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禅的故事:常识启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47 次 更新时间:2015-11-11 15:47

进入专题: 禅宗   故事   常识启蒙  

吕嘉健 (进入专栏)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萨,恰如求兔角。

                                                         ——慧能《六祖壇經》



“常识启蒙”这等事,在禅宗故事集中无处不在,不妨直接地说:禅悟就是通过常识获得性灵的启蒙。真的就是基于经验常识三言两语醍醐灌顶的开示,让纯净本性自然而然流露,习以为常,没有负担和阻碍,生根为自然的性格,就是修养成就。——真实的信仰没有教条。


举个有趣的例子:在日本,曾有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然而仍有无法形容的妩媚透过纯净的素颜,熠熠生辉。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一个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慧春没有理会。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着写信给她的和尚说道:“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嘛!”这一则故事叫做《公开的爱》。可敬佩的是慧春的天性:在佛的世界里,并不灭绝了人性爱和爱美的欲望;日本的禅师和寺院并不对此如临大敌,承认人性的本性,这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常识。慧春更可爱的还在于:没有遮蔽,大大方方地公开,直指心性,真是独立率真坦荡纯净的天性。——自由是最妩媚的。


这个故事说明: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会有压制人性和个性的存在,在所有事情上都有佛性与禅悟,所以习禅和所有的爱智活动都是共通的,目的在于启蒙。启蒙需要三种品质:真诚;勇气;基于常识直接面向事情的本质和自己的本性。——回到常识权利,是抵抗专制的有力武器。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中国佛教五祖弘忍第一次见慧能时,慧能说:“我来是希望成佛。”弘忍则说:“你是南方人,南人没有佛性,你怎能希望成佛?”慧能一下子便说出了最有常识而接近佛性的大实话:“人虽有南北之别,佛性岂有南北之别?”这句话简直就是今天说的:“人有东西之别,但普世价值岂有东西之别!”1300多年前的樵夫慧能的智商,真的在我们今天无数受过现代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之上。当然,老实说,慧能的智商也在师傅弘忍之上,所以后来的“禅宗”就是慧能创造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享受普世价值是所有人的正常权利。


慧能和神秀之争,就是“常识启蒙”和“教条遮蔽”两大流派的竞争。弘忍五百门徒之中,悟道和博识者比比皆是,慧能只是远道而来的、文化层次低下的南方樵夫,而神秀却是其中最博学、最通晓佛性的首席弟子。神秀以为是探囊取物继承衣钵的当然者,所以他的偈子里充满了最虔诚尊者的庄严性:“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前两句已然化身为神圣佛徒的象征,后两句以自我的勤勉精神和当然护法者身份立起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可惜慧能只用常识便轻松化解了神秀的庄严性:“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悟性的人,能从普通的事物中看到佛性,不会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也不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有悟性的人,还能不受教条约束,达致自由境界,没有拘泥死執的欲望和被形迹控制,又哪里会遮蔽自我的灵性呢?——不用弘忍私相授受衣钵袈裟,五百门徒自然会看出,神秀、慧能,谁是见性成佛的高明者。


上面说到神秀和慧能竞争传承衣钵的故事,其实没有完。六祖慧能的门徒留下来的文献,说了那个故事的神秘下文,说五祖弘忍发现慧能是真正的未来宗师,便忧虑五百门徒对这个南方人不服,且他们多是神秀的哥们,弘忍害怕慧能遭受神秀等人的迫害,所以暗示慧能半夜到他的房内,偏偏慧能就是神性过人,也能悟出师傅的暗示,于是半夜入室,接过衣钵袈裟,弘忍叮嘱慧能连夜遁逃,且需深藏不露,到适当时候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建立合法地位。于是慧能夤夜离寺,逃窜回南方。——但是在神秀门徒的文献里,却告诉世人另一个故事的版本,这是神秀俗家弟子张说为神秀写的墓志铭,里面说到神秀是五祖弘忍正式传法的人。


对于这个不同的说法,我们只要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不可知的,历史有无数被遮蔽的东西,掩埋在浩如烟海的过客尘封之中。所谓“真相”只是不同的人对事实观察见证后带着主观感情理解的记述。那么,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死執的见解,而是明心见性的觉悟,只要你心中有常识,有逻辑理性,有充足的不作伪的证据,有从不同角度见证的陈述,有对各种不同的、相反的信息和说法的证伪,你自然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和答案总是多样化的,不存在唯一性。宽容就够了。这就是启蒙:没有被遮蔽,没有盲目迷信,没有固执愚昧。——这个世界不担心存在不同主体所认同的真相,通达也是常识之一种。由此获得自由。


根据传说,认为六祖慧能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文盲。慧能原本不识字,所以他驳斥神秀的偈子是托人写的。这恰好证明了慧能的智慧悟性,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接从人心悟出来的。然而慧能从此一直在佛教中研究,他不可能罔顾佛教经典的传承,而在佛教的范畴来孤立悟道。写传说的人,喜欢把事情往神化方面拔高,为了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就干脆把慧能说成完全的文盲,这样才会见出慧能是一个天才,不需学习。这种过度夸张的绝对化,也是另一种蒙蔽。——凡过度,便是侮辱常识。


日本有“世界禅者”之誉的佛学大师铃木大拙这样分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慧能看成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乡下人而与神秀的博学多闻相反呢?慧能真是这样一个不能阅读书籍的无知无识的人吗?但法宝坛经中却有很多从涅磐经、金刚经、楞伽经、法华经、维摩经、阿弥佗经和菩萨戒经中引来的经文。这一点不就证明了作者并非完全不识大乘文献吗?也许与神秀比起来,他不是一个博学的学者,但在关于他身世的许多传说中,我们却可以找到一种一贯的说法,就是把他看作根本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现在我们可以问,编写他生平身世的人这样做到底有什么目的呢?依我看,这种强调五祖两个卓越弟子之间的不同,也就是强调禅独立于任何学问和理智之外的特性。如果像禅门信徒所说,禅是一种‘教外别传’,那么,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一定能够了解它。就作为禅师来说,慧能的伟大性更加提高了。这很可能就是六祖被人们不合理地甚至戏剧性地当作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理由。”—— 能把分析和证伪做到中肯妥帖,便是常识启蒙卓越的洞察力之表现。




在禅的生活里,洋溢着许多基于常识的智慧故事,令人反思发蒙。在《不吝指教》一则里,是这样叙述的:东京有位年轻医生楠田,一天遇到了一位学禅的朋友,医生问他禅是什么,朋友说,我也说不出禅是什么,但是一旦会了禅以后,你就不用怕死了!于是楠田请教到哪儿去找老师学禅。朋友指示他去找南隐大师。于是楠田就去拜访南隐大师,不过他带了一把九吋匕首,想要试试大师是否怕死。


可是南隐大师一见到他,就叫道:“啊,朋友,久违了,近来可好?”楠田因此大惑不解,说:“我们素昧平生,怎么说久违了呢?”大师说,“抱歉,我把你当成另一位在此学禅的大夫了。”有了这样一个出乎意外的开头,楠田无法考验大师是否怕死了。于是他勉为其难地请求得到开示。


南隐大师说:“禅不难学。如果你是一位医生,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楠田三顾茅庐,可是大师总是叫他回去:“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浪费在这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但是楠田还是执着于怎样祛除怕死的心理,第四次参见时,他就抱怨说:“我的朋友曾经表示:人一旦学了禅就不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对于这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了。”


南隐微笑着拍拍医生的肩膀说:“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他给楠田介绍了一则叫做“赵州无”的话头,教他用功去参,那是“无门关”一书的第一则开示悟入的古则。


楠田苦参了两年,以为终于达到某种境界了。可是南隐大师评论说:“尚未入作。”楠田又专心致志参了一年有余,他的心地澄明了,难题也消失了,“无”字已经成了他心中的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的挂虑。——最后,他去叩见南隐时,他的老师只是对他微笑而已。


我觉得禅的故事基于常识最好的地方在于:真理都是自悟自度的,绝不通过老师强加于人耳提面命地教导训诫,你自己能够悟得到就是你的天分和诚心所致,得不到就是你的天命限制。这样的常识就是告诉人类:不要去做人家的导师和救世主。这样的启示尤其对知识分子最有针对性。


这个《不吝指教》故事的关要就在于:“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的挂虑。”——这就是“佛法不离人间法”的具体案例。当你刻意去追求某物的时候,你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你刻意追求不怕死的时候,你就是怕死的;你刻意成为革命家的时候,你就是想革当权者的命,来取代他成为新的权贵统治人类,从而否定了你自己所主张的堂而皇之的伟大使命。带着其他目的、功利打算的慈善,是伪善;即使是为了下一世因果报答的慈善,也不是善。——当你自然而然地从本性纯净心理出发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是刻意为了光荣目的而发生善待,不知道正在做好事,无为而为,全心全意去做正确的事,不为因果善报,没有目的的善,即为“无”,这是善的本身,禅的本性。“无”就是常识。


《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换个说法就是“佛法不离人间法”。习俗以为修行要逃离人间喧嚣,出家躲到深山里面独修,其实那是盲修瞎练,因为没有了证悟的因缘;在人间与众生厮混,因缘反而多。但这也不是要我们混在人间死了心去除烦恼,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瞋,及不爱不瞋的活动中去体会。佛性在一切法中存在,要把祂找出来,深入观察,就会发觉祂跟一切法不即也不离,这便是真的中道。——这正如基督教说的:上帝与我同在。


另外一则故事我觉得表现了勉为其难的求禅,那是违背常识的。那是《了然大悟》。日本著名武士信原的孙女了然,生于1797年。由于诗才和美貌,使她在17岁的时候,成了侍候皇后的宫女,而她的名声还在蒸蒸日上之中。


突然之间,皇后病故了。了然的美梦也随之破灭。她深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于是就想去习禅。但是她的家人不同意,而且强迫她与人成婚。家人开出了一个条件:等她生下三个孩子之后,即可出家为尼。了然勉强同意了。结果在她25岁时,她生完了三个孩子,毅然出家,削发为尼,始名了然,开始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她前往江户,请求铁牛禅师收她为徒,但是铁牛大师一见到她,便拒绝了,理由是她长得太美了。于是了然又去求见白翁禅师,白翁不但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她,而且说她的美貌只有带来麻烦。


了然就用一块烧红的烙铁灼烧自己的面孔,片刻,她的美貌化为一缕青烟消散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了。白翁禅师这才收她为徒。


在我看来,刻意求佛不是佛的本意,毁灭自然便是杀佛。人和自然一样,必须善于遵循本性,让本真自然而然存在,就是佛意,让纯净本性澄明地流露,面对这个世界,做一个恰到好处地守护本性的纯净人,才是禅的常识。了然求禅而不能容忍自己的美丽,就是违背禅心。为了求禅而毁灭美,这样残忍,禅在何处?对自己残忍,同样会对他人残忍。即使没有禅师为你指导,应该锲而不舍地追求,而不是采取极端的做法。最后就算没有人敢于接受,应该取得禅的开示,自我习禅。还有,了然放弃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这也违背禅心最基本的原则。她不能承认自己的命运,一定要用过度的方式向命运挑战:在最具世俗诱惑的美貌和最出世的禅学二者之间,存在着极端的冲突,这是难以逾越的困境。有些人的天资就是不适宜做某些角色和事情,这也是禅意的常识之一。了然习禅确实够真诚,具勇气,但是没有基于常识直接面向事情的本质和自己的本性。




基于常识,看似是普通底线,其实很多人做不到,越是理想主义者越是做不到,越是激进知识分子越是没有常识。极端主义者往往会做出恐怖的事情,因为他们主张极权和思想一律,永远强调道德至上的高调,反对独立和自由。如果你要求和全人类享受同类的普世价值,他们会用民族主义的特权道德来声讨你;如果你希望享有个人自由,他们则会用国家主义的集体原则来压制你。二者都是违反常识的:不准你享有全人类的同等权利;不准你获得特立独行的自由权益。前者反对人性论常识,后者剿灭个人生活常识。——关键是没有法治的前提,无法无天,极权就是恶法。


为了证明普世价值的常识,再引一段《距佛不远》的故事来见证: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拜访峨山的时候,问道:“你读过基督教的圣经吗?”峨山答道,“没有,试读给我听听。”学生打开圣经,翻到“马太福音”,读道:“求则得之,寻则见之,叩则开之。因为,不论何人,皆可求得,寻见,叩开。”峨山听了说道:“很好。说这话的人,不论是谁,我认为他是一个已距成佛不远的人。”


这就是开放的胸怀和重叠共识的智慧,一切都基于人性的经验,所以有共鸣,不会排斥人性的共享和个性的独上峰顶。说明基督教精神和释迦牟尼智慧是建基于共同常识之上的。有这种修养的人,听到异域的圣经,便会打通自己的灵智,引为自我理想的知音。——常识使多元文化和谐平等。


普世价值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而人类的“心”与“智”则是共通与共享的,此即钱锺书先生一生所追求的学术目的:“打通”。将各个学科、整体与细节、理性与感性、雅与俗、行为与心理,还有东海与西海,悉数打通。常人喜欢说特殊和不同,钱锺书则探索全人类和所有事物中间的共通。——共通和共享但并不思想一律,保持个性,这就是公平和自由。


慧能说过一段方法论:“若以相待之见看诸法,便无解脱可得,明对暗,烦恼对觉悟,除非以般若照破对待,便不能了解大乘之义。若立于任何一端而不能把握佛性一如,便是外道…主要是莫思一切善恶,只要让心自然活动而发挥其无尽作用,这便是与清净心体相合之道。”(《壇經》)——超越对立之心,趋向圆觉的大智慧。


“般若”即“超越的智慧”意,乃禅学的根本。慧能的意思是:如果你要看到你的本性,就要使你的心摆脱对立性思维方式,因此才见到自心多么清净、又多么富有生命力。不要老是想着善恶道德这些戒律,要让心自然活动,在真实常识的人生中,觉悟你的本性。——去除蒙蔽多么美好啊!


——————————————————————

引用书籍:

【美】李普士:《禅的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6

【日】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刘大悲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禅宗   故事   常识启蒙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77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