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源弢: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29 次 更新时间:2014-06-11 15:41

进入专题: 胡适   高等教育思想   时代价值  

苏源弢  

摘 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在我国的思想界产生过波澜壮阔的影响,在学界教育界影响颇深,并且他长期亲身投入于高等教育活动之中,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经验,并由之而发展成了其自身的高等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胡适的教育经历入手,探索零散于其演讲、日记、文章中的高等教育思想,并进行系统的总结,以期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胡适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从胡适的成长受教育经历以及教育活动经历入手。按时间顺序从:上海求学、赴美留学、初入北大、执掌中国公学、重回北大这几部分来考察;其次,考察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分别从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办学设想、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三方面入手展开论述;第三,结合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谈谈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适,高等教育思想,时代价值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THE TIME OF HU SHIH'S THOUGHT OF HIGHER EDUCATION

Abstract

Hu Shih is a great influential man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and had a spectacular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circle in our country, which includes study and education area. He had personally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ha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practice, by which evolved into his own ideas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Hu Shi's education experi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 of his which were scattered in his speeches, diaries, articles, and carry on the summary systemat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Hu Shi's research.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of all, Hu Shih's education experience during his growth and his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is highlighted, which is discussed in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studied in Shanghai, studied abroad, taught in Peking University, headed China's college, return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so on. Second, Hu Shih'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s, expound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ncepts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ru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hought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Third,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of today's education reform and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 Shih’s though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were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HuShih,higher educational thoughts,the value of the time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意义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一)关于胡适思想的全面研究 2

(二)对于胡适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3

第一章 生平及教育经历 4

一、赴沪求学,眼界大开 5

(一)梅溪学堂、澄衷学堂 5

(二)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 6

二、赴美留学,璞玉成壁 7

(一)兴趣所在,弃农从文 7

(二)转入哥大,师从杜威 8

三、暴得大名,初入北大 8

(一)文学改良,清新教风 8

(二)任职北大,参与改革 9

四、执掌公学,教育改革 10

五、重回北大,再图振兴 10

第二章 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 13

一、高等教育理念 13

(一)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13

(二)高等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14

(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5

(四)教育平等 15

(五)科学与人才并重 16

二、高等教育办学设想 17

(一)教育独立 17

(二)学术自由 19

三、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20

(一)民主管理 20

(二)改革学制 20

(三)人文关怀 21

第三章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22

一、重视高等教育 22

二、注重人才培养 22

三、保障学术自由 23

四、严格考试制度 24

五、高校校长的要求 24

六、分层分类办学 25

结语 26

参考文献 27

致 谢 29

引 言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开一代风气,曾在我国的思想界产生过波澜壮阔的影响。作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他在哲学、文学、历史学、考据学、红学诸多领域都有研究。他历任北大教授、北大教务长、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长、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校长等职位,在学界教育界影响颇深,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经验,并由之而发展成了其自身的教育思想,然而因为政治的原因大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胡适进行批判,这场批胡运动整理了八辑《胡适思想批判》,几乎达到了彻底清算的效果,历史应还原事实,且胡适先生的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下,我们仍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制度,并将之本土化,而胡适的思想于东西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合中形成并发展,他有关于思想自由,大学独立,民主管理以及再造文明的设想对当今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作为“大名垂宇宙”的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他本人却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零散的存在于文章、日记、著作、演讲词以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因而要了解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就必须建立在对胡适先生著作、文章、日记的基本了解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思想论述文章以及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致力于对胡先生有关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源头、发展、具体含义进行发掘和总结,进而综述梳理。并且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资料,研究讨论出其思想对当今时代的具体意义与借鉴价值。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研究胡适的教育思想,是对胡适个人研究的创新,有利于对历史人物的充分解读,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对教育界和学界有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在中国教育史的上较少提及,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成果来深化对胡适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认识,希望对胡适的研究做以补充,同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相关资料或思路。

2、实践意义

胡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自己丰富的设想和计划,再其多篇文章中都出现过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论述,并且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其自身既有科学的理论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因而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和了解发掘出其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观念、管理组织、竞争机制、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今天我们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定绕不过胡适这座高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胡适思想的全面研究

在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也逐渐从政治的高压下走了出来,对于胡适这位“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人物也开始步入正轨,罗志田的《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欧阳哲生主编的12册《胡适文集》,以及江勇振新出的著作《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壁)(第二部,日正当中),使胡适的历史地位走出了之前一味批判的圈子,得到了重新认识和评价。胡适的日记、文章、著作均在大陆出版,有《胡适说禅》、《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自传》、《尝试集》等,学者对其文章资料的整理也获得良好的成果。曹伯言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由季羡林主编历时11年成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有44卷,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的12卷《胡适文集》,及由姜义华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学术文集》等对胡适的全面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对于胡适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书籍有姜义华主编的《胡适学术文集(教育)》,黄书光著的《胡适教育思想研究》,白吉庵,刘燕云编的《胡适教育论著选》等,随着书籍资料的出版,学者们也以论文来对论述胡适的教育思想。吴二持的《胡适教育救国思想论析》,杨静的《胡适教育思想研究》,胡晓的《胡适教育思想述论》,蒋凯的《胡适高等教育思想述评》,张翼星的《胡适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胡适教育思想刍议》,葛福强、杨旭的《胡适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学位论文有李运昌的博士论文《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史建智的硕士论文《胡适素质教育思想研究》,戴娅娅的硕士论文《胡适四十自述教育思想解读》,廖波的硕士论文《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王亮的《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在CNKI中国学术总库中,以“胡适”并且“教育”为检索词得到记录719条,但其中有关于多是以某一特定方面如语文教育、留学教育、教育救国、教育目的观、读书方法、胡适与中国公学或者胡适与教育改进社、女子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其个人介绍等,针对于教育思想的文章十分有限。检索关键词“胡适教育思想”只有20篇相关文献。以“胡适教育思想”为关键词,并包含“高等教育”仅检索出4条记录。总体来说研究胡适的某个阶段教育活动和某方面的教育思想的文章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关于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多,并且对于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往往与胡适叙述的自己的思想有较大的割裂性,胡适自己坦言他“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同时他又在中国宣扬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其自己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对于这些思想与其教育思想的联系少有涉及。同时对于作为文化巨匠,长期从事于教育事业的他,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已有文章也很少涉及到。本文将试图对此空缺与不足做以创新和改进。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首先通过对胡适本人文章、日记、演讲词以及其他学者关于胡适的研究著作与论文的阅读来了解有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次了解胡适本人的历史全貌以及其关于教育的实践和论述;再次选择和批判地将胡适本人的论述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对比分析,设身处地的“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整理出其主要的高等教育思想。具体操作中本文第一章以曹伯言、季维龙编的《胡适年谱》和耿云志编的《胡适年谱》这两部年谱为主线,构成了胡适生平的线索,在此时间线内结合其日记、演讲、文章将其教育论述搜集起来,并结合时间、社会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人生中受教育和办教育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从而分层展开论述。第二章结合胡适本人、其学生、其同事的文章著作等资料对其高等教育思想着重论述,力求真实准确,尽可能排除其本人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资料可信度受损。最后结合现实,真实准确地论述其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启示和影响。

胡适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他的“再造文明”,“教育救国”对于当今国家长远的发展有着可借鉴的应用价值,本文务求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胡适的教育经历与高等教育思想,希望对于胡适的研究提供思路抛砖引玉,笔者自知学识浅显,更不敢谈借此文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章 生平及教育经历

胡适,字适之,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1891年(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胡家本是经商为生,到了其祖父一代,在其祖父和伯祖的经营下胡家的生意由最初创业的一百银元资本发展到了“在上海华界又开了另一个店”以及“一家酒肆”。经济条件的好转是胡家人步入读书人行列的基础,可惜科举的路上并不顺利,胡家科举的成绩并不佳,其父胡传只得了秀才,好在官至知州,为当地人所敬重。其母冯顺弟出生于农家小庄,是一位恪守封建妇道、容忍谦和、深明大义的女性,这位母亲既是胡适尊敬孝顺的慈母,又是管教胡适的严父,又是督促胡适进取的严师,对胡适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为胡适主张女子教育埋下了根源。

胡适早年的家庭教育为他往后的成就埋下了伏笔。自他四岁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识字,四岁时已经认了近千个字了,在家乡绩溪入了学堂以后,念的最初两本书是他父亲自己编的《学为人诗》和《原学》,而没有像一般学生一样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书。第三本书是他背得很熟但不全懂的《律诗六抄》。甲午战争后其父因病去世,他的母亲谨遵丈夫遗言“穈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 ,对胡适严加管教,为了使私塾先生尽力教导,不惜多交高额的学费,胡适后来对此“增加学金的大恩惠”感触颇深,在私塾里胡适打下了坚实的旧学基础。胡适在熟读儒家典籍的同时又酷嗜小说,离开家乡至上海求学前大概已读了三十多部小说,在此过程中加深了他对古文文理的掌握又是对其使用白话的一个训练。

胡适在上海求学,是他“一生的第二个段落”,从1904年胡适初到上海,一个从未见过西方文明的“乡下”孩子,对于新潮流全然懵懂,截止1910年这六年时间,收获最重要的应该是课外新的东西。其中又以梁启超和严复影响最大。最可着墨的是胡适1906年进入了中国公学学习,公学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其受到民主的熏陶,尤其是1908年的学潮,学生们自行组建了“中国新公学”胡适参与其中,这些经历对其个人思想的形成影响更深于学识的提升。1910年胡适考取了留美赔款官费,进入了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很快发现自己对于哲学、历史的兴趣,因而在1912年便转到了文学院学起了哲学。毕业后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当时的系主任就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星火燎原,掀起了新文学的浪潮。

同年,接受蔡元培邀请入北大讲哲学课,截断众流。并且以杂志、报纸作为宣传新思想的阵地,广宣文学革命,并参与了北大制度组织的建设改革。1928年就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一系列改革,振兴公学。1931年重返北大,出任文学院长,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下为改革北大尽心尽力。1938年9月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1946年回国就任北大校长全身心投身于“复兴北大”的实践之中。

胡适涉猎广泛,著述恢宏,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他思想的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而与之结缘最深的莫过于教育事业,前文已述其本人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其教育思想必定与其自身受教育、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经历息息相关。

一、赴沪求学,眼界大开

(一)梅溪学堂、澄衷学堂

1904年胡适的三哥肺病严重,家里决定前往上海医治,胡适随着他的三哥,顺道去上海读书。胡适在上海六年进过四个学校,分别是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第一所就学的是张焕纶办的梅溪学堂,梅溪学堂课程不是很完备,但相比较于课堂内的知识,对于初到上海的胡适来说课外的收获也许才是影响更深的。在梅溪学堂期间胡适读了《明治维新三十年史》、1902年《新民丛报》等进步读物。《时报》上的针砭时弊的文章给了他不少的刺激与兴奋。更为主要的是此时他受了梁启超的影响,“这时代是梁先生的文章最有势力的时代,他虽不曾明白提倡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的种子” 。此外胡适还与同学偷偷传抄了邹容的《革命军》。

澄衷学堂的课程设置相比于梅溪学堂较为完备,胡适在此就读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胡适刻苦学习、废寝忘食,英语和算学进步的同时阅读了大量新思想的进步书籍。其中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和梁启超的《新民说》影响最大。《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是当时社会的风气,胡适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也是在那时胡洪骍便表字作“适之”了。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的影响即深且巨,《新民说》给他开启了一个新世界,《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更在胡适的心里种下了写“中国哲学史”的种子。

(二)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

1906年胡适作为班长因班上一名同学被开除,向总教白振民提出抗议,白先生则给他悬牌责备,胡适心中不平,恰逢中国公学招考,便在这年考入了中国公学。中国公学起源自清末留日的学生不满于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对留日中国学生的加大管束,学生们抗议无效便在当年回国于上海组织创办了一所学校。办学初期资金紧缺,办学的水平难以保证,但这所学校却有几处对胡适影响颇深。首先,公学最初采用民主政治制度,如胡适所言创办人都是学生,多少有些革命思想,同学都是创办人,教员与学生的界限并不明显,因而民主气氛很浓。全校的组织分为“执行部”和“评议部”,执行部的职员教务干事、庶务干事、斋务干事由评议部选举而来,对评议部负责,且有一定的任期限制。评议部由班长和室长组成,有监督和弹劾职员之权。定期开会,评议部开会往往有激烈的辩论。其次,中国公学因“取缔规则”而创办,创办的学生大多都具有革命思想,胡适也说“中国公学的教职员和同学之中,有不少的革命党人。所以在这里要看东京出版的《民报》,是最方便的” ,再者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教学的方便所有人都得学“普通话”,中国公学便成了“第一个用‘普通话’教授的学校”①。再次,胡适在公学期间加入了由革命党人组织的“竞业学会”,并在该会旨在“振兴教育、提倡民气。主张自治、改良社会”的白话文会刊《竞业旬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自该报纸24期起又做了该报纸的编辑,直至第40期退出。这期间胡适发表文章约共十五万字 。恰是在《竞业旬报》的经历给了胡适两个重要的推动:一是带给了胡适一个自由发表思想的舞台,和整顿思想的机会;二是给了胡适一个锻炼白话文的场地,从而使白话文成了它的一种工具,为胡适成为“中国文学革命运动里的一个开路的工人”打下了基础。

1908年中国公学发生了一次大学潮。原因起于公学共和民主制的改变,由于公学新生逐渐增多,最初发起时的学生与办事人不分界限的情形也逐渐变化,另外公学由于资金问题接“受了两江的补助常款,端方借此要监视这个有革命嫌疑的学校,故不久即委派监督”,“从而民主的政体,便发生了障碍,干事部不久改选,评议部也有废止的危险” ,校章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被修改了,部分师生强烈不满,毅然退出公学重新组织了“中国新公学”,胡适对于这场运动由衷地支持,且在新公学里当了英文老师。新公学存在了一年,因经费问题,以及政府、中国公学的调解,最终与中国公学合并。胡适没有回去,胡适觉得中国新公学代表着他们的理想、信念以及中国公学最初的“民主精神”。离开中国新公学后没多久他就开始准备留美赔款官费的考试了。

二、赴美留学,璞玉成壁

(一)兴趣所在,弃农从文

1910年9月10日,胡适抵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胡适选择农学作为专业的原因是:“家兄……以家道中落,要我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他认为学了这些可以复兴家业”,胡适“以路矿都不感兴趣,为免辜负兄长的期望,决定选读农科” 想要以农报国,并且读农科是不收费的,可以省下开支补贴家用。胡适对于学习很是努力,第一年中平均成绩在85以上,而当农学的学习更进一步时,他就越来越发现农学的学习背离了他对中国哲学、历史的兴趣,并且平日的选修与阅读使其增加了对于英、法、德的文学了解,并将其对汉语文学的兴趣复苏加深,加上辛亥革命后各地演讲的需要,于是在1912年初胡适不待其二哥同意毅然弃农科改入文学院主修哲学,从此他便投入到他所向往的文学、哲学、历史的领域了。在康奈尔大学的五年中,是胡适一生思想成熟的关键期。他的课余活动非常多,热衷于各种学生组织工作,担任过康奈尔大学学生会会长,经常主持会议,到各地演讲,在美国一面对美国的政治感兴趣,细心观察美国的各项制度,一面密切关心着中国的时事,例如其在辛亥革命中的演讲、袁世凯复辟时“掷笔一谈”等。胡适常针对中国的革命进步问题或者中西学术、习俗异同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对中国革命的波折深深思索之中立志“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 ,此时胡适“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生根了。胡适坦言“为着演讲,我还要时常缺课” ,演讲与作文扩大了胡适的视野,在此过程中他原来就有的思想得到了一个打磨、推敲的机会,“演讲的好处是迫使一个人去作逻辑和系统的思考,然而再有组织地用逻辑、系统、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 。但也在一定成度上妨碍了正课学习。1915年胡适的“哲学奖学金”被校方取消了,“胡适显然把这次没有取得奖学金这件事看得极为重要” 另外胡适在绮色佳朋友甚多,应酬过多,也为了履行自己文章《致留学界公函》里“我们的职责是读书”的话语,又因康奈尔大学对于杜威实验主义的批判使胡适产生了逆反。1915年胡适便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了。

(二)转入哥大,师从杜威

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前的1915年暑假中,发奋读尽杜威的著作,在入学以后,更加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原有的思想与杜威产生了很强的契合,早在1914年胡适在日记中就写下了“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学理,而在所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有三术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同日的日记还写道:“近来所关心之问题,如下所列:(一)泰西之考据学(二)致用哲学(三)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此时胡适的思想在精神上已经十分接近杜威的实验主义了。杜威对所有思想的分析强调一切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证明和检验,否认既定原则的存在。而胡适日后在治学上强调的“有一份证据,讲一份道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亦是在此时经过打磨方得清晰。以及掀起文学革命巨浪的主张亦是在此时酝酿。

三、暴得大名,初入北大

(一)文学改良,清新教风

自1915年起胡适与梅光迪的讨论中牵扯到了“文学革命”一词。1916年2月起他的思想又有了一个新的觉悟,他认为想要改变文学的积弊“宜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1912年2月3日,寄书陈独秀“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经过与梅光迪、任鸿隽展开辩论,胡适坚定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且经过整理于1916年12月作《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该文被发表于《新青年》,反响极大,胡适也因之而在中国学界暴得大名。完成了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精神准备,5月23日参加完博士学位最后考试,7月4日胡适回到上海。胡适归国后,那时的中国思想界已处于一种低潮的状态了,他在《归故杂感》里所述足够可以证明,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最困惑的是中学和西学的异同及其互相关系” ,而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要么无法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么思想已经趋近保守,这时胡适所提倡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通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将西方文明与我们自己文明里最好的事物作成功的联结” 以“再造文明”成了一股清流填补了这个空缺,胡适适时的成为了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他所提倡的批判态度反对盲从与调和,用科学的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做精确的考证,无论是“国粹”还是“国渣”都还一个本来面目。为了有助于研究问题、整理国故,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致力于实验主义和易卜生主义的传播。中国长期的礼教观念使得社会观念之间等级尊卑严重,欧洲的文明得益于健全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他认为个人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于是他教导学生“争你们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由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1917年九月受蔡元培邀请入北大任教,“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英国文学、欧洲文学名著” 。当时的北大学生中,许多学生国学基础雄厚,二十六、七岁的归国大学生胡适,在北大任教,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僵局,大胆抛开旧例,胡适之前讲古代哲学史的陈伯弢先生,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当时学生们都像在五里雾中,看不清道路,摸不着头绪,胡适来了以后,他的方法应了学生们对用近代史学方法写中国哲学史,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系统的要求,胡适的哲学课上“骇得一堂中挢舌而不能下” ,1919年胡适将讲义整理成《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购者争先,瞬息即罄。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此书作序称此书四大长处:一、证明的方法;二、扼要的手段;三、平等的眼光;四、系统的研究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冯友兰对此书也说“对于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胡适的截断众流使得他们“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爽” 。

(二)任职北大,参与改革

胡适在初入北大任教时,正是蔡元培改革北大之时,蔡先生主持改革,有眼光但对于实施方案则稍显弱处。而觇国采风的胡适不仅细心观察美国政治、经济与社会,还积极在参与活动中实践,在留学时期就已经写下了《非留学篇》构思中国教育改良方针。胡适在北大任教期间先后担任过诸多职位,“1917年12月创办哲学研究所,任主任,兼任英文科教授委员会主任”,“1919年10月代理北大教务长”,“1922年4月被举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 。因而其在北大的改革中参与了具体措施的提议和实施。他提议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试管理,改分级制为“选课制、组织教授会、建立研究所等” 其中选课制是胡适针对文理偏颇的情况提出的以均衡发展,注重兴趣培养而率先实施的。注重学术研究,设置奖学金,资助有志求学者,参与了许多改革北大的具体实施策划,并针对了多项意见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1922年胡适主导并参与了“1922学制”的制定,胡适此次学制制定的标准:“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某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重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普及;七、多留个地方伸缩余地” ,以新学制替换了制定略显仓促的壬子学制,“1922学制”是胡适以实用主义实行教育的明显表现。

四、执掌公学,教育改革

1926年胡适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回国以后,因政治原因留居上海,1928年适原中国公学校长辞职,胡适被推举为中国公学校长。然而,当时的公学经费短缺,机构臃肿,漫无纪律。胡适长校以后开始整顿校务,组织召开校务会,制定校规,改组校董会,注重民主办学。针对学校经费运转的能力裁撤合并院系,缓解了办学经费的紧张,并且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教学中注意沟通文理学科,尝试通识教育,传授学生其“科学的治学方法”,树立“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学风,传播实用主义。为了提高公学教学质量,保证优秀教师,胡适广聘人才,不拘一格,以学术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以“旧学有根基,对新知识有相当修养者”的指标 招募公学教师,兼容并包,提倡学术自由,反对党化教育,招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例如白薇、陆侃如、梁实秋、沈从文入公学教授课程,尤其是沈从文,沈从文小学毕业,没有学历,但是其善于小说创作,胡适便把他安排上了大学的讲坛。

胡适“临危受命”,长校两年,使破败的中国公学重新焕发活力,成绩斐然,公学的办学质量规模大幅上升,中国公学亦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例如:“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明史专家吴晗、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都受过胡适的悉心教导。

五、重回北大,再图振兴

1930年由于胡适在报纸撰文批评国民党,迫于政治压力,亦不愿牵扯到中国公学,于是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同年年底举家迁至北京,协助蒋梦麟改革北大。在重进北大以后,胡适为中兴北大四处网络人才,动用他的声望与私人关系聘用了许多学者专家:梁实秋、俞平伯、钱玄同、范文澜、钱穆、孟森、顾颉刚、许德珩、周作人、徐志摩、马叙伦等等。胡适聘请教师素来不看政治信仰,不问学历,只看是否有真才实学,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互相贯穿,网罗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保证了教学质量。在协助蒋梦麟改革北大同时,投身于教学,注重通识教育与方法的传授。而此时的北大却笼罩在侵略阴影之中,北大开学之时,日本的侵略步步紧逼,政局动荡,相继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八一三”战争,以及“一二•九”运动,国家遭受侵略,学生们争相抗议,学生运动连连,北大在侵略的阴影下艰苦维持。胡适一方面对于青年学生的行为理解且同情,一方面又坚定的认为并劝告学生们“罢课是最无益的举动”,“青年学生的基本责任到底还在平时努力发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处处体现着他的“教育救国”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胡适主张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注重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塑造健全人格,知识渊博的国民来强国富国。1937年胡适被派遣至美国进行外交活动,不久即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在美国争取美国支持中国抗战,直至1942年卸任。

1945年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战时北大、清华、南开等学校组织的西南联大也各自迁回原址,1945年,国民党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未到任之前由傅斯年暂为代任。胡适对于战后北大的振兴踌躇满志,规划院系划分,完善院系设置,强调学术研究,建立研究所以供高端学问研究,注重学术,网罗专家学者以学术带头人为各院院长。为了振兴北大,他希望学生、教授都能进行最大的努力使北大成一个全国学术的研究机关,胡适劝告学生尽量“独立的研究”、独立思考,“要能不盲从,不受骗,不用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用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用别人的头脑当头脑” ,希望学校里没有党派,民主自由,还学校一个学术机关的净土。

胡适一直坚定的宣传着“教育救国”思想,抗战胜利后胡适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不满足于中国大学当时的质量,因而将办学重点聚焦在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上,就发表了《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计划在十年之内集中力量发展五个至十个高水平大学,使之成为国家教育中心和一流的学术中心,从而建立起中国自己独立的教育与学术发展体系,以培养一个个健全思想高素质的国民来寻求国家富强之路。无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教职工的生活难以保障,1946年12月北大的女学生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强奸,万余学生游行示威,要求严惩罪犯,接着引起全国各大城市的罢课游行,形成影响浩大的反美抗暴活动。胡适出庭作证,接见记者时仍流露着“教育救国”的主张,称“学生、教授及我自己都很愤慨……但罢课要耽误求学的光阴,却不妥当” 。1947年,上海、北平、南京等地学生集会示威反饥饿、反内战,在这种局势下胡适苦口婆心的劝阻学生以学业为重,苦心焦虑的他在动荡的时局下疲于周旋,良好的设想和计划,在内战中也显得不合时宜。1948年11月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12月15日蒋介石紧急派专机到北平,接走了胡适,从此胡适离开了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北京大学,再也没有回来。

胡适离开大陆以后在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定居台湾。之间短期返台演讲、讲学。晚年的胡适对台湾的科学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了大量的心血,1958年胡适返回台湾以后,扶持“中央研究院”的建设,联合梅贻琦、吴大猷制定《国家长期发展科学计划纲领》,推动了台湾教育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晚年的胡适依然苦口婆心地宣传自己早年的思想,但却为一些人不理解,认为其是对中国文化的妄自菲薄,在台湾办的自由中国却使雷震被当局逮捕,使得胡适身心忧虑。1962年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演说的他,看着自己的学生以及他们的成就,大喜大悲之际,心脏病突犯,摔倒在地,溘然长逝,从此便再也起不来了。

第二章 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

胡适在留学之时就以一个觇国者的身份细心地关注着美国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并时时与中国进行对比,探寻解救中国,强大中国的道路。归国以后,他投身于教育文化事业,宣传“自由主义”,志在培养一个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独立个人。以科学的批判态度去“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因而胡适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投身于教育,尤在高等教育上投注了大量心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其实践经验以及文字材料中留下了许多卓有见地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高等教育理念

(一)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胡适留美七年,在此期间他真切的目睹了美国的科技文明、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深切地体会到科学文化,现代技术发展给这个发达的西方国家带来的巨大推力,亲身体会到了美国大学合理的制度设置,科学的教育力量,胡适深刻的认识到了教育给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而逐渐产生重视高等教育的思想。胡适在1912年所作的《非留学篇》中说“留学乃是救急之计,而久长之计乃在振兴国内之高等教育”,“国内大学,乃一国学术文明之中心;无大学,则输入之文明,皆如泊来之入口货,一入口立即销售无余,终无继长增高之望” ,他坚信“无高等教育,则教育必不能尽善”,他认为欧洲的“近代文明由四个基本源头:一是文艺复兴,二是十六七世纪的新科学,三是宗教革新,四是工业革命” ,而这四个源头则都是大学的产儿,相比较之下一个“五千年的古国,没有一个三十年的大学……是造不出领袖人才的”,在留学时已经感慨“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剑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院,乃可耻耳” 胡适迫切的希望通过努力为中国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使中国的教育能够独立于世界,使中国不必再花费巨额向外寻求,使本国有地方、有机构供学者们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从事“提高”之事业,从而满足本国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并希望通过教育、学术促使中国进步,强大,摆脱落后的阴影。

(二)高等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受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教育作为一项软实力又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胡适之所以对于高等教育如此重视是因为胡适坚定着他的教育救国思想。胡适自己所信仰且主张的自由主义始终强调着“缓慢变革”,并且他凭一苦口,一支秃笔宣传他的“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即:改造与解放,终究不是笼统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点一滴所造成的,而在此之中改造社会的重任则必然担负于教育之上。胡适目睹了欧美国家的繁荣发达与中国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差异后痛心疾首,深感本国教育落后,文化事业落后,科学技术落后,政治制度落后。(可见胡适《非留学篇》、《归国杂感》中所言)而胡适认为这些事业的改良与振兴必然依赖于教育的振兴。为此胡适劝诫学生们“排队游街……蹈海投江,杀身殉国,都算不得救国事业。救国的事业需要有各色各样的人才” 亦即教育事业。

教育救国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作用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作用,胡适认为办教育事业有两种,一种是普及,与之相对的便是提高,普及与提高互相影响,提高引领普及,普及为提高提供基础。而高等教育恰恰要做的主要就是其中“提高”的工作。1920年胡适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他希望北大的师生们能从事“提高”的研究工作,做高深的学问,替中国造新的文化。留学时的胡适给朋友许怡荪的信中写道“今日造因(笔者注:祖国不亡之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 ,教育救国关键在人才的培养,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中教育救国的途经又是什么呢?“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各式各样的高级人才,造就领袖人物,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去思想,独立地去观察,去判断,在治学上能独立思考,又能够严谨的求证,正如他所提倡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依靠各式各样的人才,才能在各个领域为强国富国提供动力和支持。

胡适在留学的时候便已认识到中国“文化中滞,科学不进”的原因在于“吾国之文明……不适于今日之世界耳”所以教育的唯一方针在于“为吾国造一新文明” ,胡适试图通过文化的重建使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新文化运动则是胡适再造文明的实践,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批判态度,表现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再造文明的含义就是“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合起来”,再造文明的的途径即就是建立起我国现代的教育体系,尤其是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而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又必须在“提高”上咬牙狠下功夫,谋求文化革新,贯通中西,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折衷新旧中外各自精华以形成中国新的文明。

总而言之胡适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的层面而言的,通过教育的完善培养出各个领域自由独立的高质量人才,而高等教育尤要注重培养“提高”的人才,通过人才的努力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结合中外新旧的文化精华创造属于中国的新文明,从而达到学术强国、教育救国的目的。

(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前文已述,教育救国最重要一环在人才的培养,胡适有言“学术的发达,人才是第一要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十分务实而具体。为了国家的进步强大,把学生们铸造成器,胡适要求学生们应当具有“科学的方法”,用事实作起点,凡事自己研究事实入手,用证据、调查、统计来说话,在观察事物之后,大胆列出几个假设,再用事实“实验”去证明假设,即胡适所说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胡适反对人云亦云,教育学生要“谋个性之发展”,使学生养良好之习惯,防止盲从,依赖群众的心理,提倡学生要学会批评的精神,防止陷入了“机械的习惯”时代,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敢于冒险,勇于进取,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新国民,以个体之自由塑造国家之自由,以个体之发展促进国家之发展。胡适鼓励学生参与团体的生活,在此之中增加学生眼界,拓宽知识,养成责任感,学会容忍。胡适还给面临高中毕业的学生们建议在面临专业职业的选择中应该以兴趣为首要导向,强调“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的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胡适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研究很重视,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很重视,除了鼓励学生参与团体生活、演讲会、办刊物以外,还十分推崇体育运动。胡适幼年身体并不好,在留学中认识到体育不仅有着健身的的作用,对于人格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对运动会十分热心,1930年亲自为中国公学写了运动会会歌。

(四)教育平等

胡适的教育平等观念起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影响,胡适在《书院制度史》和《考试与教育》中都阐述了对古代考试中所产生并存在的公平竞争的推崇。另一方面,来自于杜威所主张的“平民教育”为。胡适认为人人不论贵贱,都有公平的机会接受教育,注重以考试为选拔依据,提倡男女平等地接受教育。与之并行的就是在教育中应采取灵活的学制、普及义务教育减轻家庭负担,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求学之困难。胡适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传统观念坚决反对,激烈地批判重男轻女的思想,主张在大学内开女禁,重视女子的教育,鼓励女子也应该做一个独立人,而不应该禁锢在贤妻良母的旧社会思想风俗观念中,只有女子接受了教育,才能将家庭基础教育担负起来,方能改良家庭教育,也就是他所说的“列位要想得好儿子,便要兴家庭教育,要兴家庭教育,便要大开女学堂” 。胡适对考试选拔的制度非常赞同,主张完善并严格考试制度,推崇平民教育,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使平民在看书读报生活中了解教育,接受教育,胡适认为救国应以教育、学术为根本,而要救济教育则“只有用全力扩大那个下层的基础,就是要下决心在最短年限内做到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同时要求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基础教育的实施。

(五)科学与人才并重

科学是胡适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给我证据,我才会相信”,在胡适的高等教育实践和思想中,胡适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胡适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大学不应仅仅从事“浅薄的传播事业”而应该回到提高的研究功夫,要创造文化、学术及思想。在迫切需要创造文明的思想下,胡适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个大学的核心、灵魂,在《非留学篇》中胡适设想大学中应设毕业院以供研究高等学问,“大学无毕业院,则不能造成高深之学者” ,他认为能训练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才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胡适在1947年的演讲中坦言为什么科学发达起于欧洲,其最“重要的是自中古以来留下好几十个大学,这些大学没有间断……都是远有一千年、九百年或七八百年历史的,因此造成科学的革命”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已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科学的进步必然需要知识的积累,设备的支撑,文化氛围的保障,因而大学必须担负起科研中心这一重任。1929年胡适在与人吃饭之时被问及对于北平教育的建议时,胡适表示希望把北大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外国文学或文学院……今年北大不是招预科新生,以后但招研究生……五年之后便只有研究院了” ,这个建议用以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对其后蒋梦麟改革北大产生了重要影响。1932年蒋梦麟正式成立“北大研究院”系统招收研究生,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

在大学的建设发展中,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有一句话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展现出一位教育家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在对于人才的重视上胡适同样有其自己的认识,他说“学术的发达,人才是第一要件,我们必须集中第一流的人才,替他们造成最适宜的工作条件” 。在蔡元培改革北大之时,胡适介绍了不少教员,例如北大的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被胡适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的吴虞等。前文执掌公学已述胡适在执掌中国公学之时广招贤士,在协助蒋梦麟中兴北大时,胡适任文学院长,对于人才的招募更是不拘一格,短时间内使北大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

不仅在师资上重视人才,还在于人才培养上。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育能为国家培养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保证国家政治的清明,实业的发展,军事的振兴。胡适特别赞赏传统书院中“自修和研究精神”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受杜威思想的影响,胡适特别强调实证,鼓励学生抛开成见,撇清感情,从证据入手,鼓励学生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的十字真言受了杜威五步法的影响,解释了科学研究中的必要过程,在与对证据、事实的尊重上是尤为可贵的。这种方法在胡适考证《红楼梦》中有了很大的成效,然而“考据成癖”的胡适在晚年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水经注》作者的考证上,历来被人们惋惜。胡适在培养人才上有许多被传颂的佳话,例如他以北大的名义自掏腰包帮助在外求学的林语堂接济生活,对罗尔纲、吴晗的悉心指导等等。胡适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深刻,因为在他的教育救国思想下只有培养了各式各样的人才,才能谈起教育文化事业的复兴以及国家的复兴。因此胡适的科学与人才并重思想与其再造文明,教育救国的思想是相互贯穿的。

二、高等教育办学设想

(一)教育独立

胡适在留学时对于留学教育做了深刻的批评,坦言留学是国家之耻辱,费时伤财事倍而功半,指出留学为一时救急之计,而非长久之图,而且许多留学生在国外并不能专心志于学习,往往急切希望速成,重实科轻文科,对于本国学术也常常数典忘祖,胡适针对此种现象提出了振兴本国大学的设想,在1947年《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阐述了其教育独立的思想。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首先强调要使中国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统,独立于欧美,而不使中国之教育成为西方之附庸,使中国的学者能够继续从事高深的科学研究,对于中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发展本国应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帮助以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应该有专门的学术人员和学术机构去支持本国的发展进步,同时可以独立平等的参与世界学术研究,并能够在世界学术研究中独当一面。胡适认为教育独立的途径首先在于建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提高”又尤为重要,因此要重视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即所谓“有教授与研究生做独立的科学研究的,才是真正的大学” ;其次,建立长期的规划,先集中力量在国内发展五个学术第一流的大学,使这五所大学成为国家学术独立的发力点;再次,政府对于教育有着不可推卸之责任,政府必须保证教育经费,并将教育经费在总预算中的比例写入宪法之中,普及义务教育,均衡教育机会,保障学术与思想的自由。

针对于教育独立胡适做了务实的设想。在《非留学篇》中,主要为增设大学之建议,强调分层办学。将大学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专科学校。国立大学选择国家最大都会建设,应学科完备精全,目标于国家学术中心,世界大学名列而建设。省立大学可将本省院校合并成为一所大学,节省人力,在学科上可以按照本省特色需求开设学科,例如江西瓷器,浙江养蚕等,经费由本省议会指定,学费应该酌情降低。私立大学,以私人财产设立,需要在各省教育司备案,国家对于办学成绩优秀的私立大学予以资助。专科学校,在经费不足或者对某一学科需求急切可以设置专门学校,培养实用人才。

1947年抗战结束,胡适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提议,首先,国家严格按照宪法规定,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其次,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建设应有一个十年的计划,前五年集中力量建设五所一流大学,后五年再挑选五所大学重点建设;再次选择建设院校时应该公平公正,以人才、设备、研究成绩为标准;最后再次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

教育独立其次强调要使教育独立于政治。少年的胡适在中国公学受公学的民主制度影响很大,他支持师生们为了反对政府干涉的学潮,参与中国新公学的组织,并且在中国新公学担任英文教员。胡适结合中外教育的发展史,发现西方的大学能长久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受政治影响小,而中国虽然在汉代就设立了太学,但没有一个可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大学,原因就在于教育是政府的机构,受政治的影响极大,往往政府更替,学堂里的设备、书籍、人才、学风都中断或是流失了。为了保证教育的稳步持续发展,胡适认为政府在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以及委任教育行政人员的责任以后,不应该干涉具体的教育活动以及学校内部的事务,教育事业应让懂教育的教育家来负责,政府不应过问,使教育保持独立的资格,不受政府、党派的影响。对于“党化教育”自由主义的信仰者胡适强烈反对,在任中国公学校长时对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进行了顽强之抵抗,拒绝了蔡元培邀其担任大学院大学委员的邀请,并发表了一系列批评国民政府文教政策的文章,使得国民政府在1929年发布《训令》,之后查禁了《人权论集》一书,以至于胡适被迫辞去公学校长之职。他素来认为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的国民,因而主张减少衙门对学术的干涉,“只有在自由独立的原则下,才能有高价值的创造”。为了实现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1937年胡适在“庐山谈话会”上提出三条教育独立的措施:

①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校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实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

②政治势力(党的势力)不得侵入教育,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任聘,皆不得受党的势力的影响。

③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在1946年北大开学典礼中他希望“学校没有党派,但对学生先生的政治宗教的信仰不限制”。 胡适的教育独立思想是当时社会精英主流思潮的反映与代表,章太炎提出“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 ,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也提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坚持教育独立是胡适一贯的认识,只有独立于政治党派的斗争才能保证学术的研究,和文化的创造。

(二)学术自由

与教育独立相似的是学术自由,对外则与前文所述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相类似,对内即为大学内部的学术自由。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在改革北大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成就了北大最辉煌的时期,一时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都在北大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为学术而学术的地方,教授有教学研究的自由,学生有学习言论的自由,胡适积极地支持蔡元培的这一政策。胡适受中国公学民主制度以及欧洲教授会制度以及蔡元培的治校经验的影响在执掌中国公学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胡适支持学生办刊物,不论其学术观点和思想倾向如何均任其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中国公学校风大振,一扫颓态。胡适在辞去中国公学校长时,学生们宁可不要毕业证书也坚决不让胡适辞职,有学生给胡适的信中写道“思想自由,教职员同心协力,有向上的精神”并对胡适、沈从文、陆侃如的思想言论表示感谢 。胡适的学术自由思想一是表现在制度上,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二是表现在观念上,思想自由,容忍不同意见,反对某一观念,某一主义的专制独尊。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经常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这句话在治校上与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殊途同归的,只有容忍反对意见,方能得到自由,否则互相征伐,是不会有自由可言的。

三、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胡适的教育经历中在担任过多种职务,其中不乏教务长、文学院长、校长等重要行政职务。胡适按照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来改造大学,亦产生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一)民主管理

民主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含义之一,在大学里民主才能保证学术的自由,早在1917年胡适初到北大之时,便提议在北大试行“教授治校”,冲破独裁制度,体现了专家治校的民主精神。以“教授治校”带动北大朝着美国大学的民主化与平民化而转型,在担任了北大校长以后,胡适更是将美国大学的“三会制度”移植于北大,使北大逐渐从建制上与美国先进的教育机制接轨。“三会”即董事会保证大学独立的经费来源,教授会保证大学内部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校友会保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对独立。

胡适在执掌中国公学时,据罗尔纲回忆可知胡适他不独揽公学,将权力下放,自己只负责主持大政。在执掌北大时,胡适依然坚持民主办学,不论派别,不限资格,容许各学派的思想,即使他不赞成的马克思主义,依然位列于开设课程之中。

(二)改革学制

在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中,胡适积极的协助并参与之中,开创性的拟定了改分级制为选科制的章程,为中国学制上一大革命,有利于发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个性发展,扩大了学习范围,起到了胡适所推崇的古代书院中“自修和研究”的作用。基于对科研在大学中重要性的认识,胡适提议成立各科研究所以供各科人才从事高深学问的研究,这与蔡元培的设想不谋而合,并且胡适在1917年刚入北大不久便创办了哲学研究所,自任主任。在协助蒋梦麟改革北大时,胡适提议的设立研究院构想亦被蒋梦麟所采纳,对于之后研究生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人文关怀

胡适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独立人格的“提高”人才,因而胡适对于学生的个性十分注重,他提倡学生多读书,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同时又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对学生办的刊物、运动会、演讲会都非常支持,劝诫学生应经常参与业余活动,切勿成了“书呆子”。他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受尊重的人,与之平等交流,在课堂上讲课亦幽默而生动,每讲上几段,就会加上几句风趣的话,使得课堂上的气氛轻松。胡适对于吴晗、罗尔纲的悉心教导在此则不再赘述。胡适对于教师的任用也极具人文关怀,他将小学毕业的沈从文的推向讲台,第一节课,慕名前来听课的人非常多,沈从文因人多而怯场,胡适听了反倒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对于教师他是极其尊重信任,任其自由的。类似这样的人性化管理,始终贯穿于胡适的教育管理活动之中。

第三章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于高等教育应该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继此之后,2013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有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以及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等内容,“通知”中提到了长期为社会所关注的落实办学自主权、通识教育等问题,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面临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相隔了一个世纪,胡适的教育思想似乎已成了明日黄花,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沿着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出发,会发现其思想对今天的教育问题改革依然有其巨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重视高等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胡适主张教育救国,虽然其设想一次次被动荡的现实所击碎,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动荡的年月,在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教育救国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的,然而在此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在于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赖于教育的发展。当今,一国家谋发展之道主要在于教育,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均需要教育的支撑,尤其是高等教育所应该做的“提高”工作。我国要在21世纪世界角逐中跻身先进之列,必须加深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教育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教育经费分拨,重视高等教育建设,才能为“再造文明”,科技创新提供基础。

二、注重人才培养

在今天的人才培养培养体系中,我们仍然需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怎样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结合胡适对培养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有出众的能力,其次应该有独立判断、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要有能不断学习研究的习惯,以及可靠的人格。除此之外胡适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培养领袖人才。胡适认为大学首先应当培养一个个拥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器”,胡适在教育活动中无不体现着其培养个性人才的主张,他倡导学生专业选择应该以自己兴趣为先,大力提倡选课制,增强学习主动性,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养成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对吴晗、罗尔纲、吴健雄的教导中,悉心引导,授之以渔,注重方法的传授指导,最终成就了三位学者。当今我们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便存在一种围着分数转的填鸭式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的缺陷,高校千篇一律地试图去培养专业的人才,忽视了创新、实践与通识教育,因而在高等教育中更应该借鉴胡适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大学贵在大师,没有一流的师资,是不可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的。胡适认为学术的发达必须集中第一流的人才,替他们造就最适宜的工作条件,令其替全国训练将来的师资与工作人员。胡适聘用人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在中国公学的改革时,他将仅是小学毕业的沈从文,请上中国公学的讲台。当今的大学招聘教师往往以学历、毕业院校、是否有出国经历作为严格限制,虽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教师质量,但像陈寅恪、沈从文这样的学者也许就被掩盖了。

三、保障学术自由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后至今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存在这诸多问题。其一,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观念陈旧,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行政指令,控制的痕迹。其二,办学自主权的缺失,高校的地位依然是政府的下属机构。来自政府方面的官僚主义、等级观念对大学独立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其三,学术审批权、项目申报决定权均在于政府。学术评价机制单一,政府的分门别类恰恰将学术分了三六九等。胡适认为学术自由是科学研究和创造文明的保证。前文已述胡适对政府干涉教育坚持抵制,这一点对当今政府将高校放在一个什么地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的发展必须处于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可以针对本校的环境,具体情况,自身特点以及客观规律的需要,自主地制定决策方向,自主地执行,政府切忌越俎代庖,政府除保证资金、维持学术秩序,制定宏观规划外不应参与教育具体的实施,教育应该让教育家来办,对于学校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应尽量不加干预,过多的外来干预,势必会打乱教育的系统性,势必会使教育家无所适从,其结果不仅无助于教育发展,反倒成了教育发展的限制因素。

大学是一个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神圣殿堂,学术自由是大学办学的真谛,如今的大学内部的普遍存在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失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大相径庭的,学术权力强调学术导向,注重本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学者在研究学术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及其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行政权力则以行政手段管理学术事务,不能准确把握学术发展动向,大学内部的行政化不仅阻碍学术自由发展,削弱学术创新能力,而且会造成学术腐败、重权废学,极不利于大学本该做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培养人才。对于学术评价、学术权力、学术自由,蔡元培、胡适等人推崇的教授治校对于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四、严格考试制度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学生热心于政治,因而耽误了不少课程,针对外界对于北大严进宽出的情况的议论,以及“因有种种的风潮,学校的生命几致不能维持,故考试不严,纪律也很难照顾得周到,学生修业年限满了,很容易的就毕业出去了” 耽误了课程,胡适因而主张严格考试制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考试方法,如试卷密封,考试范围不限定于书上,而主要考查学生的程度如何用意促使师生在平时的教与学中注重教学效果。反观当今大学内部的考试,许多学生恰恰是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里说的“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而我们当今大学之内普遍存在一些教师上课则读一读PPT,不碰粉笔,也无互动,毫无激情,更有甚者,课上埋头念一遍书中内容,课后则再无踪影。学生则手机上网,梦里神游,无故旷课,期末考试狂背课件,应付考试,过后则一切如故,如此严进宽出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丝毫无以保证,更何谈世界一流大学之建设。

五、高校校长的要求

上世纪诸如蔡元培、胡适、罗家伦等大学校长践行了校长作为管理者与教育者的结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长的角色要求应该更加准确。首先杰出的大学校长应该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懂得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其次要具有管理能力,良好的行政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募款能力,用以为本校建设学术、招募人才、筹集资金。最后要有开阔的心胸,完备的国际观。在选聘人才上不拘一格,不分党派学派,大胆延揽优秀人才,明确本校定位及本校发展方向。在如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首先党委要明确领导职责,权限范围,主要在于把握高校的办学方向,党委不能包办替代校长的职权;其次,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保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全面负责起本校特色建设、教学、科研等行政工作。

六、分层分类办学

前文办学设想已述,在留学之时考虑到国力的问题,胡适针对教育独立做了务实的设想。在《非留学篇》中,强调分层办学。设想将大学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专科学校。国立大学少而精,目标朝向国家学术中心,世界大学名列而建设。省立大学可以按照本省特色需求开设学科。私立大学,以私人财产设立,入学资格,毕业年限都与国家大学和省立大学同。专科学校,在经费不足或者对某一学科需求急切时可以设置专门学校,培养实用人才。这个设想中,胡适不是片面的求全求大,而是在增设大学的计划中将地区实力、地区需要、地区特色考虑了进去,反观当今我国各地大学盲目的增设校园面积,盲目合并以求专业齐全,办学规模扩大,盲目扩招以求就读生员扩充,反而使学校管理不能与之规模相配套,专业特色、地区特色尽失,新办之专业质量无法保证,造成了种种问题。时至今日,教育部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已经表态,我国的600多所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在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使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互相平衡,也映照出了胡适分类办学设想的正确性。

除此之外胡适的注重科研、教育独立、主张严格教学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均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虽然其思想必然带有其局限性,但当今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对其真正的批判继承呢?

结语

综上所述,从胡适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入手,通过对胡适先生的日记、演讲稿等材料的研究,从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办学设想、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了胡适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最后结合当今高等教育中存在问题,论述了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在面临当今高等教育问题中的时代价值,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胡适先生自新文化运动起便是教育界公认的领袖,他的一生绝大部分亦是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胡适形成了一套有个性而全面的教育思想,如教育的作用在于“救国”,救国的途径在于“再造文明”,而这些都要通过拥有独立个性的高质量人才来实现。“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胡适一生殚精竭虑、诲人不倦,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不乏对当前的教育有着借鉴意义的思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思想必然会带有其因社会历史条件、个人特殊经历而造成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构想往往都落空了,然而他的许多方案设想在21都得到了初步的实现或者依然存在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家,对其思想我们应该抛弃既有成见,本着发展的眼光,运动的世界观取本时代之所需,拿来便是,在继承之中,不断砥砺创新。

参考文献

[1]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胡适.《四十自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

[4]江勇振.《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壁1891—191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5]刘练军.《胡适与<竞业旬报>》,《浙江学刊》.[J].2002年第6期

[6]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7]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情深五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余英时.《余英时文集•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0]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耿云志.《胡适年谱》.[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12]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13]黄书光.《胡适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16]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思想再认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罗尔纲.《师门五年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8]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1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白吉庵.《胡适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石钟杨.《五四三人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2]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M].中华书局,2006

[23]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2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5]葛懋春,李兴芝(编辑).《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6]王瑞瑞.《胡适与中国公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7]史建智.《胡适素质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0

[28]杨静.《胡适教育思想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4,(3)

[29]蒋凯.《胡适高等教育思想评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2)

[30]李运昌.《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D].河北大学,2010

[31]张翼星.《胡适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胡适教育思想刍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32]耿云志.《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J].学术探究,2006.4

[33]彭旭.《胡适在解放前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1,2(3)

[34]卢莉.《胡适教育思想及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35]买雪燕.《交汇中西 抱定宗旨—胡适高等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4)

致 谢

我怀着颤抖的心情将这篇拙作定稿,我知道这篇文章中有许多纰漏与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仍然对于自己的心血付出感慨满怀。在这篇文章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大学便快要这样结束了,一时间这三年半载的时光像快退的电影一般,把我拉进了回忆之中。

四年前的6月,我刚刚下了高考的考场,期待着梦想的实现。上帝的规则是付出与回报虽不成正比,但呈现着正相关的联系。还记得高一的时候,懵懵懂懂,在一本《读者》上看到了一篇讲兰州大学的文章,于是只知道北大、清华的我亦知道了在陕西再往西还有一所百年名校。而后在一家网吧里我查了所有985的学校,终于选择了将兰州大学放在平行志愿之首,于是我便在夏天一个和煦的阳光里顺利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一纸录取通知书,给一个缤纷的夏天添上了一笔彩色。火车载着梦,陕甘二省,元朝,明朝,清朝前期都是一省,可火车过了宝鸡,瞬间绿色消失匿迹,黄土便成了主调。初到榆中,西北民族大学的灯火、孤独的萃英山、热闹的后市场成了最大的特色。虽没有小桥流水,落英缤纷,但在第一个年头便爱上了这里了。夜晚的榆中安详、静谧、平淡,却又深邃,令人欢喜。

我喜欢榆中冬天来的早,方让宿舍那么温暖,教室宽敞明亮,最美就在下雪,白茫茫一片,隔着玻璃仿佛萃英山都笑了,夜晚昏黄的路灯照着我们上课下课,出了天山堂,再入昆仑堂,冬天里在外散步,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和那份令人鼻尖红彤彤凉。宿舍中的同学们各自干着各自有志趣的事情,偶尔我们一起玩一局三国杀,偶尔我们一起看一部电影,宿舍那么宽大明亮,阳台上还放着几盆花。晚间的生活颇为丰富,体育场上双节棍的叮叮当当,跑步的孩子坚持跑步,也有小贩卖着水果和炸饼。晚间的后市场该是最繁华的地方了,嘟嘟纸品里展着精美的笔和纸,兴隆超市里水果店和竹林风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在那儿买了不少的书,偶尔再买点好吃的,放在书桌上边看着电影边品尝的滋滋有味,调节调节生活。或者在喧嚣之后拿出刚笔和白纸抄几篇诗练练书法,看几篇散文养养心神。偶尔登一次萃英山,感悟大自然的力量,方也体会体会站得高,看得远。或者情绪难安,便约个伙伴去民大走一遭吧。凌冽的风,飘着的雪,怀着思乡的心,寒假便暂别此处。在家里热热闹闹过了一个新年,等到年里的喜悦淡下去时,等到家里稍温暖了一些时,又回到榆中这个严寒之地,看那尚未消融的雪迹,感受榆中特有的冬天的味道。不知不觉那冬天便渐渐的过去了,只剩那雪偶尔割舍不下这片地。

初写此文之时,春风初至,吹面不寒,枯树尚未发芽,三年榆中生活,榆中的美,条件反射般的让我觉得这春天只有榆中方会出现。那时风里清香温润,榆中的天,当你觉得春天到的时候,冬天方才刚过去不几天,当你觉得春天来了的时候,夏天也已经来了。榆中的夏天就更美了,站在昆仑堂前,左右的绿海微波荡漾,泛起涟漪,眼前视野开阔,天朗气清。我记得在榆中的日子,至始至终贯穿着温暖舒适,热情洋溢,而今却更多了一些冷落。我熟知榆中的方方面面,却发现现在很多我们院的孩子我却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了。

秋天的落叶至今难忘,记得我们大一在西区上课,仿佛胡萝卜成熟了一般,虽不美艳,但却少不了。在榆中最多的树是国槐,夏天的时候郁郁葱葱,秋天到了,叶子落的时候,沙沙作响。或许你更应该与某人约定看漫天黄叶纷飞了。等到十二月的时候,风便会带走所有的落叶,校园便只剩下静谧和对冬天的迎接了。

我自陕西西安去,带着一本薄书,和一些对自由新鲜的渴望,带着一点点对知识的追求,和一颗无知却真诚的心。在诸位老师启蒙下才略微懂得读书之重要与有趣,才略微体会到大学之生活可爱所在自由学习,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我还记得车如山老师的课堂是轻松而活跃的,邓红老师亲切和蔼像极了我们的母亲,赵宗孝老师平易近人热爱分享,信息技术基础陆福相老师的认真,思修课黄金艳老师的细腻,何天峰老师在体育课上很爽朗,还让我做了班长,总是嘲弄我投篮是个“歪把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王彦涛老师的激情至今让我难忘,我至今都无法做到。

感谢在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里老师们的培养,罗云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让我们畅谈,他完善的思想要么我们被问住,要么给予了启发,像极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孙冬梅老师让我们设计的教育中的情景,我清楚的记得我做了一顶博士帽并手绘了一张“神似”的1000元人民币,整体布局展现了一位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只以金钱为标准,忽视了其他学生。在魏玉梅老师的教育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课中稍微接触了管理学的知识,后来在考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时候甚为有用。在上课的同时王芳芳老师、马君老师、王娟娟老师均让我们写过论文,得了书写的锻炼,王芳芳老师是尽力想使我们多读些书,马君老师作为一名学者非常有亲和力,我记得我在听了马君老师的一次讲座之后,给他发了一封论述自己观点的邮件,马君老师及时回复并且给予我鼓励,让我内心感动。邓红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更是一步一步牵着我们最终到达终点,掌握了研究的大致思路。赵宗孝老师是一个喜欢听我们讲,看我们写的老师,中国教育史的课上,每次都会留出宝贵之时间让我们自己讲出来,不仅锻炼表达能力,更是促使我们主动探索,主动研究,养成良好之习惯,我记得我讲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为了讲出一些东西,我被迫去查一些资料,主要看了一本《清华的精神》,一本《梅贻琦日记》,和一本《清华校长梅贻琦》,这三本书收获真是不少!最起码一句”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深刻在心。倘若没有诸位老师的培养我便不会有今天这篇论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国立兰州大学,一所百年名校,她所给我的已数不胜数,昆仑堂的深邃雄伟,藏书万卷,供我在其中遨游,每次进入图书馆必到新书区观看,一座便半天过去,尚不知饥饿,当有几日未曾去,发现以前的书都不在新书区了,便深深自责又错过了多少。种类齐全,数量壮观,我所需要的的历史、文学、书法、绘画、考古、教育、宗教、哲学文化,样样令我大饱眼福,类类为我如饥似渴,地处西北,远居山间,赖自然之静谧,得天地之独厚,书写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时我志在考研,每每七点前去占座,晚九点四十归来,萃英山下,皓月当空,虽孤寂却安稳,虽痛感低效却对所读了然于心,倍感充实,可惜这山色横侵遮不住,明月千里好读书的地方如今已不能去了。

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至公堂的古朴,虽今天看起已显得沧桑,埋没于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楼之中,然而恰恰是这份古朴让兰州大学百年的血脉得以保存,让我为作为兰大人而骄傲自豪,自强不息。虽相隔百年却依然依稀中看到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挥毫书写匾额,凛然落座贡院,亲临督考,莘莘学子,奋笔疾书,不负十年寒窗。大二的那年,我和边鹏年在初春的时候自甘肃博物馆回来,来到黄河边,走进第二附属医院终于寻至,方才满心欢喜,连连留念。

鄙人不才,在校之际,有幸与朋友做过两次创新创业,虽不曾得校内评奖,但却记忆深刻,感谢陈董墨同学的律己律人,感谢对我之信任,使得在两次论文写作中得到极好的锻炼。尤其是在《“985”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论文撰写中,对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与学习的机会,在此对陈董墨致以真挚的谢意。

做此文章时,身处外地,内无资料之方便,外无时间之充沛,室内没有桌子,没有椅子,唯有一小柜,只能放一电脑,仅能在劳累工作之余屈身盘腿,熬夜读书,往往又逢钢笔没水,书写凌乱第二天便不能辨别,每每至此,无不怀念昆仑堂之雄伟,无不渴求一宽大之书桌,然无望矣!资料稀缺,月消费颇高,唯省下他用以购书寻集,几天内就花了八百多块,生活几不能支,更不敢奢求数千元的《胡适全集》。工作辛苦异常,下班未尝不九点十点,疲惫之身,行尸走肉,回到住处,四肢已不愿再动纹丝,虽至如此,看到忘我,伸腰之际,才发觉已是凌晨两点。一次修改之时不甘放下,只待满意为止,无奈最终鸡叫天明人也倦了。同事之人多不理解,往往扪胸放言三天搞定,我只能勉强应允赞其神速,实则谁会相信呢?即使相信,又有何可谈呢?梦想不知为何,精神不知何处,真诚不知何物。钢笔已增锈迹,开卷无可保证,痛心无时,叹息无处,具无可告知矣!

这篇文起笔虽在今年,实则酝酿于很久以前,中学的历史书上见到过胡适这名字,但相较于鲁迅、陈独秀却让人觉得陌生而神秘,总以为便是个像刘半农一般做新诗的文学家,等到后来发现胡适这人经常在《新青年》上撰文,又提倡新文化运动,和陈独秀的关系好像也颇为亲密,又在北大教哲学课,还做过驻美大使,又给徐志摩和陆小曼牵线做月老,还给了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点拨,研究太平天国的罗尔纲原来是胡适的学生,顾颉刚、罗家伦原来都是受胡适影响过的学生,同是搞哲学的为什么他对他的学生冯友兰就失去了温文尔雅,为什么大陆又要组织学者发起对其思想的批判。偶尔在读了一本胡适某某新编之后,便越发开始对胡适感兴趣了,后来便在图书馆读了胡适的日记,胡适的哲学文化集,教育集等等。

当初之所以定该题目,是因当时因故放弃考研,内心不甘,想要自己真正做一次自己喜欢的研究给自己一个交待,给大学一个交待,给梦想一个交待。因而定下了几个标准:第一,不做问卷调查,因为两次创新创业使我觉得我们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的并不严谨,甚至太过应付,同时为了贴近我所喜欢的历史学科,因而一心要做文献之研究;第二,坚决突破“以兰州大学为例”、“以教育学院为例”、“以兰州某某为例”,我以为这些研究平日练习方可,但不足以支撑“毕业”二字之重量;第三,紧密结合个人兴趣、个人所学、个人读书之积累,并能将这些兴趣积累升华,起到发挥自己、锻炼自己的作用;第四,精简独到之语言,务求不可删一字,不可添一字;第五,真实、真话、务实,用自己研究所得证据来书写,做研究所得应是人的论文,而非一个写论文的人。胡适在学界、教育界影响巨大,拥有着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思想,然而在如今的历史教材、中国教育史教材上却几乎避之不谈,本着历史应该还原事实的理念,我方才定下该题目来展开研究。在整个过程中,读书越多,越发觉自己知之甚少,时间成了我对本文最大的惋惜,熬夜数月,痛感时间不够,工作累赘,却又万般无奈,成了我自己最大的遗憾与无奈。

在兰州大学的四年里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感谢我们的10级教育学,这四年我们一同走过,感谢李猛、齐新、马宏伟这三位在榆中的舍友陪我度过了难忘的三年时间,感谢黄掌球同学对我一直以来的关照,特别是对本文英文摘要的翻译,感谢杨凯丽同学对查重的帮助,感谢吕泽恩、明志强对本文的分节和格式调整的帮助。感谢王根顺教授、魏玉梅老师对本文的指导,多亏了魏老师在最初开题的指导才使得我在太原能够做此研究,感谢魏老师对我的指点以及她对于我在外地完成论文的信任。

人往往在最后刹那发现美,人往往在失去后才悔恨,人往往在追逐中忘了初路,人往往在失望中寻求满足。

梦想!???

    进入专题: 胡适   高等教育思想   时代价值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4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