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卫干:中国银行业为什么要上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85 次 更新时间:2005-09-07 08:47

进入专题: 银行  

时卫干  

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股票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成为我国首家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内地商业银行。

2005年7月1日,淡马锡投资14亿美元买入建行5.1%的股份,并承诺建行IPO时继续买入10亿美元的股份。

2005年6月,瑞银集团(UBS)宣布投资5亿美元买入中行股份,并基本确定成为中行上市的主承销商。

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国银行业风云涌动——

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在香港、日本、欧洲、美国等四地发售新股58.55亿股,共募集资金146亿港元,是今年全球第二大IPO(企业首次发行股票上市)项目。交行股票在香港市场共获得203倍的超额认购。

建行在新任铁腕董事长郭树清带领下,周旋于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新加坡国际投资公司淡马锡等国际金融巨头之间,最终成功吸引全球第二大金融企业美洲银行30亿美元入股。凡此种种说明,在进行了适当的财务重组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后,中国的金融企业对国际投资者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也可以肯定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序幕才真正拉开。

银行为什么要上市?

初一看,这个问题好像太过显而易见而无需回答。通过上市,银行可以募集国际资金,进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海外上市不是终点,通过上市来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是其最终目标所在。

回顾一下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经历,可以发现,由于2004年之前我国银行业并不受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约束,考核商业银行的业绩标准是资产规模,这往往会刺激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量,却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近几年来,不仅仅是工农中建交等几大行的资产规模在极速扩张,甚至连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其年资产增长率均超过20%。一个国家必然存在经济发展周期,如果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量长期保持增长,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更,银行必然会留下大量的不良资产。通过上市,按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来约束商业银行树立资本充足率的观念,把目标从“资产规模至上”转为“赢利能力至上”、“资本充足率至上”,此为银行上市的第一个目标。

毫无疑问,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一直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从管理层面看,过去党委书记、行长往往均由一人兼任,党委办公会和行长办公会在实践中往往两会合一,几乎所有重大事项都由党委会讨论通过,而作为出资人的国家,却无从有效行使出资人权利。在这种体制下,行长一般还分管人力资源等关键部门,使得管理层往往为具体事务耗费过多精力。

而在规范的股份制管理模式下,董事会成了最高决策机构,董事长可以从事务性工作中脱身,专注于制定发展战略。同时,政府作为出资人派出代表参加董事会,从而影响甚至决定银行的重要事项。因此,通过上市而完善结构,是为银行上市的第二大动因。

上市可以实现银行内部各项业务流程的再造,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业务流程再造是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内部提得非常多的一个词汇。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流程再造取得了一定进展,风险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但是,在现行一级法人制下,其内部管理链条为:总行-省一级分行-地区二级分行-分理处-储蓄所,总行的管理半径太长,即不能保证业务处理的效率,又不能实现对各链条的有效监控。通过上市而引入国外的扁平化管理经验和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是为银行急于上市的第三大原因。

银行怎么上市?

无论是交行还是建行,其上市的路径基本都是“财务重组-吸引战略投资者-海外上市”三步曲。回顾交行上市及建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整个历程,其难度之大、复杂性之高、工作之敏感与艰辛,非亲身经历恐怕无法真正体会。从事后看,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抑或称为教训。

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必须与国际接轨,以国际观念指导整体股改上市工作。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往往先入为主,认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不高、资本金严重不足、风险控制能力较差。要改变这些印象,需要中国银行业从一开始就必须真正树立国际意识,以国际通行规则完成资产审计、尽职调查、信息披露等一系列上市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而有效的财务重组则是成功上市的关键。无论是已经上市的交行,即将上市的建行和中行,还是处于股份制改造中的工行,财务重组都是上市前最关键的工作,只有财务指标达标才可能上市。尽管国家无一例外地对这几家银行进行了注资,但国家注资并不是财务重组的唯一途径,每家银行都有自身的配套财务重组方案。

引入能够优势互补的战略投资者也是非常重要,其意义不言自喻:能够进一步改善财务状况、能够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无论是汇丰之于交行、美洲银行之于建行,都是如此。而亦师亦友的国际金融巨头投资入股后,通过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对中国银行业完善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再造、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等都将产生巨大推动力,其意义可谓大矣。

从交行及建行的成功经验看,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上市目标,除了完善公司结构、财务重组等工作之外,还面临一些其他问题:如明确发展战略。成功的商业银行往往都有明确的市场发展定位,并在某一业务领域确立核心优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需要确定自身今后的业务发展重点,才能有目标地寻找能够实现业务优势互补的战略投资者。而战略投资者在进行尽职调查时,业务流程及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会成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不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将大大提高上市的成功机率。另外,必须树立资本约束观念,以风险资本与资本充足率的观念来推进各项业务发展。

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

谈到中国银行业的股改上市工作,一个不能回避的角色是外资银行。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首度象征性地入股光大银行以来,外资金融机构以参股方式进入国内银行已成气候,最近的案例就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企业美洲银行买入建行9.1%的股份。外资的进入,正在逐步影响、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整体布局。

外资银行通过持有中国商业银行股份的方式进入中国,从而分得中国这个最大的新兴金融市场的一杯羹。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以出售一部分股份的方式来获得先进的银行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交易,尤其是目前中国监管部门对外资金融机构还有20%的最高持股上限。

不经意间,花旗、汇丰、美洲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等诸多国际金融巨头,已经完成了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布局。此外,德国德雷斯顿还与建行在天津成立了住房合作银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银行正在就引入外资股东进行谈判,具体包括大连市商业银行、哈尔滨商业银行、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等等。此外,将成立总部设在天津的渤海银行,它的引入外资工作也即将成功。

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总结之下有三种模式:1.外资相对控股并控制董事会,以新桥投资17.89%的比例控股为代表。这一模式有利于外资股东贯彻自身经营理念,但其风险在于可能招致中方股东及管理层的反对,并最终导致交易失败;2.作为小股东持有一定比例,对银行输入管理技术并贯彻其经营理念,提高银行的经营能力,这一模式以IFC入股诸多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3.控制中资银行的某项业务,并逐步扩展到其他业务合作,该模式以花旗银行与浦发合作信用卡业务为代表。

目前尚不能清楚地判断外资银行将对中国金融业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外资银行的进入都有利于中国金融业提高效率、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

上市之后,中国金融业未来的格局是什么?

建行、中行可能在今年和明年相继上市,之后可能是工行和农行,尽管目前工行和农行的不良资产率都比较高(2004年末,工行为18.99%、农行为26.7%),但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财务重组后(工行刚刚把其4600亿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工行可以使用的其他重组方式还包括政府注资、核销坏账、发行次级债、引入外资战略股东、引入国内合格投资者等等),上市还是很有可能的。四大行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强,上市有助于其保持优势。

中国银行业由工农中建四大行、光大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上海银行等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数千家农村信用社所组成,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之后,其实还有诸多的难题要解决:根据公开报道,112家城市商业中,至少有20%处于困境之中,诸多农村信用社更是问题成堆,这些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来就不强,如何解决这类机构的问题成为监管部门接下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业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四大行依然会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是行业领先者;股份制商业银行会出现分化,某些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某些产品上建立起较强的优势;优质城市商业银行将实现跨地区经营,部分更能够上市,而问题类城市商业银行可能会被收购或关闭;部分优质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部分农村信用社将会被民营化,部分农村信用社可能会被收购或关闭;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稳步提高,并会购买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股份,但受限于网点劣势,不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太大影响,相反会推动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本文摘自《看世界》第8期)

    进入专题: 银行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