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屌丝”,我们该拿什么来拯救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3 次 更新时间:2014-11-01 21:07

进入专题: 社会分层   亚文化   社会结构  

谢晓刚  

37.8%的屌丝们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他们有72.3%的比重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他们基本没有存款,学历偏低,年龄在26岁至40岁之间的单身男性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比例更高。他们基本没有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大部分人会采用睡觉、倾诉、喝酒的方式解压,但仍有4.4%的人选择自我伤害缓解压力。(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屌丝”一词源于网络,系骂人的粗语。从2011年起,这个词成为青年群体的流行语,系描述和调笑自己地位低下的一种时髦方式。

从媒体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屌丝”大多没有社会背景,文化水平不高,进城务工,或成了餐厅服务员,或成了网吧网管,也有十年寒窗苦考上大学,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是得不偿失。他们从事着苦与累的工作,拿着并不丰厚甚至是微薄的报酬,在繁华的城市里勉强分得一杯羹。

这个群体的产生与存在,与我国近10年社会结构变化之深、利益格局调整之大、遭遇的外部环境之复杂不无关系。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屌丝”要想获取成功得付出比别人更多更大的艰辛。“屌丝”既是这个年青群体的自我解嘲,也是他们表达出争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话语权的一种方式,更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规程的征兆。

面对这个群体,面对逐渐蔓延的“屌丝”文化,我们是否引起足够的警觉?

倘若还将嘲笑‘屌丝’、追捧‘高富帅’当作网络狂欢的乐趣,那么,这个社会的灵魂确实应该被狠狠、彻底地改革一下了。抛开“屌丝”一词流行的传播学价值不谈,仅就“屌丝”的社会学意义论,它体现的恰是青年群体有边缘化的趋势。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让人感到凝重,而当这条鸿沟宽得几乎无法跨越时,凝重的表情便会变得轻松,表现形式是自嘲,是插科打诨。

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强调:“面向未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倾听青年的诉求,亦是题中之意。哪怕,他们表达时形象不够庄重,声音不够悦耳,立场也未必正确,但他们理应被倾听。一个人惟有被倾听与被尊重了,才有勇气从失意中崛起,而“屌丝”群体更需被倾听、被尊重。

    进入专题: 社会分层   亚文化   社会结构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49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四川在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