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隆:说“说实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6 次 更新时间:2015-05-14 15:50

刘宇隆  


我理解的实话有两种:其一,“真相还原”,尤其真相的核心部分必须还原;其二,“基于真相的判断”,判断当然可以产生不同结论,但必须基于真相。说实话,“说实话”不容易。高纯度的实话与世间事的运行太难兼容。但 “说实话”又很重要。它为什么重要?抛开道德看,只有实话才能建立正确或正常的因果关系,而谎言造成错误的因果关系。

人家问你:砍树用什么才对?你骗他:运足内力用巴掌一劈,不信你看那谁谁谁……因为欺骗,砍树这事就不成,“运足内力巴掌一劈”和“树倒了”之间并不存在正确的因果关系。再举个靠谱的例子。人家问你:哪家饭店烤鸭最好吃?明明不是那家,但那家是你亲戚开的,你就说:那家。“最好吃的烤鸭”和“去那家吃”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错的。这种情况实在遍地都是了。每个人都要生活,他生活下去的基础在于他做的事大多符合常理、常识、正确的流程、合适的目的。“说实话”贯穿其中所有环节。尽管说谎也可以为了生活,但没人能在错误的因果关系形成的乱套的世界一直生活下去。这个意义上,说实话是人很基本的需求和能力。所谓需求,因为要以正确的因果关系生活;所谓能力,在于一个人会不会观察、描述世界。

说实话怎么又变成美德了?世间事不止“活下去”这一件,人要发展,须参与比“活下去”复杂得多的协作。在基本生存层面,欺骗的空间其实不大。这就是为什么那个“砍树”的例子看似十分恶搞。但在高层面的发展上,并不是很多人知道要怎么做,骗回人我就领先一点、多拿一点。如能在这一层面坚持不骗人,坚持公平公正,的确要放弃很多立即到手的好处。比如我诚实地说“最好的烤鸭店是哪里哪里”,亲戚家开的就少一次生意。这的确是对人更高的要求,许之“美德”并不过分。其实一切可称为“美德”的品质,都构建于“说实话”或“诚实”。真的勇敢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就是“实话告诉自己”。真的坚韧、怜悯、宽容……概莫能外,都需以对真相的掌握为根本。糊里糊涂的宽容是纵容,不分对象的怜悯是滥情,没有立场的坚韧可以助纣为虐。

但美德毕竟是美德。开篇就提到:若实话的纯度太高,无法兼容于世间事。世间事是各色人等大平均出来的,纷繁庞杂但蜻蜓点水,距离纯粹或卓越距离很大。但我们被迫生活于其中。你可以在一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追求并达成纯粹,但无法在所有方面做到——人总有很多地方落入世间事的杂烩,甚至落入杂烩以下。为保障你在某一方面的纯粹,那些不明所谓的方面起码不能出太大乱子。梵高这种出了大乱子而仍能给绘画一个伟大的交代的并非多数。

人总有半个、大半个身子是陷在当下的泥里,腾出头脑、双手能拨弄天上干净的云已属不易。我们其实熟悉伟大人物是怎么说实话的,多少布鲁诺这样的圣徒为说实话豁出性命。一句伟大的实话底下,多少脊椎崩断的轰响。但多数实话的层次没这么高,也没低到“砍树要用斧子或电锯”的程度,它们在世间事里浮浮沉沉,有时被淹没,有时冒朵勇敢的气泡,向上翻一翻。一般人是怎么说这种一般的实话的呢?

“实话”和“世故”遭遇,才能妥善兼容于世间。世故而至“情商”的地步,不在于说实话或假话,在于不论说什么话都让人觉得优雅、舒服。很多实话异乎寻常的扎人,但经过情商一加工就变得喜闻乐见。怎么办到的?可以羼水稀释一下实话的浓度,可以把实话断成小块一点一点拼接出来。

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孟子,不能直接批评君主德行败坏、施政愚蠢,讲故事、打比方,用语言的聪明做实话的锉刀;还有邹忌,通过家事折射国事,通过私事折射公事,且绝不一张口就露陷,让听者觉得败兴或受了智力上的侮辱。简单说,绕点圈子,圈子绕得越大,水羼得越厉害。把实话断成小块的例子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整天互相蒙,否则如何协同发展?但一下把家底兜出来也不行,何为?看形势,一点一点地给,操好说实话的火候。——情商绝不是无底线的世故,后者属于专业骗子或轻量级的——比如——大忽悠。

“问题就来了”,有能力把实话说得优雅、舒服的人多吗?不多。具备这一本领必须以深厚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为基础。孟子、邹忌、外交官……是一般人吗?即便不需不一般到他们的程度,我们可以整理下周边的朋友——有几个能把批评的意见、改进的建议说得百转千回又切中肯綮?“百转”和“切中”本就是一对矛盾,情商的用途就是调和它们。一般来说,阅历工于“切中”,学识工于“百转”;或真有康德这种特别情况,以单纯的学识切中问题。但再怎么说,获得这两者继而以天赋、胸襟、性格将它们统一得当,而表现给别人“我是个情商高的人”,着实不易。所以,能以情商把实话驾驭得好的真的不多。我们能接触的实话:要么它不舒服,扑面掩杀而来,未经加工;要么不在问题的点儿上——兜圈子乃至把说话者自己绕了进去——加工过度而失去本来意义。

对于这两种实话的厌恶,人之常情。很多人躲着它们走,亦属人之常情。这么一来:其一,好听、中听的实话想听听不到;其二,难听、无效的实话不想听所以躲着走。此外,阅读可以获得一些实话,但这些实话和生活的距离在那里——怎么也需要一段时间把这部分实话整理进生活。所谓以实践检验真理。对实话的需求难从生活中得到直接的满足。

有这么难吗?怎么我就觉得获取实话很简单?这么多资料,这么多讲述者……世界有什么不敞开的道理?但它分明就是不敞开的!世界没有钥匙,有铁棍的用铁棍撬,没铁棍的用脑袋顶。那些无所谓进去一探究竟的,余生就在糊涂的荷叶上悠来碾去,金风来了金光闪闪,银风来了星辉烁烁,生命的自然风来了——滚下荷叶,给吹进浩瀚的死亡。

如果世界真的是打开的,不会有“普利策奖”这种东西。“普利策奖”翻译过来就是“说实话奖”。上世纪80年代,《夏洛特观察家报》两度获奖。先是曝出卡罗莱纳纺织厂工人“棉尘肺”问题,但政府、雇主乃至很多医生矢口否认。该报主编奥佩尔曾说:“事实就是事实,不管从谁那里听到它,它都是事实。”而后,在对另一起大案“PTL电视福音修道院”起底过程中,《夏洛特》多次受到威逼利诱,但最终因揭开PTL修道院的丑恶面纱再次获得“说实话奖”。诺贝尔文学奖又如何?索尔仁尼琴被称为“俄罗斯民族的良心”,因为他敢写《癌病房》,敢说“古拉格群岛”的实话。莫迪亚诺、帕慕克、萨拉马戈、戈尔丁……有谁靠说谎荣膺这一桂冠?暴政也好,社会人心也好,都不只涉及索尔仁尼琴、《夏洛特观察家报》。当事人、旁观者不可胜数。但只有极个别说实话的人把世界的铁劵撬开、展平,一示其内在的空虚。

我始终认为:美德是向内发生的。说实话先对自己说——信了,才好让别人也相信。除了说谎,说实话的更可怕的对立面是“自我催眠”。小事、私事自我催眠也就罢了,涉及公共判断,人人自我催眠历史就闭上眼。前文说了,世间事只是一种大平均,它是常态,但并不表示纯粹或卓越。历史的常态经常脱离历史的道义,变得反智反人类。这种情况下,自己不把判断权交出去是最难的。向自己说实话,就是美德。至于把实话说出去,是需要牺牲的。英雄固然是历史的风景,血染出的河水并不好喝。但如果多数人向自己说实话,就不必有太多这种英雄的牺牲。


写于诺丁汉Raleigh Park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91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