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闯:变化世界中的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

——叶、普、梅如何研判俄美、俄中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6 次 更新时间:2014-01-28 22:58

进入专题: 俄罗斯   中俄关系  

杨闯  

 

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中俄关系也是大国关系中最好的榜样。梳理20年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对于准确判断俄罗斯外交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也至关重要。叶利钦主政时期的地缘政治选择与外交政策调整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下降。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国际法意义上的继承者。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领土面积第一大国,但其国际地位非昔日可比。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苏联是一个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则是一个有区域利益和文明利益的主要大国。”

这种判断与俄在独立后经济实力下降有关。独立之初,俄罗斯搞经济体制改革,在总理盖达尔和第一副总理丘拜斯领导下,从1991年底开始,按西方的“药方”加速俄罗斯私有化进程。但通过股份制的改革与股份交易,私有化“休克疗法”的结果是培育了金融寡头,国有资产大量流入苏联时代的厂长、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阶层。1993年10月,总统府与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的斗争导致发生“炮打白宫事件”,最终结束议会与总统争权的局面。国内政局动荡导致国家的经济实力严重持续下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下降40%,国内投资下降70%。原俄罗斯副总理、第二任国有资产委员会主席波诺瓦诺夫在1995年向政府提交总结私有化成果的报告,承认俄私有化“犯了方向性错误”。

私有化既没有解决经济上的收入、效益等问题,也没有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而是财产争夺,培育了金融寡头,“诱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损害了经济和国家安全”。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大辩论。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演变与俄罗斯的国力下降、外交指导思想演变具有内在联系。俄罗斯在独立后曾经进行外交政策的大辩论,其代表性的外交战略主张分别为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大西洋主义的实质就是将俄罗斯的发展与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绑在一起。欧亚主义认为,“深入人心的东正教信仰和广泛的西方影响都不能准确地定义俄罗斯的身份”。

他们强调,俄罗斯是独一无二、地跨欧洲和亚洲领土的国家,具有两大洲的文明。斯拉夫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中欧国家的一种思潮,当时中欧捷克等国隶属于奥匈帝国,把本民族的解放寄托于沙皇俄国,将俄罗斯视为拜占庭帝国和东正教的继承者。斯拉夫主义在苏联解体以后复活,不外乎是强调俄罗斯是具有自己传统和文化的国家,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

俄罗斯将大西洋主义作为外交实践指导思想的时间是1992年至1993年一个很短的时期,希望西方国家帮助俄罗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转轨,其代表人物是时任外交部长科济列夫。这一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典型特点是短暂的向西方一边倒。而这一时期以普里马科夫为首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则抨击俄外交政策完全倒向西方,与俄罗斯外交部提出完全不同的政策构想,即主张恢复强硬的大国外交,对西方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和北约东扩采取强硬回应措施。1993年4月23日,俄罗斯284号总统令批准了第一个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标志着将倒向西方政策调整为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政策。

俄罗斯面临北约东扩的压力。对待北约东扩,俄罗斯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变化。1993年叶利钦访问波兰,对于波兰加入北约,叶利钦曾表示不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波兰的内政。不久,由于国内军方和安全部门的反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出现变化,即把北约东扩看作是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但对欧盟持欢迎态度。俄自身定位为欧洲国家,要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借西方力量实现经济转轨,但西方是口惠而实不至。俄罗斯人对美国非常不理解,“中国是一个奉行列宁主义的国家,但美国依然对其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对已经改弦更张的俄罗斯,美国的投资却少得可怜”。

面对北约开始的渐进东扩计划,1994年,北约推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俄参加了这一机制。在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协调下,北约与俄的互动机制从19+1变成20国机制,表面提升了俄的地位,但双方战略分歧依旧。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在同江泽民会谈时明确表示,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北约东扩会导致欧洲分裂。

俄美存在无法弥合的原则分歧。首先,俄美两国在对未来世界体制的观点上有着实质性的区别。美国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单极的,而俄罗斯的立场与中国相近,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应该是多极的,应当依靠国际法和多边机制,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机制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其次,在国际热点问题、如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俄罗斯与美国表现出合作,要求两国放弃开发核武器、密切与国际社会合作。俄主张,各方应真诚地、负责任地谈判,阻止美国把国际社会拖入更大规模的危机。第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俄罗斯也没有如冷战时期那样,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而是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并存的现实,继续支持巴勒斯坦和平建国路线。第四,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以来的局势同样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此在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上,俄罗斯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立场。在独联体问题上,叶利钦既想维护俄罗斯在独联体的老大地位,又想急于融入欧洲,又把中亚国家看作是包袱。俄自身也没有实力援助中亚国家,听凭其中亚五国自身选择和市场摆布,但在安全上要保持俄南部的安全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朝核问题上,美俄显示立场博弈。1994年朝核第一次危机时,美朝双方正为处理核反应堆争执不下,俄罗斯立刻表示愿为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

叶利钦总统重视对华关系。正是在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出现三级跳。1992年2月,中俄双方先后批准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3月,科济列夫外长访华,同钱其琛外长互换批准书。9月,叶利钦总统签署总统令,以法令的形式重申并确认俄罗斯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签署包括联合声明、军事谅解备忘录在内的20多份政府间文件,宣布边界相互撤军,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后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关系确定,标志中俄关系已经进入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空前的76.8亿美元。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和《关于不将本国战略导弹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至此,两国4300公里边界中的98%得以解决,两国边境成为和平稳定发展的地区。1992年12月叶利钦访华和1994年9月江泽民访俄为双方互利、睦邻、稳定和长期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1995年,江泽民出席俄罗斯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祝活动,叶利钦提出双方要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这一目标。

1996年1月9日,普里马科夫被任命为俄联邦外交部长,结束了大西洋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支配地位,俄外交政策调整为“重振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明显加强对亚洲国家政策,也更为重视对华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再次访华,在飞机上审阅两国外交部门经协商并已准备好的《中俄联合声明》文件。他提出修改意见,将俄中关系定位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协作伙伴关系”,中方表示赞同。这次访问形成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将中俄建设性伙伴关系提升到平等互信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各个层面保持对话与沟通。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边境地区军事互信的协定。1996年7月,叶利钦在第二轮选举中获胜,江泽民主席立即发去贺电。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发表《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阐明了两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看法,在国际舞台产生重大影响。叶利钦对双边关系充满期待,对双边贸易却并不满意。1995年双边贸易额是55亿美元,1996年为69亿美元。他在1996年就提出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但在他任期内没有实现。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经济出现空前的困难。在俄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俄双边贸易额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也只有57.2亿美元。2000年才开始回升增长。

科索沃战争暴露了俄外交软肋。科索沃战争期间,中俄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非常密切,俄罗斯在美国战略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上态度非常明朗,全面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但是,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无力援助自己的传统盟友南斯拉夫。1999年,眼看北约就要主控科索沃战后局势,俄第76空降师一队200名伞兵突然出现在科索沃首府普里斯蒂纳的机场,并派出两艘军舰到爱琴海,以显示对南斯拉夫的支持,为俄罗斯在处理南斯拉夫问题时的地位赢得了一席之地,此事令叶利钦相当欣慰。但在科索沃战争后,科索沃从塞尔维亚事实分离,俄最终还是撤走了伞兵部队和两艘军舰,默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南斯拉夫的肢解。科索沃战争是俄美关系在上个世纪末紧张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在科索沃战争后,俄罗斯面临北约东扩的第一批苦果。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波兰、捷克、匈牙利在纽约被吸收加入北约,成为第一批东扩的成员国。俄被迫吞下这一苦果。面对国内外局势和自身身体状况,1999年12月底,叶利钦访问中国后不久,就宣布提前半年辞去总统职务,由时任总理普京任代总统。

纵观叶利钦总统第二届任期内,无论在科索沃危机、伊拉克武器核查、伊朗核问题上,还是在以巴关系等传统国际热点问题上,俄都力图发挥独特作用,但显示出实力下降、力不从心的态势。经过10年的震荡,直到1999年,俄经济停止下跌,开始恢复性增长,俄外交才逐渐显出活力。

 

代表着多数人的希望执掌俄罗斯:普京时代的开始

普京第一个任期的对外政策构想。2000年3月,俄罗斯提前3个月进行总统选举。普京因其领导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获得胜利而赢得国内民心支持,由代总统顺利当选总统。普京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提出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核心,开展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务实外交。普京怀有强烈的“强国梦”,力图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实施“强国外交”,其外交思想实质就

是斯拉夫主义和欧亚主义的结合。2000年初,普京批准出台《国家安全构想》。同年6月28日,普京批准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出台,标志着俄罗斯对外政策“形成阶段”的结束。前外长伊万诺夫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构想“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国务、政治和社会活动家、外交官、学者就现阶段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国家长远利益中俄罗斯作用和地位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做了总结”。

反映俄罗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的立场,是俄罗斯外交政策延续性与国家历史发展的客观特殊性及其经济、文化、地缘政治状况结合的产物,是俄罗斯在转型阶段将俄罗斯与苏联一贯的外交传统与新形势下对外政策重新认识的结果。上台一年后,普京的支持率达到70%。在短短一年的时间,普京稳定了国家,“至少在10个重要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了车臣这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俄罗斯完整统一的问题”。

10个重要方面成果分别是:车臣恐怖主义问题;设立七大联邦区;消除寡头与国家争权问题;俄罗斯武装力量和强力部门得到加强;国防工业出口开始复兴;工业生产、建设规模和农业都有了发展;金融体系巩固,国家债务按期偿还;各个方面符合国家利益的积极独立外交政策得到恢复;退休金提高,失业率下降;社会局势平稳,民众心态好转。

总之,被挥霍浪费的国家稳定局面在全国得到恢复,甚至以前流失的资金也开始返回俄罗斯。“普京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位置的有用人才”,这就是俄罗斯的成功之处。

在叶利钦时代,政府的政策被金融寡头绑架,而从普京执政开始,就表现出发展经济、惩治腐败与金融寡头的明显特点。对古辛斯基等金融寡头的打击,为普京赢得了更多的民心。

普京的“强国外交”有两张牌——石油能源与“三位一体”(陆基、海基和空基)的战略核武器。他利用苏联时期形成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和电力网,对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国家施加俄罗斯的影响力。普京第一个任期,恰逢国际能源市场涨价。依靠能源出口,俄罗斯200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一直在6%以上,其中能源工业的贡献约占1个百分点。“能源复国战略”既拉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也作为对外政策的工具。能源出口一直是打不同价格牌,比如对俄白联盟的白俄罗斯,实行与俄罗斯一样的天然气价格,而对乌克兰则实行不同的天然气价格。在尤先科任乌克兰总统期间,俄在冬季以乌克兰拖欠天然气债务为由两次中断天然气供应,以此约束在尤先科总统任内乌克兰加速加入北约的导向。直到乌克兰地区党主席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俄乌关系改善,天然气供应才趋正常。2007年,普京下令,恢复战略轰炸机到地中海的巡航。2008年,为支持委内瑞拉,俄罗斯派出战略轰炸机飞到拉丁美洲,与委内瑞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普京的这些亮剑举动都在显示,俄罗斯仍然是与美国核力量不相上下的国家。

普京时期的俄美关系。普京政权并不是寻求与美国对抗,而是重视对美关系。他认为,俄美关系非常重要,这一关系决定着世界安全和稳定局势,以及国际社会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效果。2001年9月,普京在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向小布什发去信函,表达对美国的同情,并将9·11事件与俄罗斯的车臣问题相比,试图拉近与美国的距离,但是没有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2002年初,俄美两国发生相互驱逐外交官事件,美国为了在中欧部署导弹,又单方面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小布什政府提出“邪恶轴心”论不久,普京立刻表示,俄罗斯要在整个欧亚大陆建立起“稳定弧线”。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矛盾进一步加剧,俄罗斯一再举行战略导弹发射,显示俄的核力量仍具有远程打击的实力。美、英等国加大对叙利亚压力,俄罗斯放出话来,要向叙出售弹道导弹。伊朗核问题难解难分之际,俄罗斯不仅提出了要帮伊朗处理浓缩铀,还决定向其出售先进的“道尔”防空导弹。俄罗斯经济实力恢复后,为确保自身利益,不时亮剑。

普京公开指责美国过分依赖武力,小布什政府也指责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民主倒退,正在走上独裁政治的道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信任状态,使得两国在防止核扩散和“反恐”方面的合作变得更加困难。俄罗斯不赞同华盛顿的霸权主义行为,究其本质而言,并非寻求与美国对抗,而是着眼于世界大局。俄坚持和平与稳定世界大局的政策,与美合作与对话,但不是以某种好恶划线,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表现妥协,有时坚决不让步。俄罗斯与北约的20国机制,并没有阻止北约的东扩。普京修正了叶利钦时期的立场。普京提出,俄罗斯不需要加入北约,俄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安全。2004年北约第二轮东扩,又有7个国家加入,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加入,威胁到俄罗斯西北部安全。因此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俄罗斯表示强硬立场。

普京继承发展了叶利钦的对华政策。在对华关系上,普京与中国领导人将双方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以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中俄关系模式,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平等互信,承认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国家与安全核心利益,尊重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对方内政,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经济上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开展全方位合作机制建设;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这一条约不仅反映了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发展成果,更指明了两国关系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道路,规划了中俄关系的方向,是双边政治关系的基础,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2001年6月,上海五国合作机制建立,中俄从边界互信发展到上海五国安全合作机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新的国际组织框架不仅推动中俄双边关系和中亚地区安全合作深入发展,而且对中国的西部安全和俄罗斯的南部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亚“反恐”问题上,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非常密切,多次举办“反恐”联合军事演习,并设立反恐合作中心。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从反恐、反对三种极端势力,深入到军事互信和经济合作各个领域。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演讲。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和批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并最终签署解决边界遗留的黑瞎子岛等问题的《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定》,彻底解决边界划界问题。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公司(Gazprom)在2004年10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定,其中涉及到了Gazprom启动对华输气的条款。2004年普京总统访华期间,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

俄经济实力恢复,外交显示活力。俄经济恢复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走高。2005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77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00美元。到2005年底,俄黄金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当年全年俄黄金外汇储备增长800亿美元,比预测多3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黄金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日本。2007年,俄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1991年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人均9500美元。黄金外汇储备达4763亿美元,仍居第三位。从2000年至200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2%。俄财政部长库德林承认,俄黄金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俄石油出口有关。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使俄罗斯恢复经济发展有了金融实力的支撑。

在世界格局问题上,俄外交通过参与不同力量和利益的制衡、利用各种矛盾,依靠多边合作机制,参与构建多极世界。在巴尔干、中东、西亚、朝鲜半岛等热点地区问题上,都看到俄经济实力增强后的身影。在中东问题上,俄罗斯一直试图显示其作为中东问题四方会谈(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之一的影响力,为以色列、巴勒斯坦双方充当“说和者”。2006年1月25日的巴勒斯坦立法会选举中,哈马斯获得多数选民支持,获得巴勒斯坦立法会的多数席位,成为执政党,但遭到美国的孤立。而普京在2006年2月9日访问西班牙时表态,俄罗斯从来没有认为哈马斯是恐怖主义组织。他说,哈马斯是通过民主、合法的选举上台的,我们必须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选择,必须为巴勒斯坦人民、国际社会和以色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006年3月,普京对媒体重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沉重打击。俄罗斯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显然是打破美国孤立哈马斯的外交策略。

对独联体国家关系。俄罗斯外交面临与美国争夺的矛盾。俄与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遗留的矛盾加剧,大多与外部因素插手有关。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之所以缓慢,取决于在一开始就有许多国家对独联体的目标定位与俄罗斯不一致。俄罗斯的目标是在独联体内建立起统一的关税空间和经济联盟,而乌克兰、土库曼希望保持独立地位。乌克兰不参加统一的独联体武装联盟。乌克兰和土库曼甚至没有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宪章上签字。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调整对独联体的政策,加强双边关系发展,注重独联体内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经济上的欧亚联盟。俄领导人的兴趣在于使独联体成为俄的友好和稳定的周边。格鲁吉亚独立初期的领导人都认为俄罗斯是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分离主义的支持者,因此不加入独联体。后来,谢瓦尔德纳泽在阿布哈兹兵败被困,接受叶利钦总统的调停,加入了独联体,以回报叶利钦。格鲁吉亚将加入北约作为抗衡俄罗斯的战略安排。在格的要求下,2006年俄已经完全撤走在格鲁吉亚的最后两个军事基地。

对日关系。俄罗斯既希望借助于日本的投资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和滨海边疆区,也希望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多元化,获得更多的外汇。但长期以来,日俄两国在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上存在严重争议。

普京曾提出按1956年的立场,归还北方四岛中面积较小的齿舞群岛和色丹岛,保留南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和国后岛,再签订和约。这一立场遭到日本拒绝,日本要求全部归还。2006年1月,普京显示了解决北方四岛争端的两种立场,他对媒体说:“如果我们(俄日两国)趋向于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沿着解决问题的途径走;如果我们想把问题拴在国内政治问题上,如果我们想变成武士,刀剑相加,那么,双方可以玩这场游戏。”普京显然是在警告日本,不会再让步。

普京第二个任期对华关系主要成果。在200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于7月1日与俄方共同发表《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单边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提出世界战略平衡的理念。普京第二个任期最显著的成果是石油管线确定,这是中俄双方努力的结果。双方能源合作一波三折,终于在2005年有了最后的结局:由最初的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的管线,改为安加尔斯克到俄罗斯远东滨海的纳霍德卡,最终考虑贝加尔湖的环境保护,经普京总统批准,选择从东西伯利亚泰舍特到远东的纳霍德卡港口线路。这一石油管线比原来的管线长,造价高,但可以实现出口多元化。按普京的说法,这一管线可以与当年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干线(贝阿铁路)建设相媲美。俄罗斯虽然立足本国利益石油出口多元化战略,但也优先考虑到中国的实际需求,首先铺设从距中俄边界7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线,俄石油将通过支线管道输往中国。

两国确定2005年达到200亿美元贸易目标提前实现,随后确定2010年600亿的目标。纵向比较,从1999年至2008年,中俄的双边贸易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速接近30%。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访俄,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对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双方的看法完全一致。双边军事互信进一步加强,当年在中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6年在俄罗斯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6~2007年,双方分别在各自国家举行俄罗斯年和中国年活动。此后,又相继举办俄罗斯语言年和中国语言年,相互举办旅游年活动。

俄罗斯还想在天然气领域进入中国市场。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公司(Gazprom)的天然气产量占全俄90%,也是目前俄唯一的天然气出口商。该公司提出,将在东北和新疆两个方向修建通向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总运力将高达600亿立方米。2005年4月,Gazprom将公司的战略重点完全转向出口。在欧洲、独联体等旧市场拓展潜力不大的情况下,Gazprom将新增长点锁定中国。应该说,两国能源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是经济互补的,但在天然气价格问题上始终没有谈成。

石油管线的一波三折和两次查抄莫斯科大市场的中国商人货物、两国边贸形成的灰色通关和炮击香港轮船等事件,催化着两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发酵。通过政府间的谈判和两国领导人的定期会晤,双方领导人始终把握双边关系的正确发展方向,并以贷款换期货石油化解了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分歧,在天津建立合资的炼油厂,双方投资各占50%,用石油上下游的合作稀释了俄罗斯方面的各种猜疑和担心。

普京的第二个对外战略。2007年3月27日,俄罗斯外交部提出国家外交政策指导文件《对外政策述评》,将俄罗斯定位为亚太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和全球化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亚太地区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和印度最为重要,俄在该地区的外交政策非常明确,即认真结合现实情况,进一步均衡发展与地区国家间的关系,通过加速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发展,保障亚太地区的长期稳定,保障俄国家利益。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和军事技术合作领域等所有方向,发展和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俄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俄应继续发展俄、中、印三边论坛,扩大对话与合作。

2007年3月27日的对外政策指导文件评价俄美关系比较复杂,既有重要的共同利益,也有严重分歧,但这些分歧不会促使俄美对抗。俄美关系通常会在美方企图分出主从时开始恶化。俄考虑到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份量,为解决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决心坚持独立的对待世界事务的观点。俄对美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布什政府也看重与俄合作。俄美共同努力保持合作时,通常能协商出有生命力的决策。但双方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原则分歧,俄认为这是美国的问题,美应当调整自己的立场,特别是关于核裁军问题和美国在中欧部署导弹和雷达设施,关系到俄罗斯的自身安全,也关系到全球战略稳定和《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世界安全局势的可预测性。俄罗斯外交部文件评价俄中互信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长期国家利益和两国对当代世界基本问题的立场上的接近性,构成了俄中合作的基础。俄致力于继续全方位巩固和扩大与中国的平等信任伙伴关系和战略协作。

 

梅普联合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

梅德韦杰夫不是西方化的自由主义者。2008年3月,在普京的支持下,原总统办公厅主任梅德韦杰夫当选为俄罗斯的第三位总统。梅德韦杰夫基本沿袭了普京的强国战略。2008年出台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把俄罗斯定位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心之一”、主要国家之一和最大的欧亚国家。梅德韦杰夫主政时期,俄罗斯重视与西方修复并发展关系,西方舆论也认为梅德韦杰夫更为自由化一些,并试图离间二人的关系。此种看法和做法非常不适宜,也不符合事实,梅德韦杰夫对西方国家也表现出自己的强硬。为了显示二人的团结,两人经常一起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对待即将到期的俄美战略武器条约续订问题时,梅德韦杰夫坚持把美国部署在中欧的导弹联系起来,并表示要在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部署俄罗斯新式伊斯坎德尔导弹。

梅德韦杰夫认为,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推行的民族种族主义政策得到了一系列西方国家、首先是美国的支持。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欧安会对独联体国家施压,促使其对外政治政策向西方倾斜。如果俄罗斯失去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就将失去高加索,俄罗斯自身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2008年8月8日,梅德韦杰夫抓住萨卡什维利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冒进政策,将俄罗斯的武装力量直接开进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发生“五天战争”,并最终获胜。随后,俄在外交承认并支持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在“五天战争”发生时,萨卡什维利希望北约国家援助,北约没有因为格鲁吉亚求助而与俄罗斯直接军事对抗。乌克兰学者米哈伊尔·波格列宾斯基认为:“许多后苏联时代的领导人得到强烈的信号,同北约的接近,并不是安全的可靠保障。”梅德韦杰夫就该重大决策征询过普京总理的意见,但决策是梅德韦杰夫拍板的。2010年11月1日和2012年7月3日,梅德韦杰夫分别以总统和总理的不同身份两次登上南千岛群岛的国后岛,显示出他在捍卫俄罗斯国家利益问题上与普京一样强硬。

但对欧盟,俄罗斯是另外一种态度。欧盟是俄罗斯一直想要加入的经济共同体,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成员国自身经济乏力,自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向俄罗斯,倒是40%的天然气仍然要依赖俄罗斯供给。2011年5月,一条通过波罗的海海底修建到德国南部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第一条管线完工建成。第二条支线管线在2012年4月提前竣工。这是俄德合作的成果,2005年9月8日,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德国电力巨头EON和德国最大化工集团巴斯夫三大公司签署了该合作项目。俄罗斯每年将用这条管线向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份额增加至40%。这条管线显示俄德将结成事实上的“能源同盟”。

梅德韦杰夫重视对华关系。梅德韦杰夫主政俄罗斯时期,与普京主政时期一样,也非常重视继续发展同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军事、科技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关系。双方这一期间的各个领域合作机制都已经建立,特别是两国元首与政府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如期举行。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并发表《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双方还签署旅游、核能、银行、林业等6个合作文件。2008年8月8日,普京总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年10月27~29日,温家宝总理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温家宝总理与普京总理举行会谈,共同出席第三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双方签署《中俄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纪要》、《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纪要》等12个文件。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发表了《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双方还签署一系列双边合作文件。胡锦涛主席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出席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题为《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的讲话。同年9月23日,胡锦涛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第64届联大期间会见,不仅就双边关系、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还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10年5月8~9日,胡锦涛主席赴俄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分别同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举行会见,就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同年9月26~28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一致表示,努力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双方发表了《中俄两国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两国元首还出席了中俄原油管道竣工仪式。2011年4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来华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和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两国元首会见,就双边关系、金砖国家合作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同意一道努力,推动中俄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双方还轮流举办语言年、旅游年活动,深化人文交流活动。

双方政治关系的向上发展,经济合作规模也快速增长。纵向比较,中俄之间的贸易仍呈增长态势。2008年双边贸易额是568.3亿美元,2010年为593亿美元,2011年达835亿美元。比较20年来的双边经贸额,更可以说明这一点。1991年,双边贸易额是39亿美元,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881.6亿美元,增长了25.6倍,与2009年相比,同比增长11.2%。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横向比较,存在与政治关系不相称的局面。中美贸易额2011年达到4467亿美元,2012年近5000亿美元。中美建交34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180多倍。中国与韩国1992年建交,当时双边贸易额为40亿美元,2012年中韩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20年增长40倍。而中俄2012年虽然达到创纪录的881.6亿美元,但还是没有达到叶利钦总统1996年提出的目标。就国力、资源和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而言,韩国与俄不能相比。之所以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与政治关系不相适应,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为:一是俄罗斯的总体经济规模和需求决定;二是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还存在某些技术分歧;第三,俄罗斯仍存在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最典型的说法是“俄罗斯成为中国能源的附属地”,预言中国强大起来,最终还是会要回远东和滨海边疆地区的领土。两国高层的政治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为双方合作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用“贷款换期货”成功达成石油合作协议,并在天津建立双方合资的炼油厂,但未来天然气价格谈判始终未获突破。俄罗斯既要进军中国天然气的消费市场,又要以供给欧盟的价格迫使中国接受。中国坚持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战略,从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铺设石油、天然气管线,进口中亚国家的石油、天然气,没有将能源需求完全“吊死”在俄罗斯一棵树上。在中国,也有民粹主义干扰,有网民对中俄之间已经签署的中俄边界条约多有不满。一些中国精英也认为,从历史割让的领土看,沙皇俄国才是中国的威胁,等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胜过结盟关系

2012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未来中俄关系如何发展,双方都很期待。俄罗斯已经完成权力交接,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可以预见,在俄总统任期改为5年以后,普京将有10年的政治抱负实现时间。2013年2月18日,俄罗斯外交部网站推出经普京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明确和细化了俄在国际政治中的行动路线图。俄对国际局势的基本判断是,国际关系处于过渡期,正在形成多中心的国际体系,国际力量和发展潜力正在分散,并向亚太地区转移,其他新兴国家逐渐走向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前台。在国际金融危机因素不断积累、西方主要国家结构性矛盾悬而未决和持续萧条的背景下,俄罗斯面临金融危机挑战。俄罗斯对本国的国际定位是,俄始终是地缘政治中的重量级选手。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和建设性的一员,协助制定积极、平衡和统一的国际议事日程,并协助解决全球和地区问题。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国际事务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平衡因素,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

第一,俄罗斯将积极促进建立公平、民主的全球经济贸易与货币金融体系。第二,确保尊重人权和自由,要考虑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特点。第三,在国际互联网上,将抵制以干涉内政为目的的新技术的使用。第四,坚持联合国的“不可替代性”,不允许以负有“保护责任”为借口,实施军事干预或其他形式的干涉。面对在西方支持下的北非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政权更迭和叙利亚危机的加剧,俄罗斯加大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加强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口的军事存在。2012年6月6日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双方重申,坚定支持维护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叙利亚局势发展对中东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坚定认为,叙利亚危机必须通过冲突各方停止暴力,开启全面政治对话,并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寻求公正、和平解决。双方坚决反对通过外来武力干涉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图谋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强行推动“政权更迭”。2012年11月,俄黑海舰队的6艘军舰进入地中海,其中2艘访问塔尔图斯港。但在经济上,由于俄制造业、加工业、高科技产业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尚须时间,依赖能源出口仍将是俄奉行的基本战略。俄罗斯2012年对外出口中石油天然气已经占70%,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中俄关系发展新时代。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将首次国事访问选在俄罗斯,既表明重视中俄关系,也显示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对俄关系确定为中国外交的最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首次访俄,不仅继承了中俄政治关系世代友好的成果,而且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战略互信,为发展基于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精神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立了今后的工作方向,规划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具体措施,并将战略高度互信作为动力,推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夯实。在军事领域,表现出政治互信推动军事互信增强的信号。习近平主席参观了俄罗斯武装部队战略指挥中心,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对外国领导人揭开军事上的最神秘面纱。中国时隔十年后再次从俄采购军事装备,包括24架苏-35战机、合建4艘“拉达”级常规潜艇,这为中国未来走向远洋和航母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俄发表的联合声明所表达出的信息,可以归纳为双边和全球两个方面。从双边关系讲,双方的努力方向是:一、必须开展大项目合作,以夯实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实现经济合作总量和贸易结构质的平衡发展。双方确认双边贸易额目标是: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二、加强中间层面的战略互信,在海关、双方贸易部门、金融领域合作中的直接投资、信贷等方面要加强密切合作,减少人为障碍;三、加强能源领域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上下游产品的务实合作,通过投资期货、办合资企业等方式密切合作关系,破解价格瓶颈,构建牢固互利的的中俄能源战略合作信任关系;四、深化包括军工在内的高科技领域合作,推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研发,朝着科技合作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五、加大《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力度,扩大两国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扩大合作互信质量和合作空间与范围,将地方合作纳入国家合作计划,提高效率,通过人员密切往来和劳务合作为双方的地方合作带来效益;六、落实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通过举办“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等各项活动,扩大两国青年交流,打好两国关系的人文基础。

从全球层面看,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努力方向是:一、进一步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二、倡导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集团强权政治,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加强合作。三、发挥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在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中更有作为。四、加强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合作,维护联合国权威,坚持按《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阐明中俄两国对国际热点问题立场,坚持与美国等国对话,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五、在国际社会中维护两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倡导在国际事务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推动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新安全观的发展。六、发挥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以集体协调方式,就世界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与世界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展对话和合作,以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动世界总体和平、发展、合作的大趋势,将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变成全球国际语言的主基调。应该珍惜与维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外交战略是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服务的,要为中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需要深化中国与邻邦俄罗斯联邦的双边关系。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的稳定与全球战略平衡。但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绝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的,因为中国与俄罗斯都重视对美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这不是外交辞令,是要认真落实的。研究中俄关系的人都认为,冷战后中俄关系是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共赢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两国领导人基于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格局的特点、两国地缘政治特点和争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正方向发展理念,双方共同推动的,是对双边利益和国际形势变化在外交上的正确选择。中国是新兴的发展中大国,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大国,而俄罗斯虽然失去昔日超级大国的光环,但在普京总统主政下,提出“强国战略”,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具有相向性,具有利益汇合点和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可以预见,从2013年起未来10年,中俄关系依然是积极向上的。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西方国家的集体单边主义仍对中东、北非国家进行武力干预。在伊拉克战争后,又有利比亚领导人在外部力量支持下的更替。当前,叙利亚危机仍有西方国家在插手。欧洲有北约东扩,亚洲有美日同盟加强和美国重返亚太,激活了业已存在的国际争端和国内矛盾,特别是亚洲有日本和东南亚某些国家想要将侵占的中国海岛固定化、法律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有关中俄结盟、俄中印结盟的思想有所抬头。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以结盟对抗结盟”的冷战思维。中国与俄罗斯结成军事同盟的战略选择,在国际形势没有发生根本逆转的形势下是不可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结盟政治将国际关系堆满易燃的干柴,一个国际危机和事件,就可能成为导火索,引起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历史教训应该牢记。笔者认为,冷战后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胜过昔日的结盟关系,这是一种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关系,不针对第三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值得格外珍惜与维护。中国应该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和平、健康、稳定、发展、公平、平等的方向前进。这就是中国与俄罗斯追求的“和谐世界”梦想。

 

杨闯: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苏俄外交、当代国际政治、外交学

来源: 《学术前沿》2013年9月上


    进入专题: 俄罗斯   中俄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8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