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勿给“90后”乱贴标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9 次 更新时间:2014-11-26 12:03

进入专题: 90后  

李涛 (进入专栏)  

 

当公共媒介和社会舆论越来越习惯于用“某某后”去标指一个特定年龄群体,并尝试给这个特定年龄群体提供一个总体性评价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谨慎从而防止这样的总体性评价恰恰沦为了片面化、虚假化和简单化的“他者性”标签,无论这种标签生成的初衷是善意的“追捧”抑或恶意的“妖魔”,事实上它往往与特定年龄群体真实的整体性社会结构特征相去甚远。

以越来越被社会各界热衷炒作的“90后”为例,一方面,需要亟待呼吁有关公共媒介且勿用不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之名简单粗暴武断的给“90后”片面总体定性乱扣帽子,再进一步与80后、70后等做不合理的代际比较;另一方面,需要亟待呼吁社会舆论理性全面看待“90后”作为一个内部高度分化群体的社会事实以及个体化兴起的社会特征。

其一,“90后”确实真实代表了出生于1990年到2000年之间的这样一个特定年龄群体,但对这个特定年龄群体严谨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还尚欠缺。当下一系列流传于网络和媒介中的90后研究报告版本,总体来讲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研究误区和困局,以百度《90后洞察报告》为例,其研究样本仅仅局限于部分在网络上活跃的90后网民,采取网络调查方法(且不论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非诱导性”和“可检验性”),进而推导得出90后是“网络原住民”(由所谓的90后调研样本平均网龄7.53年、日均上网时长11.45小时、每人平均关注24个吧推导出)、“宅”、“游戏控”、“吃货”、“安静”、“二逼”、爱情观“保守”、消费观“喜欢至上”、就业观“兴趣至上”、友情观“自我”等结论,事实上这显然并非是真实可信赖的90后总体特征,而仅仅是喜好百度产品的部分活跃90后特征而已,以此企图总体标签化90后,难免以偏概全。诸如此类当下活跃于公众中的90后研究报告还有许多,其绝大多数甚至连基本的研究方法、选样说明、原始问卷和统计工具都不呈现,就急匆匆得出所谓的90后定性研究结论,进而刻意标签化一个复杂的年龄群体,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其二,“90后”作为具有独特性社会科学研究意义的元追问还尚欠缺。“90后”若要成为不是跟风“80后”而被媒介炒作出来的本体性概念,就必须要与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研究相区别,从而摆脱作为描述性层面上的指代性概念。由此,需要明确90后研究的两大特征,即:“横向群体特征”和“纵向代际特征”,前者主要是在当下这一静态时间截面中发现作为青少年的90后区别于其他同时代年龄群体(中年、老年、幼童)所特有的特征模式;后者主要是在历史这一动态时间链条中去观察90后与其他80后、70后等年龄群体相互异同的特征模式,这是一种长期性的追踪式历时研究,重点凸显特定的一代人在承接社会结构转型与变迁中的学术意义,而这才是90后真正成为本体性概念的生命力所在。但当前公众对90后的标签化认定既不是与其他中、老、幼群体横向层面的静态研究,也不是动态意义上与80后、70后展开的纵向代际研究,从而导致90后研究存在误区:如拿当下的90后与当下的80后做对比,在不考虑90后尚有年龄红利,而80后已需独立承担“养家糊口”、“定期还贷”、“抚养小孩”、“自担盈亏”等具体现实压力情况下,进而得出90后更“愿意跳槽”、更会“打破科层化的权威结构”、更能“促成扁平化管理”等等并非真实严谨的结论;如拿尚未定型的90后青少年期特征与已经定型的80后青少年期特征做横向对比,进而得出所谓90后不会媚外而形成了平等和自信的国际观,80后因对西方向往而没建立起平等的国际观等荒谬结论。由此可见,真实严谨的90后定性研究还需更多的时间去动态检验和确证,切勿乱贴标签。

其三,90后”是一个内部高度分化的群体,标签式的总体性定性认定最好让位于分层意义上的微观性确认。90后承接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最大的特点在于个体化的兴起,个体化兴起的结果是群体的碎片化,如果80后内部还因社会不发达无从主体选择而只能接受具有相似性的资源供给从而保有部分群体认同共识的话,那么90后内部从一开始就在资源多元化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解构了群体共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90后内部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文化圈子、身份认同表现出高度的差异化与成层化,所以且勿用“90后”内部某一特定易被舆论捕获的小群体特征去总体标榜早已高度分散化了的90后群体。


原载《环球时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进入 李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90后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54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