正是导演懂得其中道理,虽然条件艰苦,但仍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藏密赤发蓝身的那个意思,这就是本事啊!至于最近的《三打白骨精》电影的那个颇具魔幻色彩的秃头沙和尚,导演大概是知道沙和尚应该是蓝的,于是照猫画虎地给他搞了一身蓝,恨不得眼珠子都滴两滴蓝墨水。殊不知这个形象的深层文化特征,竟然把代表力量的红头发取消了。估计化妆师是阿凡达看多了!嗯,九个骷髅也不见了,挂的佛珠这滴里嘟噜一串一串的,你以为你是辉子爷么?


西游记为何多密教元素

其实《西游记》好看,密教元素多也是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好看。因为作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不能出力地写每一场战斗,比如这场:

怒发泼妖魔,恼急猴王将。这一个专救取经僧,那一个要吃唐三藏。心变没亲情,情疏无义让。这个恨不得捉住活剥皮,那个恨不得拿来生蘸酱。真个忒英雄,果然多猛壮。棒来枪架赌输赢,枪去棒迎争下上。举手相轮二十回,两家本事一般样。

这和三国、水浒里的武将交锋并没有不同,诸位如果不看上下文,知道这是孙悟空跟谁在打吗?西天路上使枪的妖精多得很,黑熊精、白象精、青牛精都使枪。起码这一段用在白象和青牛身上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是写红孩儿的。如果不加入画面感特别强的描写,也只能就用这些套话来硬凑。而密宗是特别强调画面质感的。密宗神忿怒身的几个特点,一个是大,特别大,顶天立地;第二个是颜色特别鲜艳,怎么刺激你的观感怎么来。还有就是特别恐怖,青面獠牙,六头八臂,挂骷髅的,冒火焰的,踩尸体的,拿着残肢断手骷髅碗的。这样的形象吸收到《西游记》里来,自然有意思极了。

《西游记》里的三头六臂,还不是很多。但是另外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三头六臂就多得不可胜数,比如说万仙阵里的文殊广法天尊,现出一尊“法身”,“面如蓝靛,赤发红髯。浑身上五彩呈祥,遍体内金光拥护。降魔杵滚滚红焰飞来;金莲边腾腾霞光乱舞”。这也是密宗忿怒身的形象。藏密认为文殊菩萨的忿怒相是大威德金刚。这一段我们看,基本上就是照着大威德金刚的这一路形象来写的。《封神》之所以能占一席地位,也正是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些元素。现在我们看影视也知道,魔幻题材,一定是要大搞特搞特效的!特效不好看,就白瞎了。明代人一样懂得这个道理。《西游记》借用西藏、印度的密宗元素搞特效;这和今天的国产电影,都向好莱坞大片学特效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中原人士,从上古就不太爱编特效剧。我们看本土的神话,都像写意画。细品之下,回味特别的隽永,但是看实际的描写,却非常简略。大家熟知的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还有庄生梦蝶、北冥大鹏也可算,在原文中就是寥寥百十个字而已。这其实是好事,不是坏事,您不觉得这几十个字分量很重吗?只要戳中后人的那个共鸣的点,再多的语言也就没有用了。空间是开放的,作者只是点到为止,想象力是留给读者的。

这在古代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到了明代,尤其是晚明的那一百来年,当时大众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娱乐至死。他们只喜欢看特效片,看热闹故事,懒得自己去思考、想象。对前人那些寥寥几十个字的隽永故事,不爱看不爱想,也看不懂了!自然就有西游、封神这样的书出来,向当时的“好莱坞”学特效,替他们想象,在他们脑子里跑马圈地。一大批神魔小说是火了,可是国人的思维力,却这样在大片里渐渐萎缩了!

另外,《西游记》里很多地方都留有藏密影响过的痕迹,比如说在金池长老的观音院,明明是一座汉地寺院,里面的和尚偏偏“头戴左笄帽”,这种帽子,本来是老鼠精那一回里镇海寺的喇嘛戴的。《明史》记载,万历七年,西藏帕木竹巴政权首领札释藏卜进贡的东西里有一件“左髻毛缨”,应该就是藏传佛教徒所戴法帽,俗称“鸡冠帽”,顶上有绒穗聚拢的,名“卓孜玛”,“左笄”、“左髻”,恐怕都是“卓孜”的音译。所以说,密宗从西藏传来,经元代、明代,在中土已经非常兴盛。《西游记》吸收了许多藏密元素,写进自己的故事,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须注明出处!

本文原标题:《李天飞讲西游|第九讲:告诉您《西游记》如何做特效,Duang~》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责编有《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藏徐悲鸿书札》、《张籍集系年校注》、著名学者编年事辑系列等。个人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亦工诗词、书法。宗二王帖学一路,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备注:本文首发于 新浪微博@李天飞大话西游,转自作者微信公众号“xianer-xianer”。

    进入专题: 西游记   李天飞讲西游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8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