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刚:新经济政策的三维框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4 次 更新时间:2013-09-05 23:54

进入专题: 经济政策  

刘利刚  

在经济增速、通胀和失业率的三维经济指标之下,又存在着产业(城镇)、财政以及货币的三维政策框架,而这些政策之间互相掣肘互相关切,构成了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的整体逻辑和思路。另外,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协同效果,也将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

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框架在过去的几个月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之一,市场已经总结出这样几个关键词: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与此同时,市场也逐步发现,强化市场力量、加强监管,放松管制以及改善供给则是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抓手。而对于市场关心的增速问题,李克强总理表示要保证经济增速不破下限,同时保证通胀不破上限。新华社也曾经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速有这样的表述,即经济增长的“底线”是7%,但今年“下限”是7.5%,而未来的增速目标则很可能降到7%左右。

依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考量未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基本可以明确的观点是,中国将更严格执行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目标,不会过度追求经济增速,因为过快的经济增速必将影响通胀的表现,使其突破上限,但也不会任由经济出现“硬着陆”,因为这将导致经济破“下限”甚至“底线”。综合判断,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速的中立区间大约在7%左右,一旦突破7%,可能会出台小幅度的刺激举措。

当然,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指标是失业率。如果失业问题出现,那么整体经济政策存在着转向刺激的可能性,但从过去一段时间官方的表态来看,如果能够保证7%左右的经济增速,那么政府也并不十分担心失业问题的恶化。将这些指标组合起来,事实上组成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三维空间,而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旨思想是在这三者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保持平衡的重要支点,是结构性改革,改革的着力点在于以产业升级和再平衡为主体的产业政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政策以及更有效率的财政政策。

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事实上重申了目前的政策取向,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加快推进产业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从目前的举措来看,限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产业的发展,推进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将是未来的产业重心。国家发改委也已经在近期明确,将对钢铁、氧化铝、水泥等11个产业出台具体的“去产能”举措,市场也普遍认为,本轮去产能也将是历次中真正“动真格”的一次。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政策则着力于重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开放中小城市的户籍,同时也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意味着高铁和城市地铁的建设将被放在更加关键的位置上。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官方已经开始检讨“独生子女”政策,并可能会很快放开“单独夫妇”的生育政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增添长久的动力。

财政政策则为产业和城镇化政策提供保障,但杜绝浪费以及减少公共开支,则是本届政府对于财政政策的“破题之处”,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未来如何在“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好功夫,则考验政策的智慧和执行力。正在进行中的全国范围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被认为给地方政府上了一道“紧箍咒”,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地方投资力度,但也可以大大减少政府在使用资金上的浪费和低效率。如果地方财政在摸底之后可以在地方融资渠道上开始改革,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投资期限错配的风险,使中国城镇化不至于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税务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开始小试牛刀,比如说从今年8月1日开始,政府开始免除所有月营业额在2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所得税,尽管整体减税力度有限,但体现了未来的政策取向。

目前来看,唯一让市场仍然难以摸清底细的,则是货币政策。虽然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其内涵和寓意仍使市场捉摸不透。6月的“钱荒”之后,市场整体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并未得到明显缓解,市场也相信在“盘活存量”的基调下,货币政策将仍然以控制广义货币增速作为主要目标,由于M2增速仍然保持在14%左右,仍然明显高于13%的全年控制目标,这也意味着在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的货币政策放松。但在一个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下,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将大打折扣,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实现7.5%增长下限的担忧。

金融体系“去杠杆”成为市场的共识之一,但官方似乎并不是无的放矢,从此前的几次表态来看,整治影子银行、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是货币政策的真正意图。如果金融机构被迫减少对整体经济的信贷支持,是否会导致通货紧缩的问题,并带来经济的硬着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否可以解决中国金融结构问题。这是一个学术难题,但主流观点应该是让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问题,结构问题应用结构改革的政策来解决。

当然,真正有效沟通银行与企业,仍然需要企业盈利以及前景向好,这又回到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上来,也回到了财税政策是否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问题上来。

将以上的讨论联系起来,中国的三维经济指标之下,又存在着产业(城镇)、财政以及货币的三维政策框架,而这些政策之间互相掣肘也互相关切,构成了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的整体逻辑和思路。而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协同效果,也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向。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的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整体经济甚至存在着可能“破下限”的风险。笔者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官方应该考虑用降息的货币政策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证平稳的增长环境从而为结构性调整创造条件。

(作者系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进入专题: 经济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3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