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恩·拉赫曼:普京为何在乌克兰问题上失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6 次 更新时间:2013-12-05 09:49

进入专题: 乌克兰  

吉迪恩·拉赫曼  

 

过去10年里,最让克里姆林宫感到恐慌的事情莫过于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了。现在,最让弗拉基米尔o普京(Vladimir Putin)头疼的事情似乎在噩梦重现--示威者再次涌上基辅的独立广场,要求乌克兰向欧盟(EU)靠近,远离俄罗斯。

乌克兰发生示威游行,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来说既是羞辱又是威胁。普京可以称赞俄乌两国间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纽带,但他也发现,成千上万的乌克兰人宁愿忍受严寒和飞舞的警棍,也不愿进一步被拉入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此外,如果乌克兰的民众造反再次有可能推翻一个腐败(而且时而专制)的政府,那么这对俄罗斯的潜在教训是明显的。毕竟,不到两年前,示威者冲上莫斯科的街头,抗议普京再任俄罗斯总统,并把他的统一俄罗斯党(United Russia party)称为"无赖和小偷组成的政党"。

乌克兰发生亲欧盟的造反,也危及普京对于俄罗斯世界地位的愿景。他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覆盖前苏联大部分地区的俄罗斯势力范围。乌克兰有4500万人口,疆域广袤,经济资源丰富,而且与俄罗斯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因此理应是"皇冠上的宝石"。乌克兰比摩尔多瓦或白俄罗斯重要得多。如果乌克兰倒向西方而非东方,普京的外交政策就会彻底破产。

不过,俄罗斯政府对于事态如此变化只能怪自己。在邻国乌克兰的命运问题上,俄罗斯与欧盟展开粗野的拉锯战,却忘记了当初橙色革命的明显教训:如果你试图在不考虑乌克兰民意的情况下,通过暗箱操作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那么大量民众就可能上街示威,改变国家的政治方向。

为了劝服乌克兰靠近莫斯科而不是布鲁塞尔,俄罗斯对亚努科维奇政府施以"胡罗卜加大棒"政策。今年夏天,俄罗斯对乌克兰出口实行了限制措施,目的是表明:如果乌克兰背离俄罗斯,就要准备好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俄罗斯把乌克兰--更确切地说是乌克兰精英阶层--的经济利益列为直接的工作目标。

普京与乌克兰总统维克多o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近期举行的两次会晤,似乎对说服亚努科维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与俄罗斯结盟,更符合他本人、他的家族和亲密盟友的利益。在乌克兰,接近权力往往是一条致富之路。亚努科维奇的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专业背景是牙医,现在则是一位非常富有且人脉极广的商人。

这位乌克兰领导人宣布他将不会与欧盟签订合作协议之时,莫斯科也许感到了胜利的喜悦。但这种喜悦没有持续太久。即便亚努科维奇的暴力警察机器迫使反对力量闭嘴,乌克兰政府也将受到重创,"欧亚联盟"(Eurasian Union)的整体构想将会受损。

普京之所以失算,可能是因为他相信了自己对橙色革命的宣传。在他看来,橙色革命根本不是真正的民众造反,而是西方情报机构以美国和欧盟资助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工具制造的事端。对普京来说,所谓"颜色革命"是双重阴毒的。第一,它们可能把一些国家拉出俄罗斯的自然势力范围,投入西方的怀抱。第二,它们可能成为俄罗斯发生类似造反的样板。的确,当2011-12年冬天俄罗斯发生示威游行、反对可疑的选举结果时,克里姆林宫的对策就是打击其指称进行幕后唆使的西方非政府组织。

民众造反可能真是民众自发的行动,而非幕后操纵的产物--普京政府似乎很难接受这个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鉴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这一点令人惊讶。不过,考虑到密谋在布尔什维克1917年10月夺取政权时发挥的作用,这或许又不太令人惊讶。)

正是因为莫斯科对当年的颜色革命抱有这种视野受限的阴谋论,它很容易在乌克兰街头遭遇又一波令其不快的示威抗议。如今,乌克兰的普通民众自发采取了行动,试图搅黄那些由他们认为腐败和不合法的领导人背着他们达成的协议。

作为一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普京喜欢辩称,俄罗斯拥有一种有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独特"文明"。其结果是,对他来说,争取乌克兰的斗争不只是关乎财富或权力政治,更是文明之间的角力。乌克兰中产阶层--至少在首都和较发达的西半部--感觉华沙、柏林和伦敦(而非莫斯科)的文明更有吸引力。这种观点让克里姆林宫内外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难以接受。

可实际上,乌克兰向欧洲其他国家靠拢,同时变得更富有、治理水平更高,最终也将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乌克兰可以为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样板。但也正因如此,乌克兰的事态变化可能对普京总统及其圈内人的个人利益和意识形态带来深远的威胁。

译者/邢嵬


 

    进入专题: 乌克兰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1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金融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