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皮林:中国经济好于表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4 次 更新时间:2013-10-22 23:45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戴维·皮林  

 

中国痴迷于投资这件事已为人所熟知。该国在工厂、熔炉、道路、机场、购物中心以及大型住宅区方面的投资规模,超过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这些方面的投资规模。中国的投资规模达到顶峰时——即该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了刺激计划之后——资本投资总额在经济产出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令人眩晕的49%。更糟糕的是,每当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之时,例如今年年初,该国的政策制定者就会把目光转向水泥搅拌机,再次推高投资规模。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余永定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中国正在不断累积问题,面子工程和无法盈利的行业越来越多。余永定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把钢铁行业当作一个例子。中国有逾1000家钢厂,钢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去年的利润率极其微薄,仅为0.04%。

中国的高投资率与高储蓄率是一体两面的关系。2007年,中国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50%。这一事实同样已为人所熟知。中国民众储蓄过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防范患病或失业等灾难性事件。此外,中国的经济体制通过压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惩罚消费者,以使廉价资金能被引导至政府支持的行业——例如那些钢铁企业。这种储蓄倾向加大了中国经济所需要的再平衡的难度。如果无法依靠消费者支出,出口部门又无法继续充当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投资了。

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很可能为7.5%左右,相对于2010年近12%的增速明显下降。但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助理教授李系表示,中国经济增速还需要进一步下降。根据他的估算,如果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目前为34%)要在十年后升至50%,投资的年增速就需降至-3%。这将意味着,中国GDP年增速降至4%的水平。这些评估的部分基础来自实证。你只需到中国去转转,就能明白那里的投资现状,例如看看全球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或是那些庞大的“鬼城”。另一部分基础则来自统计数据。每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50%,储蓄在GDP中的占比与投资近似,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仅约为35%。

但假如官方的数据有误,情况又会是怎样呢?这是两位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有趣命题。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的张军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的朱天认为,消费额一直都被少报了。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提出,有三个重要领域存在少报现象。其一是住房领域。他们指出,中国没有恰当地计入“估算租金”,即估算在自有房产居住的人如若视为租房居住所需付出的租金。其二是很多私人消费以企业开支的形式反映在统计数据中。例如,很多企业高管用公司账户支付私车费用。虽然这在官方统计数据中表现为投资,但实质上属于消费。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GDP调查中高收入群体的样本数量不足,高收入者或许不会喜欢让官员们拿着笔记板记下自己的每一笔开支。如果调查漏掉了高收入家庭,这一群体的消费情况也就不会得到反映。将这三项因素结合在一起,两位学者通过计算得出,中国将消费的占比低估了10至12个百分点。

这一观点虽然仍属小众,但已得到投资者的一定认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及新兴市场股票策略主管乔纳森•加纳(Jonathan Garner)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中国的实际消费高于官方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水平。在今年2月一份采用归纳法得出的报告中,加纳的团队估计,中国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6%,绝对数字较官方统计数字高出1.6万亿美元。如果加纳的结论是正确的——甚至只对了一半——那么一些关于中国的恐怖故事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吓人了。例如,虽然中国的投资规模用任何人的标准来衡量都仍然过高,但其效率或许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低得离谱。加纳的估算显示,2012年中国资本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1%,而非49%。“我们的数据表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的转型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他表示,有确凿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中国的汽车销量以每年13%至14%的速度增长,是经济整体增速的两倍。消费类股票的表现长期以来一直强于工业类股票。

当然,如果中国的消费数据有误,将意味着投资数据同样存在问题。为解释这一问题还需进行更多研究。即便是有关中国居民消费的最乐观估算,也无法消除人们对中国长期以来过度投资的担忧。但这些估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这种担忧。关于GDP统计方法的争论看似故弄玄虚,但它实际上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至关重要。

译者/马拉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8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金融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