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家庭教育最薄弱的三个地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28 次 更新时间:2015-06-07 20:40

进入专题: 家庭教育  

朱永新  


现在的父母们都很重视家庭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好。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如果使蛮力,一味严格要求孩子或者一味溺爱孩子,都无法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如何使巧劲,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是许多家长想了解的。为帮助这些家长解开心中疑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请他来谈谈这个问题。


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请问,家庭教育为什么这么容易出错呢?

朱永新(以下简称朱):我们总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是很多成年人犯下大错,都能追溯到他的童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成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呢?这是因为:

第一,家庭对人生来说格外重要。人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重要场所:一是母亲的子宫,生命之初,我们在那里吸收营养,通过母体感受外部世界;二是家庭,随着一声啼哭,一条小生命来到世上,这之后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通过家庭、父母来进行;三是学校,孩子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汲取精神营养,当然他将来能否成才,还要看回到家里的情况;四是职场,我们总要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并在职场拼搏、晋升,但是累了倦了,还是要回家歇息。所以,家庭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最重要的港湾。人生从这里出发,也将回到这里。

第二,童年的秘密还远远没有被完全发现。心理学家讲,人的大脑就是一个黑匣子,而儿童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黑匣子。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对儿童情感、习惯的形成,童年对人的一生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科学研究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揭开这个秘密的时候。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揭开这个秘密,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自出生到5岁之间,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方面从周围摄取的,比他从5岁到终老一生所摄取的要多得多。这也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人的童年阶段。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是人诞生的摇篮。一个人的童年,并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而他的童年由谁带路,周围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童年本身对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孩子进学校以前,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甚至于最初的价值观,都已初步形成。学校起到的作用只是改造和校正,并进一步帮助他成长。

第四,家庭是如此重要,然而在家庭教育之路上却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开车,我们大家都知道要考驾照,没有驾照不能开车上路,否则就要被警察罚款。然而,做父母不要证就可以,只要你有了孩子,你就升级成了父母。实际上,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百倍、千倍!因为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到心理非常复杂,是门大学问。但是,我们竟然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并行使父母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实在不公平。

第五,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现在一个家庭中,大都是一个孩子有一对父母和四位老人疼爱,但是大人们的教育态度往往不一致,父母更愿意配合学校紧盯分数,看孩子将来能否考上北大、清华;老人则溺爱孙辈,要啥给啥。家庭教育各念各的经,结果教育功能得不到强化,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记:中国有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朱:的确如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因为大部分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他们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以为教育不是他们的事,他们的事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这孩子以后就交给您了。”言下之意是,孩子的教育跟我没关系了,万一出了事,是您的错,您得担着,别找我什么事。

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家庭当中的某些冲突和矛盾。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缺陷的,天才在人群中能占到5%就不错了,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只能拥有普通的智商、普通的才干和普通的生活。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在智力上战胜所有的同龄人是不现实的,而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孩子说,我喜欢清扫垃圾,你愿意让他扫吗?孩子说,我喜欢开卡车,你愿意让他开吗?我想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不能同意的。是,现在我们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还不尽合理。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一个好的技术工人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生活品质跟一个政府部长没有大的区别,同样也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责怪家长太势利。

但是,孩子是有差别的,这是实际情况。家长一定要知道,不要强求你的孩子和班上成绩第一的孩子一样。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你的孩子做了第一名,人家的孩子就做不成了,大家都拼第一,不是在互相残杀吗?与其这样,不如放孩子一条生路,他的学习成绩第一,她的体育成绩第一,你的孩子热爱劳动第一……每个人都做自己的第一,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要争抢分数的第一呢?

父母容易重智轻德,犯教育功利化错误。都说“一白遮百丑”,现在我们的教育当中,考试成绩就成了这遮百丑的“白”,只要考试分数高,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任性,可以自私,家务也可以不干,还有额外奖励。为让孩子保住成绩上的优势,有的父母甚至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同学,不要把好的辅导书借给同学。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冷漠,甚至对家人都不关心了。教育不关注人品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远。

另外,有些父母容易走极端,对孩子不是宠爱至极就是冷漠至极,尤其是前者,过度关心、照顾孩子,造成了很多孩子年龄虽然一年大一年,但是内心难以长大。

好的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现在,很多父母不想学习,也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总觉得自己在职场拼搏已经够累的了,回到家只想放松一下,无力与孩子多交流,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得到成长。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


记:除了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和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外,您还有什么需要嘱咐家长朋友的?

朱: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很多人都很关注身体的发育和成长,当然身体健康很重要,因为没有身体哪来的精神呢?但是如果你以为身体成长了,精神自然就会成长,那就大错特错了。

身体的成长,遗传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身高、骨架甚至一些疾病,都可能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科学家的后代在长相上会像科学家,但是以后不一定就是科学家。因为精神的成长,只有通过阅读和学习才能获得。

读孔子、孟子、老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和思想家对话,和大师们交流,才能得到他们思想的精髓,任何一个高峰,你只有攀登过才算真正地拥有。人类几千年伟大的思想和智慧,谁也不能生而获得,那么它在哪里?又怎么获得?它在伟大的著作里,在图书馆里。如果你不去阅读它,那些东西就是一堆废纸;只有当你逐字逐句地阅读它,你才开始拥有它。所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位。所以,阅读对个体来说,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一件事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求知过程。游历考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阅读,游历考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一个人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取决于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万卷书,一个是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重要前提。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这句话是我为某学校题的词。因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成为聚集美好事物的地方。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是阅读,图书是最美好的东西。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阅读,并为他们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

现在,有些夫妻看起来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吃一锅饭,但是精神没有走到一起,各自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生活。通过阅读,夫妻之间也可以拥有共同的精神生活。

目前,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一个人见识的真善美越多,心中的真善美就越多,就越有可能成为具备真善美品德的人。那真善美在哪里?它就在你读的书中,尤其是人生前14年读的书中。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此都有充分的认识。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看到这一点,做孩子的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和孩子一起成长。



    进入专题: 家庭教育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89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家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