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金生:关于中国学科专业分类调整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83 次 更新时间:2016-03-15 13:12

进入专题: 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门类   学科类   交叉学科   新兴学科  

易金生  

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文件,反映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调整)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的指导性文件。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实质是对不同学科专业进行的一种重新编排,是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划分设定。因此,修订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推动学科专业的分类调整,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思路之一。

 

一、中国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建设的历史回顾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由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组成,其中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级,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学科类和专业三个层级。

 

中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四次分类调整。第一次是1983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后文简称《试行草案》)。中国在恢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后,1981年开展了第一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教育部在借鉴了国外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试行草案》,将学科专业分为10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共设置了63个一级学科,638个二级学科。在19852月增设了军事学门类。这样,《试行草案》正式确立,含11个学科门类,64个一级学科和647个二级学科。第二次是1990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针对1983年《试行草案》出现的各种弊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了修订与调整《试行草案》的决定,并且规定了修订原则:一是以《试行草案》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学科专业划分以学科自身内涵为主,适当考虑业务部门的特殊需要;三是划分过细偏窄的专业要适当归并,专业名称要规范、准确,能够科学反应学科内涵;四是增加一些比较成熟的新兴、边缘学科与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趋势的专业;五是处理好与本科生专业设置的关系,凡是不适宜于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不列入。199011月正式颁发了新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共设置了11个学科门类,72个一级学科和620个二级学科。与1983年的《试行草案》相比较,学科门类的数量上没有变化,但一级学科增加了8个,二级学科减少了27个。第三次是1997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1996年第14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做出决定,对199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共设置学科门类12个,一级学科89个,二级学科386个。200512月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取消了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4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样,1997年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共有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89个,二级学科387个。第四次是2011年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997年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也出现了很多矛盾与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修订。此次增设了一些知识体系必须重新划分的学科、与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有关的国家亟需学科、具有前瞻性且有较大社会需求的学科和国家特殊需要的学科,并且给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留有空间,增加了艺术学门类。这样,新的学科门类共设置了13个学科门类、109个一级学科,对2个一级学科进行了更名,没有设立二级学科①。

 

中国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六次分类调整。第一次是1954年的《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建国后,新中国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同时,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仿照前苏联建立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制度,并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个高等教育专业目录——《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该专业目录的典型特点就是强调专业设置与行业部门的对应,强调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该目录以行业部门为专业分类设置的框架,按照工业部门、建筑部门、运输部门及农业部门等11个行业部门生产需要设置了257个专业。第二次是1963年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国家计委、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实际专业设置过程中专业数目不断增长、专业面过窄、专业名称混乱的情况,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行业部门为专业分类框架的做法,采用“行业部门+学科”的分类框架进行专业设置,共设置了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政法、财经、体育和艺术等11个一级类和432个专业。第三次是1980年代的专业目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国际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从19788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发出《关于进行高等学校专业调查和调整工作的通知》起,到198811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的颁布,历时10年,共颁布了工科、农科、林科、医药、理科、社会科学、师范教育和体育等8个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了8个门类、77个专业类和702种专业。第四次是199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是国家教委组织进行的新一轮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并于1993年颁布。199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分类框架基础上坚持学科基础的同时,与1990年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保持一致,对原有的学科分类方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减。新的分类框架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71个专业类,共设置了504个专业。第五次是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由10个增加为11个,专业类仍是71个,专业从504个减少为249个,减幅为50.6%;与1997年修订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保持一致,在一级类中增设了管理学门类。第六次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设立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和506种专业[1]

 

二、中国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分类调整的特点分析

 

中国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经过几次分类调整后得到完善:一是学科门类的数目逐渐增加。学科门类的增加,首先说明学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形成了新的学科,学科结构被更新、调整,学科体系得到丰富;其次也说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增加学科门类解决其内在矛盾。可以预言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还会产生新的学科门类。二是一级学科(学科类)的数量逐渐增加,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逐渐减少。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修订的原则可知,增加一级学科(学科类)的目的基本上是力求达到规范。根据英、美、德等国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发展演变历史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学科类)还会增多。因为,随着更多的新的学科门类将增列到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更多的新的一级学科(学科类)也必将增列到学科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专业)的减少基本上都是为了拓宽和调整专业口径,每一次调整都隐含着因前次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专业)的口径较窄。经过调整,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数大大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国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分别经过几次分类调整后仍然不足的是: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不统一,没有有效地衔接;跟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相比较,部分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类)和二级学科(专业)口径较窄;在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健康、家政、营养以及休闲娱乐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说明。

 

三、中国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分类调整的基本思路

 

中国的学科专业分类调整,需要在保证现有的学科专业目录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为主线,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文化建设需要、创新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学科专业,促进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建立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的有效衔接

 

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研究生、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为依据的,因此,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现行的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虽然大体一致,但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没有很好地衔接。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都是对科学、知识的一种划分,都是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而且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续,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包括研究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的层次和规格等方面,都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深化。因此,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应该统一,相互能够有效地衔接。例如,美国CIP-2000就适用于研究生和本科教育。

 

如果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缺乏衔接性,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接受了本科教育后,无法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不能在本学科专业方面继续深造,不能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高校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如果学生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将不得不选择别的学科专业,形成跨学科报考。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跨学科报考更高层次的教育,学生只是接触学习到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宽,学科视野得到开阔,学科思维得到调整,灵活性和变通性增强,却无助于原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化、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理论水平的提升。创造的产生,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学科专业的深度,创新人才必须有深厚的学科专业基础。

 

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The 2000 Edl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 ProgramsCIP-2000)是适用于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这意味着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是相互衔接的,英国的学科专业目录(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JACS)也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这一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和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通用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与本专科学科专业目录的通用是一种趋势,是世界多数国家学科专业目录分类调整的目标。在借鉴别国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经验时,我们应建立起科学、规范、有衔接的学科专业体系,统一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

 

2.提高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综合性程度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分别有13个和12个学科门类,而英国、德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学科门类划分大多是粗线条的。因此,为了与国际接轨,可以减少学科门类的数量,提高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程度。就学科门类而言,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学三个学科门类,在日本属于人文学科领域;中国的法学和经济学学科门类,在日本被划分到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国文化素来是文、史、哲不分家,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对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都不无裨益。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宽厚的知识基础,也需要有国际化视野,也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鉴于此,可以将现有的哲学、文学、历史学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6个学科门类分别合并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学科门类,即新的学科专业目录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学科门类。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未来人才注定是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灵活应变、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知识面较窄、能力不强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从国际可比性来看,中国部分学科专业的口径要比日本、英国、德国等窄。口径较窄的学科专业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性较差。相对较窄的学科专业口径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创新人才和授予学位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学位是按照学科门类来授予的。因此,为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口径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拓宽和调整,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学科专业口径的拓宽和调整会成为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重要环节。

 

3.增加新兴学科,为交叉学科预留位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个人发展和各类社会服务、个人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中国学科设置中并没有相关的学科。世界很多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都有家政和个人服务、个人发展、休闲娱乐等新兴学科,例如美国有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家庭科学以及公园、娱乐、休闲、健身和烹饪服务等学科,日本有家政方面的学科、住居学方面的学科、家庭与消费科学等学科。很多国家也都有交叉学科的设置,如日本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其它学科、工学方面的其它学科、理学方面的其它学科、农业方面的其它学科、教育学其它方面的学科等都属于交叉学科。美国把交叉学科列为一级学科,而且交叉学科又具体包括21个二级学科和24个科目。

 

创造的产生,常常发生在新兴学科领域和学科交叉领域。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列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仅可以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自觉的学科交叉思维和研究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交叉学科人才,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中国科技原创的腾飞。如果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这些学科,这些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就是一片空白。因此,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在中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需要增加公园、娱乐、休闲、健身和个人与烹饪服务等新兴学科,也需要增加系统科学、生物心理学、老年医学等交叉学科,为这些学科预留出应有的位置,以适应和满足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4.注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课程

 

学科专业分类调整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减少学科专业数量,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同一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同、校际缺乏特色、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因此,在学科专业分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发生变化时,必须改变课程设置,改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技术手段等。否则,会造成专业数减少而专业内涵没有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仍然是达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的。

 

在进行学科专业分类调整时,必须处理好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的关系。在为高校自主调整、设置专业提供了更加灵活、宽松的渠道的同时,也要在制度设计上积极引导高校重视专业建设,通过多种措施,促进高校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布局等,对于社会发展需要而言,只是一种外在形态的适应,而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应该在创新人才的内在质量上达到社会认可的要求。因此,学科专业调整,不能只理解为规模、层级、种类及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必须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内在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加强学科与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优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培养与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学手段和技术装备建设;建立科学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等等。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师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保证,学科专业调整将只能徒具形式,失去实质意义,创新人才培养也成为一句空话。

    进入专题: 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门类   学科类   交叉学科   新兴学科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8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年第06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